戏曲演出中灯光节奏的变化特点
2021-11-14吕金春
■吕金春
节奏作为舞台灯光设计要素中重要的一环,它不仅仅是掌控着灯光的变化节奏,其主要作用更是作为舞台演出剧情的助推器,掌控着演出中的每一个调度变化。中国戏曲同样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经历了历代王朝变革沧桑,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大众所认识的传统戏曲表演,后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后人对历代大师经典的传承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新编历史大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舞台灯光也成为了舞台上重要的造型手段,进而灯光的变化也成为了戏曲演出节奏重要的掌控者之一。
戏曲演出节奏的变化特点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它是要随着戏曲的情感逐步推进的细腻变化,这种变化是让观众注意不到的情感传送。戏曲演出中的节奏是跟随着“乐曲”与“锣鼓”的变化而变化。戏曲演出的特点是音乐配合舞台上角色进行编排的,这与西方歌剧演出中以指挥为中心的演出方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以说在戏曲演出中大部分的剧情节奏是戏曲演员掌控着的,演员的每一个调度变化,每一个角色的出场亮相都是一次节奏的推进,但并不一定是整个戏曲情感的递进。所以在这样特殊的演出形势下,舞台灯光所掌握的节奏正是这种对戏曲整体的情感递进节奏的把控。然而戏曲表现情感递进的方式无外乎是对乐曲与锣鼓的编排。
音乐对情绪气氛的渲染在舞台演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理在戏曲舞台演出中音乐同样也承载着戏曲情感。在新编历史戏中,乐曲的演奏不仅仅是通过我国的传统乐器进行编排,同时也融入了许多西洋乐器。相比较只有传统乐器,西洋乐器的融入同样也丰富了音乐对戏曲情感的表现力,同样可以通过大调旋律表现恢弘气势,小调表现阴郁婉转。戏曲演出中的乐曲同锣鼓一样也是随着演员的调度变化进行的,相对于演员程式化的表演,音乐对戏曲台本的情感与气氛表现要更加的概括,也正是因为“曲”的这一特性,使得灯光设计者不仅仅要理解戏曲台本的文本内容,也要感受乐曲中所表现的弦外之音,从而配合音乐传达戏曲情感。
在戏曲演出中音乐除了是对台本与演员表演的情感概括也是一种情感的铺垫与延续。情感的铺垫通常表现在大幕初开与场景转换之间,在这一时刻为了将观众引入戏曲情景,演员的调度并不是很大或只有场景的铺垫。所以这时的光以高色彩饱和度低光比逐渐将场景推送入观众的眼睛。这种符合人眼视觉习惯的转场方式是灯光配合音乐进行的场景铺垫和情感酝酿。情感的延续则是出现在全剧结束与换场之前,戏曲的节奏是缓慢的,所以对上一场景的收尾实际上是对一段情感表达的收尾。这种收尾同样不能是快刀斩乱麻似的一刀切,不论是以乐曲收尾还是锣鼓收尾都是层层递进的收尾。所以灯光的收尾工作其实是对整场戏曲的一个情感回顾,是与开场时的铺垫相呼应的。所以在场景的衔接更换过程中并非要暗场换景,而是可以跟着音乐的节奏变化以及舞台布景的层次变化进行层层递进的灯光变化,引导观众从一个场景换到下一个场景,这种变化就是舞台灯光配合音乐节奏进行潜移默化的视觉引导。
在戏曲演出中音乐是对情感的概括,锣鼓则是用声音的形式体现演员程式化的表演。所以锣鼓是配合演员做戏剧情感的碎片式表达,但灯光对于锣鼓的处理不能过于琐碎。舞台灯光对锣鼓的表现更多的是结合剧情前后对锣鼓所表现的情感进行一个化零为整的过程。是将琐碎的锣鼓变化弱化并将演员的唱词与身段所要传达的情感提炼出来加以概括与整合,使锣鼓与音乐、念白可以无缝衔接,疏通整个戏曲情感脉络。同时整理整部剧的大节奏,在同一的大节奏中寻找细微的的锣鼓点的细微变化。
灯光在追求锣鼓点变化的时候,遵照的不是每一个锣鼓的循环,依旧是跟随着当前戏曲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一段舒缓的音乐后,紧接着急促的锣鼓,这一切都是依托于戏曲整体大节奏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灯光设计者要抓住剧情最重要的变化点,强化人物的亮相,突出主要剧情的变化,这样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灯光变化的气势与分量,才可以凸显灯光造型手段在实际演出中对戏曲情感的表现与传递。
综上所述,戏曲演出中不论是音乐还是锣鼓的变化都是依托于戏曲整体的剧情变化而变化。灯光作为舞台上重要的视觉表现手段,承担了戏曲整体的视觉表现节奏,从开场的气氛铺垫到结尾的情感延续无处不透露着戏曲舞台灯光承前启后的作用。灯光与音乐、锣鼓是互补的关系,灯光通过视觉表现手段弥补音乐与锣鼓在视觉上的抽象,锣鼓、音乐在听觉上弥补视觉对情感表现的概括。音乐与锣鼓是情感的细致表现;灯光的变化是情感的概括表现。
所以,戏曲演出中舞台灯光的节奏变化特点是对音乐、锣鼓细致情感的概括,这种节奏变化是具有推动剧情发展作用的变化。灯光变化的节奏与音乐锣鼓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二者缺一不可,是共同构建戏曲情感的基石,是视觉与听觉的联动共同配合表演实现戏剧舞台空间的假定性,为观众营造真实的情境代入感,从而理解戏曲所传达的真实情感进而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