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对东北文化的建构路径与偏向传播

2021-11-14刘秀梅

电影文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东北性格建构

刘秀梅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前社会中,既是商品产业化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又在作用社会现实中完成对思想、认知、价值观等的建构,这种建构呈现出的是虚拟的现实,通过与观众的互动恰恰又作用到真实的环境中。“虚拟现实与社会现实之间的互动是一种意义的生产与交换过程,而不是反映与被反映的过程,这种互动依赖媒介活动参与者之间的社会互动来完成。”电影作品制作主体传达的与观众受阅中产生的解读之间形成一种互动,都会影响到电影的传播效果。电影制作经过选择与组合后呈现的建构中客观传播和偏向传播裹挟存在,对公众思想形成了多元的引导,尤其是对社会文化导向的或正或负的引领效力潜移默化地被电影作品的传播所影响着。

文化的构成十分复杂,有广义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和狭义的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中表现的文化。中国文化既蕴含了全民尊奉的共性的诸如仁义礼孝等文化传统,也不失有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样态。

东北地区是国家地理版图中赫然醒目的区域,通常我们所说的它涵盖了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区。在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环境中积淀与培养起来的相似的文化特征构成了东北地域文化,它既承载着东北民众的地域性格,又蕴含了东北地域丰厚的文化历史底蕴及当代特质,它关系东北在全国公众舆论和认知中的地域形象。因此,电影作品对其建构与传播就尤为重要。那么,东北文化的具体内涵、表征是怎样的?电影作品中建构东北文化的具体路径都有哪些?建构中的偏向性选择体现在哪里?推及开来,电影作品在地域文化的建构空间在哪里?本文试图做出粗浅的分析。

一、东北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东北地域文化或称东北文化,是指“东北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物质与精神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东北文化虽不是主流文化,更不是精英文化。但东北地区处在国家地理版图的边陲,具有特殊的如莽林丛生、风雪交加、山峦起伏、野生物种集居等自然景观,它的文化更是由移民文化和殖民文化等的交融而构成,使其文化具有了特殊的风貌。其表征如下:

(一)文化的多样性

东北地区的群体构成较为复杂,既有东北的土著民,也有秦汉及明清时代的移民,在长久的历史变化中,基本形成了四大族系:分布在东部的长白山地和黑龙江下游的肃慎系民族,分布在中部的松嫩平原的秽貊系民族,西部的蒙古草原的东胡系民族和南部的辽西、辽东地区(相当于辽宁境内)的汉民族,分别以渔猎、渔猎兼营农牧、游牧和农耕业为主要的生存和劳作方式,相应地就产生了以粗犷豪放、骁勇剽悍、讲求礼仪和宽大为怀等不同民族性格的文化风貌。同时在历史演变进程中,东北土著居民仍然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移民人口的流入,带来了胶东文化、豫东文化、晋商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等,加之日本殖民时期形成的奴役文化以及部分受到俄罗斯文化的影响,这些文化成分共同彰显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二)文化的包容性

东北地区的发展历史奠定了其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在多样中并没有出现互相取代进而大一统的状况,而是表现出了多种文化间的相互包容,这种包容是建立在中心文化基础上的包容。在东北土著民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和移民文化、殖民文化及俄罗斯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形成了东北文化的特质,塑造了东北人的勇猛豁达与性格粗犷并存,保守与开放共生的性格特征。在历史演化的进程中,中原文化成为东北文化的主导力量,东北是以中原文化为基础发生、发展,吸收、融和其他文化,有次序地传承下来的。到了民国以后,中原文化已经完全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主体。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开放性。

(三)文化的厚重性

东北文明起源于100万年前,东北地区历史上保留有大量的人类活动的遗址,旧石器早期遗址遍布辽河、松花江流域;也发生过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事件如它是抗日战争的重要阵地等;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如杨子荣、萧红等;东北特色的历史建筑和传统饮食、传统服饰以及传统语言等都构成了东北文化独特的标志。它的发展历史是有分量且独具特色的,这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总之,从历时性角度审视,东北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从构成成分看,它具有多元共生的特性;从内涵上衡量,它又具有丰富的历史厚重和独特的文化气质。当然,在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浪潮中,东北文化又同时具备了工业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当代特征,但东北文化主要还是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自然风貌如大川河流、丛林山峦、自然建筑等;人文历史环境如城市特点、人文性格、城市精神、历史事件与人物、历史遗址、传统服饰与饮食等都共同展现着东北文化。

二、电影对东北文化的建构路径

随着反映东北题材的电视剧在各大卫视的循环播出,引起了公众对东北文化的关注热度,但东北文化在电影作品的传播中相对处于边缘位置。电影产业化的进程催生了各种商业大片的轮番上映,眼球经济与票房占有量成为当前衡量电影成败及产生影响效力的重要标准,而以建构和传播东北文化作为影片主导来冲击市场似乎是一种冒险行为,但这并没有影响当前电影作品中对东北文化的部分建构与传播。本文无意对反映东北文化电影的历史梳理,由于能力水平的限制,仅从收集到的近些年拍摄过和即将拍摄的影片中对东北文化的呈现路径做出粗浅的分析。

