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剧《悲惨世界》十周年纪念版鉴赏有感

2021-11-14宋雨森

剧影月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悲惨世界纪念版音乐剧

■宋雨森

人类于现实生活中之所以不断地延续,是因为文化对人类世界现实生活的反映。作为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为高级的一部分,音乐艺术毫无疑问是其中重要又璀璨的一颗明珠,直至今日都随着人类的进化在不断向前推移前进。笔者以为,在这之中,音乐剧是组成音乐文化这一整体最为独特的一个部分。因为它不仅仅对于音乐有着高度的重视,同样,它对肢体动作,对白,表演给予了平等地对待,通过这些因素的结合,最终将整个音乐剧的故事情节和蕴含的背景及情感表达出来。

在众多音乐剧中,笔者始终把《悲惨世界》放在自己心目中的第一名,既是因为《悲惨世界》是笔者第一次看完名著之后再去看音乐剧版本的作品,同样也是第一次感受到扑面而来震撼感的作品,可以说是满足了心中对于音乐剧的所有期待,而十周年纪念版《悲惨世界》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将从思想内涵,剧情发展、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悲惨世界》十周年纪念版进行鉴赏。

一、《悲惨世界》思想内涵

音乐剧《悲惨世界》是来自法国的音乐剧作曲家勋伯格和鲍伯利根据法国19世纪前期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冉阿让在重新做人、改变社会的历程上,虽然遇上种种困难的艰辛历程,但最终依然一步步实现了自我救赎的故事。

《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无论是从改编、创作、人物刻画上都做到了对于原著的尊重。它将当时的法国政府与时代背景作为整个主要架构,有效地结合社会生活内容的世界性,现实性以及哲理的永恒性,并将这一思想用音乐、歌舞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不同于文字的描述,在这部音乐剧中,一系列的场景配以音乐给人以直接强烈的冲击感,甚至于人性的挣扎,社会的险恶,现实的无奈,时代的黑暗都在这部音乐剧中的诸多细节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对于观者而言,仿佛就身处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中,与主人公冉阿让一同经历从黑暗到黎明的蜕变。但是正如久保带人曾经在《死神》一书中写到的一句格言:“通往黎明的只有一条路,就是10 个小时的黑暗。无论怎么走,要到黎明,必先经历黑暗。”在那样一种接近湮灭的背景下,我们从音乐剧中看到的却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断冲击旧制度的勇气;是一种对于人文主义,对于自由美好的生活,对于活在充满阳光下的世界的坚持不懈的追求;更是对于人性解放,生命诠释的再造与涅槃。

在这点上,另一部著名的音乐剧《猫》是在最后葛丽兹贝拉在《Memory》的歌声中实现了登上九重天的终了。相比之下,《悲惨世界》从开场音乐,结构布景以及人物台词上等众多细节,都其实无时无刻在反映着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人格的支撑,人性的涅槃,这些小细节,着实反映了整部音乐剧在思想内涵上把握得巧妙,整个情节设计得极其用心。

同时,本剧在对人物性格进行塑造、人物情感进行抒发时不仅仅仅只着眼于主要人物或者单一角色,甚至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的表现也融入到了整部音乐剧中,通过将音乐作为核心载体,并把音乐作为推动剧情不断推移向高潮发展的动能,实现了音乐与歌词、言语的有机融合,使得主题表现得深刻鲜明又不突兀,这也是这部音乐剧为何给人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感觉,因为它深入到了观众的视角和感觉,从这点出发构思整部舞台剧。

二、《悲惨世界》的剧情发展

结构的严谨、鲜明易懂,情节的触动人心是整个悲惨世界最为明显区别于其他音乐剧的显著特点。作为主要线索的就是冉阿让角色身份的不断转变,曲折坎坷的经历,另一条线索则是他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我们把它称之为支线。同样地推动主线和支线无缝衔接,来回切换的依然是《悲惨世界》中的音乐,可以说正是音乐的这一叙事功能,帮助两条线索顺利发展,也帮助观众从一系列的情节中,能够顺利地理清整个故事脉络。

例如:在十周年纪念版中,全剧开场便囚犯的面容,艰辛的场景,配以悲壮的音乐,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从观众角度出发,首先能够清晰明确的了解的就是故事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同时为整个故事之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础。观众不需要带着负担去观看这部音乐剧,无论是否读过原著,都不会影响整个观感体验,都能明确故事的发展走向。在很多时候许多音乐剧有了一个优秀音乐剧作品所需要具备的全部因素,却无法令所有人感到认可,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在这里。相反,《悲惨世界》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榜样,它脱离了“自负”的“第一人称”,根据“第三人称”,决定故事说理角度。

