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安十二时辰》的叙事策略与影像表达
2021-11-14陈桥
陈 桥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架空历史题材的IP 改编佳作,它融合了悬疑、权谋、爱情等类型元素,讲述了一段错综复杂、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故事聚焦了盛唐时期的一朝一夕,讲述了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危局,前“不良帅”、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靖安司司丞李必携手破案的悬疑故事。两人配合默契,上与朝廷的腐败官吏机智斡旋,下与隐藏在暗处的敌人斗智斗勇,关键时刻,张小敬揭穿了背后主谋,并在十二时辰内力挽狂澜,拯救了整个长安城。论文主要从该剧“成功的叙事策略”“影像叙事中的画面呈现”以及“对比其他作品”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爆款”背后的叙事策略
故事是将行动具体化为一连串发生在一段时间、一定的空间及有着时序与因果关系的事件;而叙事就是通过虚构作品的时间与空间的安排对有因果关系的事件序列地进行记叙。人们通常从故事类型、叙事策略、美学风格及其象征意义上来评判一个故事在叙事上的好坏与否,而《长安十二时辰》之所以能够成为“爆款”,也得益于其叙事策略上的精心设计。
(一)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叙事
本剧采用的是非线性叙事,庙堂之上与江湖之中,以张小敬、李必携手拯救长安于危难为主线,敌对势力步步紧逼、东宫与右相明争暗斗等多条副线为辅,多线并进。除此之外,编剧将诸如檀棋、闻染、鱼肠等次要人物的行动线巧妙穿插其中,起到黏合剂式的作用,共同勾勒出盛世唐朝礼乐崩坏前夕的庞大图景。综上所述,笔者还整理出了以下三个本剧在叙事上的突出特点。
1.“谜题”叙事
“谜题”即悬念,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狼卫为何来犯?狼卫的幕后主使是谁?靖安司的卧底是谁?龙波的幕后主使是谁?本剧的“谜题”不断变化,环环相扣,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谜题叙事通常是指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使故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样貌,同时在叙事过程中,借助设置多个叙事误区和裂隙制造悬念,并以纷繁复杂的信息来强化故事的紧密性和连贯性的一种叙事策略。本剧还擅用反转增加悬念,多次出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转,使悬念不断升级。
2.限知视角下的时空游戏
在多线叙事的基础上,本剧借由丰富的叙事时空,采用了多角度的叙事视角。现实时空、回忆时空、臆想时空……编剧将观众置身于限知视角之下,把控着关键剧情的透露节奏。随着各路角色粉墨登场,有条不紊地将人物前史与时下的“阙勒霍多”案联系在一起,因果相连,缓缓地揭开了盛唐粉饰太平的面纱。
3.碎片化影像中的杂糅与断裂
多线叙事、时空交错与视角多变带来的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以外,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弊端。当观众在跳跃的时空关系,有限的反应时间里获得庞杂信息量时,难免觉得有叙事上的杂糅与断裂感。这也是该剧播出过半,收视减少的原因之一。第八团将士的前尘往事、张小敬与闻染……等支线的过度展开,滞缓了“解谜”的推进,是本剧叙事上的不足。
(二)节奏紧凑的情节编排
本剧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以强情节为主推动叙事的电视剧,体现在利用有限时间、有限空间进行节奏紧凑的情节编排,让戏剧张力达到了最大化。
首先,本剧重点强调了时间的有限性:片头出现的日晷、庞灵值守的多级滴漏、“实时”推进的设定……如此安排,有利于让观众在“建置”阶段快速进入规定情境,并在后面的观剧体验中保持紧张与好奇心。与此同时,本剧从始至终都是在有限空间内建构戏剧冲突,利用“长安舆图”“长安城沙盘”与“望楼”等重要道具,时刻强调着各路人马的行踪,可视化地转达给观众。整个长安城变成了一个棋盘,故事在有限空间内紧锣密鼓地展开,让观众在剑拔弩张的情节推进中能够迅速共情,沉浸其中参与解谜。
(三)寓言式的人物形象塑造