(一)历史史实

地域历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依托,是一地域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特质的重要源泉,更是展现地域文化的一扇窗。借助电影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地域历史搬上银幕,是对地域文化的一次形象传播。

如2014年12月23日在大陆上映的由徐克导演的3D谍战动作电影《智取威虎山》就是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发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山林里东北民主联军奋勇剿匪的故事,影片的绝佳动作设计、戏曲美学的充分融入以及3D影像效果带给观众的独特体验,都使得这一经典史实在公众的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本不了解这一东北地域文化史实的观众充分了解了,而且借助电影的艺术表现完成了超形象化的认知效果,使得本已知悉这一历史史实的观众在电影手段元素的组合刺激下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印象,进而使得东北文化在观众认知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将地域历史纳入制作题材的电影作品有很多,如抗日战争一直都是电影创作中钟爱的题材,而东北抗战又是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东北抗战的历史制作成电影来传播东北文化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如2000年拍摄的彩色影片《紫日》,2010年出品的《铁血江桥》和《大劫难》,2011年的电影《抵抗!抵抗!》等都是传播东北军民在抗日期间的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爱国情怀。

(二)名人效应

人物是电影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在主人公形象、性格、心理及行动等展开的不同维度上都要有其他人物和事物、场景等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配合,尽管观众的观影注意力会大部分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但是对影片中的各种背景性和次要性人与物的辅助性接收都会间接性地体会到主要人物活动的地域文化。名人因其在某一领域的独特经历与成就往往被多数观众所注意,其收视率较高,自然成为电影镜头捕捉的对象,而由人物生存背景与主要活动场景中展现的地域文化就会得到渗透性的传播。

如2014年10月1日公映的电影《黄金时代》即是对东北女作家萧红传奇的一生经历所做出的传记表达,作品因萧红的文学成就和传奇且悲凉的人生经历赢得观众的注意,尽管其票房并没有达到市场预计,但这并不影响公众对人物经历的认知,借名人效应传播作家生活地的文化效果也得到了体现。作品中的萧军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是一个敢爱敢恨的角色,这彰显了东北人果敢、豁达的性格特征;影片中哈尔滨城市的取景,基本涵盖了哈尔滨城市的古老建筑,拍摄景地的历史从至今70年前到110年前都有涉及。这些当年的建筑呈现出了原汁原味的哈尔滨文化;影片中涉及的各种道具大部分是在哈尔滨旧货市场购得,道具组甚至在窗帘、床单上都特意缝上蕾丝,彰显出俄式风格等。笔者在查阅资料过程中,还看到一部电影《毛泽东在黑龙江》2011年即以开机拍摄的资料介绍,作为展现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视察全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12部系列电影之首部,影片中在展现上述主题时,也侧重挖掘和再现黑龙江新中国建设历史,展现黑龙江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因影片主人公的名人效应,人物活动背景自然会成为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土壤。

(三)地域性格

生活在相对固定空间、相似地理环境且具有相似行为习惯等人文环境下的地域人群往往呈现出相似的性格,东北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及特定自然风貌共同孕育了东北人热情、豪爽、豁达、互助的性格,这种地域性格彰显了东北文化的特质,在电影的艺术表达中通过对东北人性格的抒写,传递了东北文化,使观众对东北人性格的认知更趋真实化与明朗化。

如《厚土深痕》是我国第一部以东北民众收养日本孤儿为题材的电影。作品以哈尔滨方正县为故事发生地,日本战败后,有很多的日本妇女和孩子留在那里,影片讲述了主人公夫妇如何善待日本孤儿的故事,展现了东北人的宽容关怀、有爱互助以及独特的国际主义情怀。如《三枪拍案惊奇》中对东北人性格中向上、进取、朴实并极具强烈人情味、坚韧不屈的人性刻画也正是东北文化所独有的地域性格。如《黄金大劫案》中的“小东北”身上呈现出的即是东北人的不含糊、仗义,但有些粗鲁的性格特征。

(四)景观活动

地域景观是在一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下来,传达着一定的地域风情,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情愫的地方,尤其是对地方认同,强化地域形象的对外传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具有地域特点的重大节日、庆典、开幕等事件活动也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因此,电影作品中不应缺少这些地域景观和地域活动的呈现。如2014年8月电影《八月的钢琴》在哈尔滨举行开机发布会,会议介绍该片将极具哈尔滨地域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如俄式风情的中央大街、美丽的太阳岛、五花山等自然景观融入影片中表达,同时哈尔滨独有的影响颇广的特色活动,如“哈夏”“啤酒节”“街头音乐节”等进行全面呈现,将电影打造成了地域文化传承的名片。