剧情的发展,高潮的凸显离不开戏剧冲突。本词来源于拉丁文conflitus,是指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换而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戏剧性”。

正是戏剧冲突的存在,使得整部作品的感染力和冲击力都大为提升。得益于雨果浪漫的文笔、坐拥世界名著作为蓝本的“雄厚背景”,或许这是音乐剧《悲惨世界》底气最足的一个环节。整部作品,以冉阿让和沙威为主的戏剧冲突贯穿始终。每当冉阿让似乎走上了正轨,观众的心情开始缓和,沙威总会“适时”地出现在各位的眼前,使得气氛重新紧张起来。例如:作品在第一幕中,当冉阿让唱到“知道,这意味着我自由了”的时候,沙威反驳(唱)道:“不,这意味着你,虽然得到了假释,但依然是个贼。”由此一来,沙威的偏执和冉阿让善良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者的矛盾冲突也呈现在观众眼前,并且意味着剧情因为这一冲突有了不同的走向。

三、《悲惨世界》的人物形象塑造

在这部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有着其独特的个性,随之而来的是风格迥异的音乐表现。比如,经历苦难不断磨练最终救赎蜕变的冉阿让,纯洁善良却又多难的芳汀,固执偏激在最后自我觉醒以死相诉的沙威等等,在这部作品中这些不同的音乐有效地解释了人物的形象,通过听觉增强了大家对于这样一种认知的认同感。作品中使用的每一首歌曲在抒情方面都做到了极致,浓郁沉重但是不失阳光解放,每个人物内心感受,情感表达都是真切而又自然的,观众们看到的不是刻板僵硬的表演,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真切地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芳汀在演唱《我曾有梦》时,以咏叹调作为使用调式,从而更好地抒发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感。这段乐曲中,第一部分是采用委婉的旋律将芳汀对“以往的美好”的回忆表现出来,着重突出对于美好生活,唯美爱情的憧憬和期待,成功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纯真少女形象,与之后的遭遇形成对比,同样也是埋下的伏笔;第二部分的音乐节奏明显变快、旋律也转变成了“凄凄惨惨戚戚”的风格,有力地凸显了“现实生活的残酷直接”,对于现实的控诉和不满在音乐中强烈地表达了出来。

无独有偶,在十周年纪念版《悲惨世界》中,因为现实社会流行音乐的主流趋势,康姆威尔金森饰演的冉阿让,其本身对于流行音乐,摇滚乐就有着极高的热情,因此在演唱《Who am I》这首作品时,加入了许多流行元素,以这首歌第一部分为例,康姆威尔金森是在利用一种说话的语气在唱歌,这种“说唱”式的吟唱却将冉阿让的角色刻画,出乎意料地变得更为贴切,使得康姆版本的冉阿让成为了经典,也让一部古典的作品更加流行化。

同样,整个十周年纪念作品中,令笔者印象最为深刻地,则是在全场最后,来自全球17个不同国家的冉阿让扮演者同台演唱《你是否听到人民的歌声》。那一幕或许是整个十周年纪念版演出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音乐的雄浑悲壮,人物的内心,大革命的勇气与崛起这一切都在那一刻得到了最为激情的释放,也象征着人性的解放,而这一幕同样与开场部分苦囚站在一起吟唱形成了首尾呼应,也从这样鲜明的对比中,体现了雨果、勋伯格、鲍伯利对于人性中那些真善美的追求,对于社会的阳光一定会重新照耀在那些曾经黑暗之处的信心,这一刻才是最伟大的浪漫。

四、结语

《悲惨世界》十周年纪念版,直到笔者长大以后重新再看,也依然为此震撼,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就依托于世界名著的背景,不是因为他的叙事严谨和微言大义,也不是因为他其中蕴含着的高深思想。相反,最为令人感动的,是因为对人性细节的描写真实深刻又十分亲切,从这些人中,我们能够找到共鸣,能够唤醒人们的同理心,这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同理心不同于同情心,它真正地让人们去成为了舞台的一部分。这里面的角色没有夸奖或者谴责,每一个人都有着理解和悲悯。这样一种生命的透彻,当配以音乐,以舞台剧形式呈现时,那种热烈的赞美、无私的奉献、人性的高贵,最终让其成为了之所以为经典的解答。

猜你喜欢

悲惨世界纪念版音乐剧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Redmi K30至尊纪念版
East Side Story
《红楼梦》(纪念版)
从《悲惨世界》的人物塑造看雨果的宗教思想
看音乐剧
试析音乐剧《悲惨世界》中音乐的戏剧性因素
《悲惨世界》:坚持的意义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歌曲特点与演唱风格探讨
为奥运而生的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