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坝狮舞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舞狮狮子发展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狮子玩翠楼,和尚啃狗腿”,这句话是万盛区万东镇团结村干龙社一带的民间艺人对“后坝狮舞”的描述。这是一项始于清朝、历经九代人传承的民间特色文化。笔者于2019 年6 月至2020 年7 月三次到万盛区进行实地考察,对后坝狮舞第八代传承人进行访谈,并获取了大量资料,共收集音频资料160分钟,视频资料120分钟,整理文献资料5 万余字,以此为后坝狮舞的传承与保护提供参考。

一、后坝狮舞的历史源流

相传,大概在北宋时期,印度进贡了一头狮子到北宋朝廷,物以稀为贵,皇帝十分珍惜与喜欢,可是因为气候及饮食的原因,没过多久狮子就死掉了。可是皇帝会定期观看狮子表演,饲养狮子的官员恐于受到责罚,就将狮子皮和狮头剥下来附在人身上从而进行人工的、模仿狮子的表演,企图在皇上那里蒙混过关。等到表演那日,皇帝还是看破了眼前这个狮子是由人扮演的,但是这两位饲养员表演得活灵活现如真狮子一样,令皇帝非常满意,便没有追究责任,后来皇帝还鼓励表演这种狮舞,在每逢节庆时用于表演,狮舞便就此传承下来。

到清代,“狮舞”已成为逢年过节的必备节目,也逐渐发展出南狮和北狮。北狮比较重技艺,技艺比较高超,例如北狮是要上桌子的,七八张桌子一层一层重叠上去,演员们在桌子上舞,没有人保护。南狮则更侧重于表演,表演时有撒娇、打滚、舔毛等动作,表演时惟妙惟肖,惹人喜爱。但是为什么地处南方的万盛地区却是舞的北狮呢?据史料记载,清朝中期有一个专门舞狮的张姓人,有一次他带着后坝狮舞到北方参加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习了北狮的表演技巧,后将北狮的表演技巧与后坝狮舞的表演技巧相结合,并把《西游记》中收服青狮的片段改编后融入狮舞,形成了融武术、杂技、戏剧于一体的“后坝狮舞”,并通过祖传、师传等形式一代一代地传给后人,到现在已经历经了九代传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类民间寿庆、开业庆典、重大节庆都离不开舞狮表演。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坝狮舞更是名震一时,綦江、南川、涪陵以及贵州桐梓等地都争相邀请后坝狮舞表演团队前往表演。

后坝狮舞的表演形式和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以“排街”、“上门拜年”、“祝店铺开业大吉”以及“拜寿”四种形式居多。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表演,都是集惊险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二、后坝狮舞的传承现状

传承人张永坤说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会舞狮的人越来越少。”如今,懂得玩狮绝技和舞狮技巧的人已为数不多,技艺也是大不如从前。重庆市万盛区委、区政府对于传承中所出现的问题也进行了“保护计划”,例如拨专款扶持后坝狮舞的传承发展、开展一系列的普及活动等,但是后坝狮舞依旧存在生存困境。

(一)传承力量的薄弱

当前,后坝狮舞传承力量相对薄弱。第一,传承人虽身强力健,但迫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无法专门从事后坝狮舞的传承及发展工作;第二,由于生活压力大,大量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因此对后坝狮舞的传承及参与度日渐衰退;第三,受时代快速发展、娱乐活动的多样性影响,越来越多的当地村民选择其他娱乐方式,对于后坝狮舞的表演也呈现出不关注甚至不了解的状况;第四,后坝狮舞追求高超的技艺,长时间的磨练也不一定能够达到成效,因此许多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这份技艺带来的磨练,年轻人也难以忍受几年乃至十几年磨练技艺带来的枯燥与乏味。

(二)宣传力度的欠缺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传承早已不再是自家门前的自娱自乐,文化的传承应该存在不同的传播方式,运用不同的传播媒介。但后坝狮舞的宣传力度薄弱,目前除过年期间,正月十五在万盛区团结村甘农社能看到些许表演外,其他时间极少能见到后坝狮舞的表演。然而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跟不上社会时代的发展步伐,不大力发展自身文化,拓展宣传渠道,文化的传承发展就极有可能陷入难以发展的窘境。