优秀的人物形象设计是去扁平化,去脸谱化的,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生动立体,人物弧光饱满细腻,尤其体现在经历了这段风波以后的角色成长、性格转变。与此同时,正义与邪恶两方的人物塑造极具寓言色彩,并在阶级地位身份的处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孤胆英雄”:底层人物的自我认同与重构
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提到:“自我认同的存在问题与个体为自身所提供的个人经历的脆弱性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拯救长安城于水火之中的张小敬,还是致力于恐怖袭击的龙波、曹破延,抑或又是真正的幕后主使徐宾,跨越正、反派的界限看来,他们其实都是胆识过人的“孤胆英雄”,且都是底层人物。他们为了心中的江湖侠义、正义尊严、鸿鹄之志而不惜一切,满腔孤勇的在自我认同与重构的路上摸爬滚打,盛唐是包罗万象的,但对他们却不是有足够善意的。颇有寓意的是,抛开主角光环,张小敬一介死囚却是保卫长安的唯一希望,戏谑又讽刺。
2.“无能权贵”:长安盛景下的腐败权力体系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本剧一方面展现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也致力于揭露腐败的权力体系。上至东宫太子、右相林九郎之间的权力争夺和贪污腐败;下至军阀为利益站队忽略百姓安危,以元载为代表的买官入仕。大敌当前,这些“无能权贵”位极人臣反而窝里斗,让忠臣寒心,让英雄没有用武之地。这样寓言式的人物形象塑造,隐喻和揭露了古往今来权力系统中最可怕的腐败现象,亦突出本剧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旨。
二、影像叙事中的画面呈现
电视剧是一种由影像建构的叙事形式,其叙事的目的是讲述一个好看的故事,而影像则是完成故事的手段,影像服务于叙事,包含了知觉、叙事和表意三个层次,三个层次互为表达,最终融合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影像动力系统。论文从《长安十二时辰》精妙绝伦的画面呈现出发,分析其出色的美术、摄影团队在影像叙事中是如何把这三个层次巧妙地融会贯通。
(一)美术造型
《长安十二时辰》的影像风格整体恢弘大气,富有质感,画面色调具有历史正剧的厚重感,并巧妙运用色彩与色调参与叙事,为观众营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以下从美术置景、人物造型展开论述。
本剧取景自象山影视城,108 坊的长安城是从零开始搭建的,视觉设计颇为考究。剧中靖安司、官府、地下城等的建筑大多选用质感深厚的冷色调,以红、黄、蓝、绿色等暖、亮色装饰,使建筑物上勾勒的图案更加鲜明活泼,形成一种赏心悦目的反差感。宫廷、官员府邸、上元节灯会等的建筑大多选用暖色调,以红、黄色为主,以展现盛唐的富丽堂皇,皇室的尊贵。例如林九郎的府邸,它被设计成了一个“温室花园”,清新明亮、淡雅别致,既突显了他作为当朝右相的身份尊贵,又与他心狠手辣颇有城府的阴暗形象形成反差。除此之外,圣上亲临的花萼楼,建筑以红色为底色,黄色、金色为装饰,尊卑有别,既营造出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暗示了光鲜亮丽下被遮蔽着的暗流涌动。
剧中人物的服饰与妆容,随着人物的性格、命运发展、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变化,以下具体以李必、张小敬、龙波上元节当天的造型为例。李必的服饰造型以浅绿、淡赭色为主,低调大气,符合他信仰道教的身份与淡泊明志的性格特征。张小敬冷峻肃杀的“深蓝”与龙波火热激情的“深红”,一冷一暖形成鲜明的对比。深蓝,庄严厚重,与张小敬“五尊阎罗”的不良人身份相符;深红,是革命的颜色,与龙波复仇的决心和斗志契合,也升温了两人明争暗斗的对手戏氛围。
(二)摄影风格
摄影团队为了让观众在观影中获得更沉浸式的体验,在画面构图的选择上别具匠心,对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做了“减法”,在灯光的使用上做了“加法”。整体摄影风格呈现出了“新古典主义”的低调奢华感,并赋予了每一个场景、每一场戏都必须推动叙事的意义。
画面构图上,本剧参考了中国传统国画的构图元素,大量使用了九宫格构图、中心对称构图、对角线构图、黄金分割点构图等方式。其中,本剧最常用的构图形式是九宫格图。通过横竖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趣味点,突出了叙事主体的同时,使画面呈现趋向均衡的美感。在单人戏份中使用时,避免了人物始终居中的呆板、过于靠画面左/右侧的不和谐,突出了人物与留白环境的空间关系;在双人或多人的戏份中使用时,使得观众自然而然的思考画面中人物的关系,人物的情感走向。例如太子和李必在靖安司秘密会面的那场戏中,太子位于画左,李必位于画右,保持了一定距离;画面采用仰拍突出了主体人物左高右低,寓意着两人身份的悬殊,以及谈话内容的机密性。除此之外,在许鹤子呈给圣上羽箭的那场戏中,采用的又是中心对称构图,圣人接箭虽有犹豫,但仍不惧危险射出火箭,画面聚焦在他瞄准仙灯的神情,眉头紧锁,但怒瞪的双眼炯炯有神,突显了他作为君主的威严霸气和过人的胆识。
