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经济将延续复苏分化和结构重塑主题

2021-11-13王家强编辑孙艳芳

中国外汇 2021年15期
关键词:疫情经济

文/王家强 编辑/孙艳芳

疫情下的全球经济形势,正在清晰展现快速复苏、结构重塑的势头。在各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大力支撑之下,科技创新(特别是生物医药、数字科技等)扮演了关键角色,绿色复苏、数字化复苏正在释放新动能,大国引领作用更为明显。展望未来,一个完全不同于疫情前的全球经济运行图景,正在徐徐舒展开来,风险挑战与发展机遇并存,需要各界更为清醒地把握趋势、抓住未来。

202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运行的三大特征

疫情是全球经济运行的关键变量。疫情在2020年上半年尤为严峻,此后随着疫苗开发、接种进展和疫情变异的演变,世界各地经济复苏呈反复轮动态势,展现以下三大特点。

第一,全球经济“深V”反弹,处于“收复失地”的关键期。2020年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是史上罕见的,“大封锁”导致经济暂停,全球化背景下迅速引发各国的经济共振,全球经济迅速陷入衰退,衰退斜率异常陡峭。随着中国迅速控制疫情、美英攻克疫苗技术解封经济,各大经济体纷纷快速采取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迅速反弹,反弹的斜率也非常陡峭。从曲线上看,2020年到202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呈“深V”形走势(见图1)。从经通胀调整后的实际经济指数来看,占全球经济80%左右的G20国家的实体经济已经收复了疫情中的失地;特别是全球工业生产和全球贸易量,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产出缺口收窄,实体经济向潜在增长水平收敛。与2008—2009年全球危机后较长时期的“L形”缓慢复苏相比,2020—2021年全球经济呈现了显著的快速复苏态势。其主要原因是本次疫情危机并非金融危机,发展仍相对稳健的金融机构与活跃的金融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图1 全球实际GDP、工业生产与国际贸易运行趋势

第二,总体复苏伴随巨大的结构性分化,全球经济图景正在重塑。由于每个国家所处发展阶段、政治文化环境、科技条件、宏观政策空间不同,疫情控制的效果也呈现出巨大差异;各个行业对疫情的适应能力、各类需求活动对防疫封锁措施的反应及对宏观政策效应的弹性,都有很大差别,经济走势同样出现很大的不同,即所谓“K形”分化复苏。因此,尽管全球总体上快速复苏,但结构上的失衡复苏、地区与行业分化现象较为显著,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正在加速重构。

从区域与国别来看,中国和美国分别领衔新兴市场与发达市场的复苏,亚太地区的复苏速度与进度要显著领先于其他地区的复苏。2021年一季度,中国实际GDP水平比疫情前增加了6.8%,已经回到长期增长趋势水平线上,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优(见图2);而英国一季度GDP仍然比疫情前低8.8%,与长期趋势水平差距更大,在主要经济体中的复苏表现最为滞后。观察更为高频的工业生产与国际贸易数据,同样展现了相似的趋势(见附表)。

主要国别与地区工业生产与出口贸易复苏进度比较

图2 主要国别与地区实际GDP疫情后的复苏进度比较(2021年一季度实际GDP比2020年四季度变化)

从行业来看,制造业、采矿业的复苏要显著快于服务业的复苏。这主要由于受疫情影响,许多国家依然实行人员的隔离封锁、入境和旅游限制等措施,而农业、采矿业等行业受到需求拉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刺激,商品贸易活动并未明显受到封锁措施的影响。在制造业中,受居家办公、疫情防控的需求推动,办公设备、通信设备、医疗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加,相关行业受益最为明显。在服务业中,金融、房地产等行业受益于宽松货币政策和无需人员大规模聚集的推动,复苏较好;而跨境旅游和住宿、商务、餐饮等行业因受到封锁措施的冲击较大,复苏乏力。2021年4月,全球航空客座率仅为63.3%,仍远低于疫情前80%以上的水平;5月,全球餐馆就餐人数依然较2019年同期下降18.9%。全球股票市场各行业板块的走势基本反映了行业复苏的差异化情况,特别是能源、金融、科技等板块表现突出。

