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低血压的预防和诊疗
2021-11-13吴小庆
文 吴小庆
低血压病指由于血压过低,病人产生一系列临床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和晕厥等。成人肱动脉血压在低于90/60 毫米汞柱时,称为低血压。按发病形式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当血压由正常或较高水平突然下降至90/60 毫米汞柱以下时,称为急性低血压。而缓慢发生并持续的称为慢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发病率为4%左右,但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则多达10%左右。
慢性低血压分类
1.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 岁的妇女和老年人,大多以收缩压降低为主,但一般不会低于80毫米汞柱,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黑蒙、跌倒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易发生。
2.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虚脱。因体位迅速变动或长时间站立位出现的低血压状态,严重的时候会引起脑供血不足、头昏、头晕、视力模糊、乏力、恶心、心悸,甚至晕厥。直立性低血压的标准,就是站立位的时候收缩压比平卧位收缩压下降大于20 毫米汞柱,或者站立位舒张压比平卧位舒张压下降大于10毫米汞柱,就可以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3.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如脊髓空洞症、多系统萎缩、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营养不良症,或药物如麻醉药、降压药、利尿药、抗精神抑郁药等引起的低血压状态。
心血管疾病所致的低血压是继发性低血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有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高度的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慢性缩窄性心包炎、肥厚性心肌病等,由于心输出量的减少,常伴有低血压。临床症状主要是由于血压下降,导致器官、组织供血不足引起。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乏力、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呼吸气短,甚至呼吸困难、共济失调、站立不稳,严重时可出现直立性眩晕、黑蒙、跌倒、晕厥等,需长期卧床。
继发性低血压还有原发病的有关症状,如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
低血压病的预防
建议患者进行全面体检,特别是心脑肾及血管功能的检测,尤应进行24 小时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同时采取预防措施:
1.晚上睡觉将头部垫高,可减轻低血压症状。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养成运动的习惯,注意均衡饮食、充足睡眠、规律生活。
3.早上起床及直立时,应缓慢地改变体位,防止血压突然下降,排便后起立时要慢些。由卧位到站立时注意不要过快,可以手扶物,以防因低血压引起摔跤等。老人起夜时要注意尽量避免直立位小便,以免引起排尿性晕厥。
4.洗澡水温度不宜过热、过冷,因为热可使血管扩张而降低血压,冷会刺激血管而增高血压。常淋浴以加速血液循环,或以冷水、温水交替洗脚。
5.对有下肢血管曲张的老人宜穿用有弹性的袜子、紧身裤或绷带,以加强静脉回流。应每天多喝水以增加血容量。
6.不要在闷热或缺氧的环境中站立过久,以减少发病。
低血压病的治疗
1.低血压病因治疗,去除病因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但问题在于不是所有的病因都能去得掉的。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对体质性低血压尤其有效。
3.增加血容量,补充水分,包括服用盐开水、面汤等。
4.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后血压下降过快而感到不适、血压过低时,应调整给药方法和药物剂量,或根据需要改用温和的降压药,必要时可停用降压药。如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出现时,可将原先一天服用一次的降压药改为一天二次服用,并相应减少每次服用的剂量。
5.药物方面,麻黄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可酌情应用;中药方面如人参、甘草等均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