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剃头匠》孤独的反剧情构建

2021-11-14

电影文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剃头匠大爷社交

王 艳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

电影情节一般被看作是电影故事的骨架支撑,是故事的大致走向,在电影短短的时间里有“开始—酝酿—高潮—消退—结束”的发展路径。电影剧情是建立在电影情节基础上故事的戏剧和感情成分,经过具有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处理和安排,凸显或渲染出电影情节中的独特情感,为电影的骨架增添血肉与外表,从而完成一个骨肉俱全的有力作品。剧情片取材广泛,历史、现实、神话、科学等均可以作为剧情电影进行中心思想、精神内涵表达的重要题材,经过组织结构、集中概括、情节提炼、人物刻画等形式,挖掘出题材中所具有的独特情感魅力,最大的卖点便是剧情电影精妙的剧情设置与情感处理。不过有部分电影人认为电影情节和剧情是“狭窄的框子”,无法容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生活状况、社会状况、人物关系、情感力量等内容,在电影情节中进行剧情设置与情感处理是一种失真的方式,更多地造成了对“生活真实”的破坏。

这种观点与认识具体到电影创作之上表现为文学创作对客观现实典型化、类型化的否定,认为将原本无联系的零散生活现象以艺术手法充塞于作品之中必然导致对现实生活的曲解。他们提倡一种反剧情的电影手法,即不可以强调电影情节和剧情,而是以更加自然和真实的手法对现实进行审视,从而让观众在感受到真实力量的基础上与之产生情感共鸣。电影《剃头匠》具有与其他老年题材电影所不同的反剧情倾向,在记录和展现老年人晚年生活时,没有刻意的情节安排与剧情处理,而是将剃头匠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琐事连缀起来,各个剧情之间不存在非常强力的因果关系与关联关系,这种处理方式与纪录片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单向流程的记述。在这部高现实还原的影片中,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剃头匠敬大爷独自工作、生活,面对一个个多年老顾客的离世,也面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电影通过反剧情的构建,将剃头匠为代表的老年人所面临的孤独充分构建出来并引人深思。

一、与发展脱节的时代孤独

电影将镜头对准社会,展现某一特殊时期内社会境况、社会文化、社会样貌时,少有采用抽象化的状态抽取手法,而多借助人物叙事,在讲述发生在某个人身上或者群体内的故事之时,间接将社会的现实特点与情绪特征展现出来。电影的人物或者群体也能在叙事过程中获得较为丰满的外在形象与精神形象,社会也可以进一步借电影走进人物或者群体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感受其内心情感。在将角色与社会进行连接之际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象征意义,增加电影主题表达的厚度与精神内容的深度。因而电影制作人一直以来也积极尝试着在电影中呈现更多的群体和人物,并在叙事中建立起其与社会的联系,洞悉其精神情感世界。

近年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信息,201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1.9%,这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体成为我国社会中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但从电影来看,以老年人群体作为主要角色、以老年人的生活作为电影主要内容的老年题材电影的数量极少,已有的老年题材电影也多为小成本制作,少有登上院线正式面对观众的机会,由电影所引导的对老年群体关注的影响力也极为有限。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社会中的各个群体获得更多形式和途径参与电影群体样貌的展现,但老年人群体却呈现出与社会和时代割裂、断层、脱节的情况,单从电影话语权力来看都能感受到被时代抛弃的孤独。电影《剃头匠》以老年人群体作为主要的角色,以剃头匠敬大爷的日常生活琐事作为主要内容,将老年人与社会的连接通过这种形式展现出来,并进一步反映老年人群体与社会时代发展脱节后所面临的孤独生活。

敬大爷一直在北京的老胡同里过着独居的生活,房子是砖瓦盖的小平房,靠着烧煤取暖,老旧的时钟每天都会走慢五分钟,像样的家具只有一个收音机。而胡同外的北京已经建设成为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大都市,社会快速发展步入现代化,而老年人的生活并未随着发生变化,他们依旧停留在原点。老友家里的电视机放映着模特走秀,年轻的模特们穿着象征现代化的比基尼泳衣自信地走在T台上,而敬大爷们穿着老气的棉袄在一旁打麻将,聊的是死亡的话题。社会时尚潮流的发展并没有将他们纳入考虑的范围,甚至一度侵占了他们的空间,敬大爷想去成衣店购买一套用作自己寿衣的中山装,店员表示没有老式的服装,建议敬大爷选择新潮时尚的西装,如果实在想要中山装只能定做。

敬大爷每日的生活简单而琐碎,骑着三轮车出门遛弯儿,给老顾客上门剃头匠,找好友打牌,一天又一天地重复着单调且无意义的生活。胡同里面的世界像是隔绝了现代生活形成了一个与发展脱节的真空世界,老年人住在里面不愿意或者不能走出去,而时代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们。在这个世界中,以敬大爷为代表的老年人群体与社会一直连接在一起,但是又脱节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孤独地生活着。

二、无人问津的社交孤独

电影在塑造人物形象,构建人物的生活环境之时,除了在人物外貌形象、生活背景、服化道具方面进行设计与安排之外,打造人物形象的社交关系网络,在人物与其他角色交流、相处的过程中更为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并且借出现的多样化人物,多维呈现立体化的社会样态。电影人主要人物角色社交关系网络的铺设尤为重要,这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影接触何种社会领域、展现何种社会层次、表达何种意义内涵。社交关系网络将主要人物角色通过社交互动的形式与社会联系在一起,社会的时代印记也得以展现,导演也经常将其作为哲学观点与艺术追求的重要手段。