(五)民间文艺

地域民间文艺形式是根植于当地底层生活的,具有鲜活的民风民俗,展现地域文化不可或缺。东北地区民间文艺形式丰富多样、剪纸、版画、国画、挂钱、皮影等,近年来影响突出的要数二人转了。东北二人转中的丑角幽默、二人转的表演中展现的民众乐观性格以及二人转题材内容反映的民风淳朴等都与东北文化十分契合,自然成为展现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形式,电影作品中对这一点的关注与传播莫过于《三枪拍案惊奇》。

影片故事情节就建构在东北二人转艺术载体形式上,其中传统的特色二人转服饰也向观众传达了一定的东北文化,更能彰显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是影片中穿插的几段二人转情节,以这种幽默诙谐的受阅感受增强了观赏的节奏感和美感,在悬疑紧张中平添了一份轻松和愉悦,并在故事推进中完成了对东北二人转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播。

三、电影对东北文化的偏向性建构

诚如传播学中“拟态环境”理论所说的,大众媒介通过选择与安排呈现出来的事实是一种建构,电影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样态,通过题材选择、镜头使用、人物刻画、叙事手法等一系列表现手法的使用,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向观众传达着某种思想、认知和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人们看什么、怎么看。在地域文化的传播中,电影作品通过对对象的选择性呈现与突出化处理的行为,充当着建构的角色,而这种建构蕴含着客观建构和偏向建构的区分。从东北文化的电影建构为分析的视角来看,前文分析的建构路径中基本是围绕电影对东北文化的正面、客观建构,但是因长期形成的文化认知偏见和刺激效应、经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电影作品通过对东北文化中的某一种要素的突出建构与传播,使观众产生了片面性的甚至是夸大性的认知误区,对东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误读。本文从对东北文化黑帮题材的电影建构、运用东北方言制作的搞笑电影来分析。

(一)黑帮文化衍生的暴力认知

东北地区广袤的地理环境和寒冷的气候条件锻造了东北人性格中的豪放、豁达、敢于拼搏、坚强仗义等硬凛的性格,但也不乏裹挟这鲁莽和粗俗的一面。但这种性格与无所事事、打打杀杀、暴力血腥不是画等号的,尽管东北地区曾有“乔四爷”这个黑道老大人尽皆知,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东北人性格的全部。公众经常就南、北方人的性格进行对比,南方人细腻,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特别厉害,这“厉害”中就有暴力的认知色彩。电影中塑造和反映的东北黑帮文化中更多的是带有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色彩,往往都是以打群架的形式呈现,背叛、凶狠更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而且大多都是爆粗口的,不利于对东北文化形成正确认识。比如电影《心花路放》中以演员马苏为代表饰演的东北帮派在其与主人公发生冲突过程中及之后,过分看重金钱,纠集帮派,耍弄个体、粗俗语言等镜头的呈现,使得很多网友在观影后对东北人的印象就定格在那些画面中展现的形象上,而这与真实的东北人形象上有很大的差别。

(二)搞笑文化产生的肤浅认知

这种东北文化构成成分的歪曲性建构集中在微电影这种创作形式上。随着微电影在网络的迅速繁荣,以其制作时间短、成本低、传播迅速等优势,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一时间,网络上反映东北文化的微电影也频频出现,但多数题材都集中在以东北方言为重口味的搞笑微电影上,这对正确建构东北文化和赢得观众对东北文化的认同构成一种消解。

东北方言受到土著汉族、移民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多重影响,既有汉民族语言、文字对其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加之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源地,其语音面貌十分接近汉语普通话,东北方言具有广泛的受阅基础。适应东北人性格中坚忍、幽默、纯朴等性格,东北方言也具有高度的形象性、乡土性、幽默性等特点。这种语言风格在很多微电影中以搞笑形式被不断地呈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的肤浅化和庸俗化对东北方言的形式美与意义美、风俗美和文化美构成了一种消解。如东北方言版《来自星星的你》《你丫还钱》和《四平青年》等,这些电影中主要体现的都是一种纯粹愉悦的肤浅,观众的收视体验还有一种“土”的意味不自然冒出,这无助于公众对东北文化形成正确的认知,而且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公众对东北人“土气”认知的刻板印象。

结 语

东北文化是一个包容多种文化色彩、具有浓郁历史积淀的文化,除了上文分析的建构领域外,仍然蕴含了很多积极要素值得借电影的艺术表达进行传播,如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建设、东北的特色传统美食、东北的节日风俗等。

地域文化是一地域的形象标志,更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文化建构和传播对促进地方形象,加强公众的地方认同感意义重大。地域文化内容的正确建构和传播是形象建设的根本,但各种专业的影评也需要跟进,观众往往在观影后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等做出非理性的评判,往往会对电影中的文化现象产生误读。尽管当前娱乐化和商业化充斥着电影市场,但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成员——电影天然地肩负着正确建构和传播地域文化的责任。

猜你喜欢

东北性格建构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猫的性格爪知道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大东北的春节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