一方面,本剧避免了没必要的场面调度,镜头运动主要以长镜头居多,以人物的表演为主而不是依赖剪辑,为叙事本身服务,绝不会因炫技而喧宾夺主。这样一来更有利于观众身临其境,融入剧情。另一方面,本剧在灯光上做足了文章。因为展现的是一天之内的故事,每一个时辰光位都会变化,光效也得随之变化,为避免穿帮,对灯光的要求极为严苛。摄影指导荆冲在接受采访时提到:“生活在长安城里的并不只有达官显贵,而且我们拍的又是一天之内的长安,所以我们不想把唐朝拍得永远都是富丽堂皇的样子,它也应该有很市井、很平民的一面。”遵循这一宗旨,摄影团队也成功地利用灯光打造出了长安城不同的面貌。在人物打光上,本剧多采用“大光比,高反差”的布光手法进行氛围营造,擅用光影的明暗突出人物的轮廓感、线条感。例如在李必听徐宾汇报“阙勒霍多”线索的那场戏中,画面中用光线强化主体,用暗影去弱化或调和次要部分,富有强烈的戏剧性色彩。虚化的前景突显出了叙事主体,而李必面部阴阳光影的处理,呈现出靖安司上下严阵以待的紧张氛围,也强调了他此刻的破案心切,目光坚毅且势不可挡。
三、对比其他中外电视剧
近年来,国产电视剧不断缩小着与全球电视剧市场的差距,每年质量上乘的作品也越来越多,《长安十二时辰》便是同年国产电视剧作品中的佼佼者。笔者在国内、外电视剧作品中分别选取了一部与之类型、题材相近的电视剧进行比较。
(一)《琅琊榜》VS《长安十二时辰》
《琅琊榜》和《长安十二时辰》虽然故事类型完全不同,但同为IP 改编的历史题材剧,前者更是该类题材中“里程碑”式的作品。相比之下,剧作方面,《长安十二时辰》虽然有“24 小时拯救长安”的创新亮点,但叙事结构、情节编排以及人物形象塑造没有《琅琊榜》扎实,具体体现在部分情节注水明显、人物行动线存在逻辑不通等方面。尽管《琅琊榜》是网台联播,《长安十二时辰》只在网络播放,但两者的制作水准都非常高,美术造型、摄影质感各有千秋,在接近电影的高级感上,后者略胜一筹。就播出评价来看,《琅琊榜》领先一些,原因有三,一是它受众群体的年龄跨度比《长安十二时辰》大,二是它所改编的原著小说知名度更高,三是得益于剧作的精巧设计和大量实力派演员的表演加分。《长安十二时辰》今后是否能经受住时间沉淀、市场更迭的考验,还有待观察。
(二)《24 小时》VS《长安十二时辰》
美剧《24小时》是“反恐”题材故事中的经典之作,《长安十二时辰》刚播出就有媒体将它与其媲美,甚至称之为“中国版《24 小时》”,制作水平的差异之外,两者在剧作方面的确有很多值得对比的地方。首先是关于故事“实时”推进的设定,同样是展现24 小时发生的故事,同样是以一人力挽狂澜,《24 小时》比《长安十二时辰》在叙事结构、情节编排上更胜一筹。其中,具体体现在叙事线虽错综复杂但不会混淆视听,逻辑严密,没有细枝末节的注水情节干扰,矛盾冲突的建构更为巧妙,戏剧张力也更为明显,发挥了美剧一贯的优势。但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长安十二时辰》表现得更好,人物更为有血有肉,举手投足间受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仿佛再现了唐朝风貌。相比之下,《24 小时》中的人物则“脸谱化”现象严重,主要依靠情节、视觉冲击产生的快感取胜。总而言之,国产电视剧如今的表现可圈可点,但与拥有成熟影视工业生产体系的其他国家的电视剧相比,未来更应砥砺前行,不断精进。
四、结语
尽管《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是虚构的,但却凭借“孤胆英雄保家卫国”的切入点,准确找到了虚构历史通往真实历史的通道,即:古往今来人们对太平盛世、明君的期待。这是具有民族性,也是世界性的。本剧参考了唐朝礼乐崩坏前夕的历史背景,一定程度上把握和营造了真实的历史氛围,尽可能还原出了大唐盛世的风貌,对封建统治阶级追求皇权至上带来的战争杀戮进行批判,并揭露了权谋斗争中的尔虞我诈和人性扭曲,歌颂了以张小敬为代表的平民英雄、以李必为首的有识之士。与此同时,本剧兼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展现邪不压正的价值观,主人公心系苍生的博大胸怀,朝廷中能人志士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对庙堂之上、江湖之中人性光辉的一面进行现实观照。
诚然,《长安十二时辰》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它作为一部具有审美内涵的作品,初步显示出网络剧走出浅层娱乐向内容审美迈进的努力,对于网络剧这种正在生长的新的审美样态的健康发展而言,《长安十二时辰》的努力是值得鼓励的。它具备了播出的热点、舆论的焦点、创作上的难点、海外发行上的亮点等几大优势,给中国电视剧市场带来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