电影《活着》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以与时代变化和发展同频的人际关系变迁打造主要人物角色社交关系网络,在极具特色和深度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回看社会和历史,在运动和闹剧的风起云涌中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富贵家境殷实时,觊觎徐家家产并设圈套陷害的龙二;原为伺候福贵的童子,被国军抓壮丁后在兵戎中残喘投靠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变成区长但又在“文革”爆发后被定性为走资派的春生;以需要开水的名义日日向家珍购买,实则为接济富贵一家的众街坊;接济帮扶富贵一家,又在“破四旧”中不留情面烧毁富贵皮影家什的镇长;间接导致富贵儿子有庆惨死的红卫兵……电影《活着》贯穿一起起的死亡,也贯穿跟随时代不断变化的人际关系,富贵所接触、相处的人物都是来自社会与时代的缩影,富贵故事的叙事也在这一过程中平稳有条理地铺开,完成富贵悲剧人物形象的塑造。

电影《剃头匠》中敬大爷的生活中,社交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也是电影情绪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敬大爷为人剃头、净面的工作决定了敬大爷有着较为宽广的社交关系网络,每天都能接触到很多的人,但是确实又是影片中最为孤独的人。敬大爷的顾客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烦恼,独居的老米虽然爱笑,但是孤独且消极,不愿意吃饭也不愿意出门活动,只待在家里等待死亡的到来;瘫痪在床的赵大爷对只拿钱不愿意见面的儿子非常不满,动辄破口大骂但内心深处又十分渴求儿子的照顾;爆肚张对拒绝继承自己制作爆肚传统手艺的孙子不满,瞧不上孙子学习的绘画专业;经常围聚在一起打麻将的三五好友嘴边聊的话题都是故去的老友和自己即将面临的死亡。敬大爷围观他们的烦恼,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和开导他们,鼓励外出散步透气,打打麻将锻炼脑子,与孩子和睦相处,敬大爷的热心和善形象也得以树立起来。

当然,电影人际关系铺设的目的绝不仅限于对敬大爷热心和善的刻画,而是重点表达在热闹的社交中无法藏匿的孤独。敬大爷关心他人、劝解他人、照顾邻里、接济儿子,但是片中却少有他人关心敬大爷,不管是敬大爷的生活、身体、精神和情绪都无人过问,连自己唯一的儿子每次前来探望都只是在抱怨自己生活艰难、经济拮据、身体不好,拿了钱便会匆匆离开从不过问敬大爷。敬大爷参与了别人的生活,见证别人的烦恼并帮助开导解决,但是他的生活和烦恼却只有敬大爷自己消化,在热闹的社交中独自承受着无人问津的孤独。

三、面对死亡的心灵孤独

死亡是每一种生物、每一个人都必定会面临的人生终点,是一种正常的生物自然现象,也是哲学和文艺作品中经常探讨的问题。古希腊时期,西方便开始了对死亡的艰苦思考和上下求索,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出死亡哲学这一研究理论。我国也很早便有了关于死亡问题的探讨,儒家、道家、法家都从各自学派提出了不尽相同的见解,除了学者研究之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将死亡作为一个重大命题展开讨论。死亡作为艺术的母题,一直以来也是电影主题表达的重要工具或是深度探讨的人生命题,围绕死亡所展开的精神主题、意义内涵、逻辑哲学等都从不同维度增添了电影人对死亡的理解和阐释,以及背后的特殊情绪内容。比如,许多日本电影导演在对生命死亡的电影主题探讨中有着“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通过电影中对死亡主题的呈现和阐释折射出向死而生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电影中,也有许多关于死亡主题的探讨。第四代导演对死亡灾难性悲剧美进行展现,对影片死者所遭遇到的不幸表达同情与悲悯;第五代导演从人深层的精神出发,将死亡与政治、道德、文化、信仰等内容联系起来展开具有批判性、宏大性特征的死亡意象;第六代导演关于死亡的思考出现了更多思辨的特征,不再是具有外部光环的人生阶段,而是以更为日常的形式进行呈现,并在平常平凡中展现出差异化的审美动机和更深层寓意的编码。进入新世纪以后,电影导演对死亡的呈现更为开放和多样,对于死亡的认知和见解也更具特色,有的甚至出现喜剧呈现的情况。

电影《剃头匠》作为新世纪的电影作品对死亡的呈现也有着开放的表达,导演在对老人们面临的死亡的描绘上更多地呈现出孤独之意。独居的老米过世了几天之后都无人发现,敬大爷上门为其理发才打电话替他联系后事;瘫痪的赵大爷死之前已经无法正常与人沟通,儿子儿媳只在意赵大爷的房产,对老人的意愿并不在意。主角敬大爷也同样面临着死亡的孤独,他并不害怕死亡但害怕走得不体面,害怕不能像自己期望的那样“干干净净地、利利索索地走”,他自己去购置寿衣、拍遗照,联系殡仪馆询问葬礼的流程,自己录下生平简介……为自己筹办的后事有许多人参与,但是筹办和面对的过程中敬大爷的内容始终是孤独的,做好所有准备,心怀孤独地等待死亡的到来。

技术与生产力推动社会和现代文明进程不断加快,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和冲突,并以强大的力量渗透到所有人的私人空间。电影《剃头匠》将镜头对准老人群体,在记录老人们都会面临或者已经面临的死亡过程中,走进老年人的生活,在特定时空特定社会特定群体的记述中,挖掘出人、社会、时代层面上具有共享和普世价值意义的精神内容,并借此展开对于现代社会和都市文明的反思和批判。

猜你喜欢

剃头匠大爷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我们班的“大爷”是个谜
酒大爷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吵吵闹闹楼
清朝剃头匠的绝活
剃头匠
周大爷终于同意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