(三)理论建设有待增强

在对后坝狮舞的传承过程中,除前文提到传承力量的薄弱、宣传力度的欠缺之外,其理论建设也有待提高。笔者曾三次前往万盛地区对于后坝狮舞的现有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发现对于后坝狮舞的相关影像视频、文字资料没有专门的资源数据库进行系统的整理与记载,对于后坝狮舞的历史沿革、目前的传承情况也没有进行系统的归类、整理。此外,针对后坝狮舞目前还没有深入地开展理论工作,学术研究也十分薄弱。

三、后坝狮舞的保护措施

后坝狮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体现。因此,对于后坝狮舞的保护,我们应该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同时还应该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将后坝狮舞的保护做到最大化。

(一)政府主导,提升后坝狮舞的发展空间

1.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完善传承人的保障机制

“后坝狮舞”是一种口传身授的艺术形式,个人的发展有时决定着整个非遗舞蹈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完善传承的保障机制。第一,应建立后坝狮舞传承专项保护资金,为后坝狮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经济基础。第二,为传承人提供专门的场地,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徒提供鼓励与资金支持。第三,加强与传承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密切关注传承人的身体状况、传承以及演出的进度与情况,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帮助。

2.开展“后坝狮舞进校园”等教学传承活动

非遗舞蹈进校园是非遗舞蹈传承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将“后坝狮舞”带进学校,与当地的体育课程以及兴趣课程相结合,培养出学校的舞狮教练,组建学校舞狮班,逐步整理“后坝狮舞”校本教材,再建立后坝狮舞学校传承基地,有计划地对当地学校开展普及以及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后坝狮舞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能够唤醒学生对于后坝狮舞的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及不畏艰苦的优良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后坝狮舞的传承和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等传播方式,提高影响力

1.采用“文旅相结合”的发展策略

将后坝狮舞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集旅游、景观、民俗风光、演出活动为一体的产业结构模式,让人们在旅游观景的过程中领略后坝狮舞的带来捧腹大笑以及惊险刺激,感受后坝狮舞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万盛地区人民不畏艰苦的勇气以及乐观的精神态度,从而更大程度地挖掘后坝狮舞的商业价值,在传播推广的过程中,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运用互联网、新媒体等传播方式对后坝狮舞进行宣传

当下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运行,为后坝狮舞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对后坝狮舞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记录,将这些民间文化通过互联网视频的方式带入公众的视野当中,传承人还可通过抖音、快手短视频的方式进行线上直播授课,让大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了解后坝狮舞背后的精彩文化,还可联系当地电视台、新闻记者等对后坝狮舞进行采访报道,以此提升后坝狮舞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

(三)积极探索,提高自身的生命力

民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于自身的不断创新。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生命力,是当下时代留给后坝狮舞的新命题。第一,在原有表演基础上,可以融入一些现代表演的编创方式,将原有技术与现代技法相融合。第二,对原有的舞台动作进行解构与重构,在保留原来民间舞蹈原始动律的基础上对舞蹈动作进行不同程度的转变,以此衍化出更多的舞蹈动作。第三,对于音乐的选择以及服装、道具的择取都可以更加贴近当下时代的发展潮流,运用现代的审美方式对原有的音乐、服装以及道具进行调整。第四,可以聘请专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以及舞蹈人才对于当地后坝狮舞的传承以及发展进行建言献策,共同推动后坝狮舞的发展。

四、结语

在钢筋水泥创造的林立森林里、喧嚣的车水马龙中,12 层八仙桌子高不及这座城市的屋檐,狮子翻腾飞奔,也撵不上时代发展的尾巴。锣鼓一敲,过往的人群,或报以匆匆一瞥,因记忆对这种艺术充满陌生;或驻足留恋,或许它曾经出现在生命中的某个过往。但时光流转,昔日的传奇已经远去,新的神话仍在被缔造。灿烂的历史文化、精湛的表演技艺,定会使后坝狮舞这项民间艺术在新的时代里,重新焕发出它独特的光彩。

猜你喜欢

舞狮狮子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狮子的喷嚏
舞龙舞狮进校园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舞狮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威风凛凛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