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医患沟通要与时俱进
2021-11-13王新安肖玉珍杨惠娴寇春霞山西省永济市肝胆胃病专科医院
文·王新安 肖玉珍 杨惠娴 寇春霞(山西省永济市肝胆胃病专科医院)
网络化多媒体时代,肝病的医患沟通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医生要用好“语言”这一犀利的专业"武器"作好和患者的沟通,让肝病患者从网络时代社交传媒的狂轰滥炸中,所赋予的不良疾病认知印象中改变过来,重建肝病患者对疾病的重新认知和治疗信心,减少和避免医患纠纷,适时调整医患沟通方式无疑是一剂良方。
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接诊的肝病患者,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绿色”患者。患者来医院就诊前,必先上网“百度”,即使没有上网搜索能力的老人、儿童,其亲属也会先行"百度"而就诊。医生面对的首先要把患者从鱼目混杂的,非主流社交网络传媒引导到专业肝病期刊,如《肝博士》,或专业肝病网络平台,接受规范的肝病专业健康知识。其二告知患者,了解治疗其病的最好就诊方式,是与肝病专科医生面对面的个性化诊疗。因为疾病如人的面孔一样,因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人格特点、心理素质修养、家族史、遗传史、婚姻家庭状况等而不同。只有在肝病专科医生针对不同人,不同病情的个性化诊疗才会避免患者误入歧途,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人民日报》2016年提供的数据显示:和心理有关的疾病有二百多种,来门诊就诊的患者,百分之七十以上有心理问题。目前新冠疫情常态化,人群社会心理普遍压力大,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等社会心理问题多发,给患者带来的"次生灾害"对疾病的影响,远甚于肝病本身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接诊中经常遇到一些乙肝病毒携带者,尤其是女性病例,怕传染,怕同事、朋友知情,怕影响子女上学、工作、结婚,怕遗传,怕肝硬化,怕肝癌等。不在少数的乙肝、肝硬化、肝癌患者因对疾病的认识不同,存在心理问题导致的身心性疾病。这就需要在接诊沟通中通过肝病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改变患者对肝病的不良认知,树立良好的健康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目前,医患之间信任度差,医患关系普遍不太理想,要取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其首要条件是取得患者的信任。怎么才能作到呢?无疑,医患沟通是建立互信的好办法。沟通要换位思考,从患者角度出发,用“心”情感投入,贴近患者,以至亲方式取得患者的信任。比如这样说:如果我的亲人或朋友是你这种病情,我会建议他接受怎么样的治疗等,和患者产生共情,以取得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接受和依从性。
接诊中不乏一些比较严重的慢性乙肝患者,已有肝硬化或肝癌倾向,因肝病的“沉默”性特点而漫不经心。沟通中可与患者共同学习《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的权威解读,也可选择一些典型延误治疗病例的不良转归而“重锤敲击”以警示,尽可能挽救一些因“没有什么感觉”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
针对特殊的肝病患者,特殊的用药患者,老年、儿童患者或特异体质患者可作“逆向随访”,或叫“报平安”。即医生面对众多的患者,不可能对他们及时随访,也可能忘记随访,怎么办?接诊中可即时告知这些特殊的患者或家属,在医生方便的时间段电话或微信汇报病情变化情况。注意!必须告知患者是医生上班方便的时间,一般让患者在约定的时间下午联系比较好。一则是患者处理高峰期已过,有时间接听处理;二则上班时间能方便电脑调取患者信息,掌握治疗方案,避免其他时间接了电话信息一头雾水,答不上,答不对而出错。这样,病人病情变化尽在掌控之中了,麻烦事就少多了。
对一些特殊的、偏执、冲动的、不同人格障碍的患者,或者患者有特殊认知陪侍人或有人格障碍者陪侍的,接诊医生要敏锐识别,沟通中要耐心通过医学、心理、社会知识充分表达,避免不当沟通,慎用或避免使用一些刺激性言词,别把话说满说尽,要给病人及家属留出理解和接受空间,避免不当沟通陷入尴尬境地,而招致诉讼或安全风险。
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与患者的沟通是一个永久的话题,也需要同仁们共同关注探讨,为创建和谐医患关系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