第三,经济复苏分化伴生巨大风险,已在悄然改变投资者行为与市场预期。疫情带来的冲击是全方位、高强度的,但各国应对政策举措从规模到手段都前所未有,这带来了新的风险,主要的表现形式包括通胀风险、资产泡沫风险、主权债务风险、地缘政治风险等。

关于通胀风险,美国总额超过10万亿美元的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与无限量的货币宽松政策,带来了需求上的快速增长和通胀预期,加上全球生产供给端受到疫情影响存在一定的约束,以大宗商品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为主要推动力量的全球通胀水平快速上升。通胀一旦失控,很可能导致美联储超预期收紧货币政策,采取加息行动,进而导致全球融资环境的急剧收紧,引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大量资本外流,形成新一轮全球市场动荡。

关于资产泡沫风险,全球央行超低的基准利率水平和大规模宽松政策举措,大幅改善了全球流动性状况;但是这些流动性并未完全流向实体经济,反而大幅提升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全球资金在新兴市场、房地产、股票、高收益债、大宗商品等高风险资产上增加了配置,推动了资产泡沫的膨胀。一旦通胀压力下全球政策调整,市场预期转变,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就将显现。2021年5月美联储《金融稳定报告》已开始强调资产估值过高带来的金融不稳定因素。

关于主权债务风险,外债依赖度高、国内杠杆水平高、存在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将是主权债务风险的重灾区。根据IMF财政监测报告,2020年全球政府赤字和债务达到了历史新高,其中全球平均公共债务达到GDP的97%,发达国家总体财政赤字达到GDP的11.7%。疫情下,G20国家、巴黎俱乐部等主要债权方已经就经济脆弱性较高的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债务国家达成系列缓债协议,以减缓金融体系的风险。未来,受疫情影响大、疫苗供应不足、医疗条件差的国家,其主权债务风险依然高悬。如果经济持续低迷,融资环境突然收紧,企业破产激增,全球公共财政将面临空前挑战。

关于地缘政治风险,疫情应对和经济复苏的差异化,正在美国、英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激起强烈的民粹情绪和战略嫉妒,试图通过重建价值观联盟、推动产业链回流、疫情溯源和疫苗政治化等方式,对中俄等新兴大国实施战略遏制,甚至不惜发起金融制裁、军事挑衅等举措干涉中俄内政,由此对世界经济形成深远的地缘政治风险。

全球经济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将继续复苏分化和结构重塑的主题。特别是在亚太地区强劲复苏引领全球、绿色复苏和数字化复苏引导未来的背景下,疫情发展前景和经济复苏伴生风险的演绎趋势,仍会在很大程度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

趋势一,在快速报复性反弹之后,全球经济增速将回归正常化。2020年,全球经济衰退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全球“大封锁”导致经济深度衰退幅度达到3.3%,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经济危机;2021年的复苏是“强刺激”加上低基数等因素下的报复性反弹,经济增速预计将达到6.0%左右,同样是二战以来最快增速。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在总体上收复失地之后,两年平均仍将有1.3%左右的增长。在不发生重大扰动的情形下,未来几年仍需要4%以上的增速,才能将年均增速扳回疫情前五年3.3%的潜在水平。从现实条件看,由于疫情的特殊性和反复性,危机前损失的一次性经济产出难以找回,2022年以后全球经济大概率会回归到常态化的低增速。

