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世纪朝鲜两班社会体制下的乡村社会和地方统治研究初探

2021-11-13张阳

学习与科普 2021年30期
关键词:世纪日记朝鲜

摘要:朝鲜时代,作为为士大夫及其家属集团的两班集团,形成了新的特权阶层。“在地两班于16世纪时走出京城返回农村,并构筑了自己的永久世居地和文化根基。”柳希春的《眉岩日记》真实记叙了朝鲜王朝时期两班贵族的精神生活、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本文从《眉岩日记》中初步探索16世纪朝鲜半岛乡村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地方统治形式,寻找地方两班阶层在维系朝鲜王朝统治中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朝鲜地方两班;乡村社会;地方统治;柳希春;《眉岩日记》

“两班”是古代高丽和朝鲜的贵族阶级,起源于高丽,发展于朝鲜王朝时期,初为文武百官的总称,后演变为与常民、贱民对立的地主阶级的代称。身为两班的士大夫阶层具有极强的世袭色彩,占有土地,免纳赋税,享有各种特权,主宰着朝鲜社会的发展。

柳希春是朝鲜王朝宣祖时期的学者,其所作《眉岩日记》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资料,此书是朝鲜时代规模最大的个人日记,不仅记载了作者的日常生活,而且如实地记叙了16世纪朝鲜两班社会体制下的乡村社会和地方统治。

一、地方社会的乡村自治组织:留乡所和京在所

16世纪是朝鲜王朝两班贵族阶层的世纪,士林派的地方两班不仅进入中央政界,在地方,以“乡案”为核心的统治体制也得以确立,“乡案”是居住在当地的两班贵族,在乡案名单录入的过程中会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柳希春的籍贯并非潭阳,但是他在潭阳居留期间得到朝廷重用,并且柳希春的亲家宋氏在当地权势显赫,所以他最终被录入潭阳乡案。在乡案登记的两班人员会定期举行聚会,称为“乡会”。《眉岩日记》中也记载,柳希春在潭阳居留时,被任命为弘文馆副提学,潭阳两班为此而举行了庆祝乡会。

乡会的目的不仅是炫耀地方两班的友谊和势力,更重要的是选拔“留乡所”的管理者,这意味着“在地两班”组织成为了地方统治体制的一部分。留乡所是辅佐邑的长官的机关,其地位仅次于守令,又被称为“二官”,具有准公职的性质。随着留乡所的常设化,其实际管理也转移到由两班来负责,乡吏沦为具体事务执行人,延至16世纪,朝鲜基本确立了以两班为中心的地方管理体制。

留乡所的首领——“座首”由乡会选出,乡会在选举座首时,会向在京的乡案登入者征詢意见,《眉岩日记》记载,潭阳乡会曾就座首人选之事,征求京官柳希春的意见,而柳希春的亲家宋廷水曾历任潭阳乡会的别监、座首,宋廷水兄长宋廷老的女婿李蘅也做过乡会的座首,可见柳希春家族在乡会影响力之大。

京在所是各邑与京城密切联系的机构,负责地方与京城之间的联络。京在所的负责人“座首”本应在邑内居住者中选出,但柳希春所在的时期,户籍在地方,居住在京城者也能当选。京在所座首的任命权也是乡案登入者赋予的。因此16世纪,朝鲜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沟通顺畅,“乡班”一方面通过士林派,影响中央政界;另一方面因曾在京城履职经历,巩固其在地方的统治地位。

二、两班与半岛的土地开发

十六世纪的“在地两班”广泛使用奴婢,关心对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地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半岛南部的全罗、庆尚两道的土地开发显著。《眉岩日记》中也记载了柳希春的故乡海南郡有大规模的围海造田。朝鲜半岛西海岸的间湾潮汐落差非常大,19世纪后期欧美国家到朝鲜通商的船舶就曾受到严重困扰。从《眉岩日记》中得知,当时海南的地方势力家族进行大规模的围垦,被动员的劳力虽然是良人身份,但大多数由于家境贫寒,经常受到奴婢一般的待遇。而柳希春既不隐匿良人,使唤奴婢,更未有围海造田之事,因而得到海南县官员的高度评价。

柳希春在《眉岩日记》中叙述全罗道地区农业状况,在全罗道,直播法还是主流,农业发展主要靠耕地面积的扩大,从济州岛进入全罗道的名为“查山稻”的品种比以往的水稻多收获两倍。《眉岩日记》1574年的条文中记载:儒生高尚颜撰写了名为《农家月令》的农书,详细说明了水稻栽培方法——移秧法。在雨量不稳定的朝鲜,水稻种植的主流不是插秧,而是直接在农田播种的“直播法”,当时的庆尚道地方已经开始普及移秧法,由此可见16世纪的朝鲜农村在两班的影响下得以开发和发展。

三、两班经济实力

朝鲜著名的实学家丁若镛在《牧民心书》中也指出国家所倚者士族,士族所依者奴婢,奴婢之法不能轻易改变。可见“两班”的经济基础大体上是以土地和奴婢的劳动为核心。日记中记载柳希春夫妇在潭阳拥有7石9亩的稻田和1石18亩的旱田。朝鲜一石为20亩,15—20亩为1公顷,因此,柳希春夫妇此时在潭阳拥有相当于9-12公顷的农田。柳希春还拥有多达一百多名的奴婢,并且潭阳地方官对柳希春的新建住宅提供人力,可见家中劳力无忧。

柳希春官至从二品,年禄是大米49石、大麦2石、大豆17石、小麦8石、棉布14匹、楮货8张。虽然仅凭俸禄,朝鲜官僚难以敛财,但是作为高级官僚的柳希春还有很多正式和非正式的收入来源,据《眉岩日记》,柳希春从同事、官僚、亲戚、弟子、熟人那里收到了很多礼物,十年之中他收到礼物2855次,平均每月42次,有大米186石5斗2升、棉布49匹40尺,这些远远超出当时的俸禄和他自己的土地收成。

李氏朝鲜“16世纪的货币经济也不很发达,至17世纪中叶,土地买卖的支付手段还只是棉布和米。”当时的像柳希春这样的新兴两班,他们的生活都是实物经济,积累财产的方法只能是投资土地,即使获得大量赠品,也只能马上消费。

结语

朝鲜时期的邑治是地方官和乡吏共同治理地方社会的统治中心,也是各种身份阶层居住地。由于在地两班是扎根于地方、生活于庶民中间的指导者,“朝鲜王朝的这些在地两班却自觉地回到农村,世世代代定居一所而形成同族集落”,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也直接影响了朝鲜王朝的基层社会,使两班的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争相效仿的生活方式,进而成为朝鲜王朝稳定的社会体制基础。

16世纪朝鲜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广大的地方乡村社会,实际的管理权在两班手中,因此16世纪的朝鲜被称为“两班的世纪”并不为过。

参考文献:

[1]潘畅和,论古代朝鲜的“两班”及其文化特点[J],东疆学刊,2010年第26卷第3期.

[2][日]宫山鸟博史.两班[M].卢永九译.首尔:(株)图书出版,江,2006年版.

[3]潘畅和,论儒家文化对古代朝鲜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东疆学刊,2009年第26卷第2期.

作者简介:张阳(1979.11-),安徽安庆人,硕士,韩国全州大学中韩古典文化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中国古典文化

猜你喜欢

世纪日记朝鲜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My School Life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世纪中国梦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