趋势二,亚太地区继续领跑全球复苏,中国经济发展势不可挡。全球经济的区域分化短期内是难以弥合的,不同步、不同速的复苏将不可避免。决定因素有很多,疫苗科技及疫苗接种情况、公共财政与货币政策空间、各国公共治理效能与社会活力,都共同发挥着重要影响。2020年,亚太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衰退幅度仅为1.0%,在所有地区中衰退程度最低;2021年,预计经济复苏速度为8.6%,增速也为所有地区中最高。其中,中国扮演的引领作用最为关键,率先控制疫情并实现经济复苏,成为全球医疗物资及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中心,GDP总量、进出口贸易全球占比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之势并非少数国家遏制政策所能阻挡。得益于疫情控制相对良好,年轻人口多与社会活力充足,东盟经济韧性较强。在其他地区,美国经济相对较好,但其基建计划可行性及实施进度存在不确定性;欧洲地区疫情反复、增长动能不足,制约经济复苏力度;非洲与拉美地区疫苗供应短缺、医疗基础设施落后、政治社会动荡,经济复苏较为脆弱。

趋势三,绿色低碳转型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经济的运行轨迹。疫情暴发加深了世界各国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2020年以来,世界各地极端气候频发,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更加凸显。以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美国重返《巴黎协定》为重要标志,全球携手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经济的运行轨迹。在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进程中,从行业结构来看,世界经济正在持续发生重大变化,与疫情前相比将有根本性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能源结构的转型,太阳能、风电、水电、核能等低碳能源的投资正在大幅增加,传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高碳能源的开发将逐步削减;节能技术、绿色建筑、电动车、绿色农业等新兴低能耗行业正在快速增长,钢铁、石化、炼油等高能耗行业将有序退出、整合发展。绿色低碳的转型发展,将对全球经济的供求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并会给价格水平、资本市场投资方向、绿色金融供给等带来新的变革性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创新、绿色与协调发展的机遇。

趋势四,数字化复苏改变经济形态,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形成。数字化技术在疫情前就逐步成熟,疫情则加速了其广泛运用,并推动整个世界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在整个疫情期间,世界各国在人员流动封锁状态下,不得不将许多经济活动从线下转到线上,由此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形态,在线办公、在线零售、在线娱乐和教育等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数据正在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数据的产业化,数字经济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随之大幅度提升。金融科技也随之快速发展,推动金融行业服务转型。从统计数据看,2020年美国设备制造、信息产业和金融业分别逆势增长3.6%、3.2%和1.7%,成为为数不多的正增长行业。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数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未来,人类社会可能与新冠病毒、极端气候及其他类似自然灾害等长期共存,数字化转型发展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方向,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趋势五,次生性金融动荡将会此起彼伏,经济复苏之路仍将坎坷。未来全球经济复苏和走上可持续道路任重道远,疫情带来的长期性深远影响更是根植于各国发展道路之中。世界各国因应对疫情危机而被迫推出的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各种副作用。特别是通货膨胀风险、资产泡沫风险、主权债务危机等,不是会不会爆发的问题,而是何时何地爆发的问题。由于疫情的暴发、蔓延与反复,增加了西方国家与东方世界的政治、文化与社会隔阂,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分化,导致了诸多新的发展危机与世界性难题,民粹主义、霸权主义、分离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等思潮与政策逐渐盛行,全球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正持续调整和重构,各类地缘政治危机风险依然居高不下。全球金融体系虽然在本次疫情中表现较为稳健,并为全球经济走出危机贡献了金融力量;但由于全球经济大衰退带来的金融冲击在诸多层面被人为延缓和政策抑制,再加上由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金融结构的巨大变迁,全球金融业也潜藏着巨大的物理风险、网络风险和转型风险,很可能成为新的金融风险来源。

结论与启示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型冲击,加剧了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加速了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发展变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阶段的新兴大国而言,要驾驭好百年大变局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掌控好在未来30年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军事等各个层面夯实发展基础,把握住新的发展机遇,积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量。未来,需要总结疫情应对经验,发扬伟大的斗争精神,更为积极地贯彻“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更加坚定对制度、道路、理论和文化的“四个自信”,为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复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持续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