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与人民币国际化
2021-11-13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亚当森大学
文/黄 卓(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 亚当森大学)
一、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综述
1.货币国际化定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在国外的职能延伸扩展。Cohen 最早从货币职能角度进行了界定,Hartmann进一步认为货币国际化包括国际化支付手段、国际化记账单位、国际化价值储藏三大职能。在国际支付手段即交换媒介货币中,Swoboda 等认为交易成本低的、Chrystal 等认为兑换货币搜寻成本低的、Krugman 等认为历史惯性强的,将更可能成为国际支付货币;在国际记账货币(Invoice Currency)中包括生产者货币计价(PCP)、当地货币计价(LCP)、工具货币计价(VCP)三种计价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计价货币,但是使用某种工具货币计价会更容易成为贸易双方的共识,Mckinnon 认为人们出于对美元的认可,会让美元成为大部分商品交易的工具货币;在国际化价值储藏中包含私人与官方两方面用途,私人用于货币替换和投资、官方用于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基本面与货币的整体稳定是国际化价值储藏的重要考量因素。
2.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
人民币国际化具有五方面基础,分别是经济基本面、政治体制、军事能力、文化认同与人口面貌,核心是资本信心。
中国在经济方面目前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 长期保持较高增速,具有世界最全的工业门类,在信息产业、高精尖产业等领域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或将具备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能力。中国在军事上具有较强实力,在核潜艇、无人机、新型战机、主战坦克,以及信息战、太空战等军事领域均有保卫主权的能力。在文化认同方面,中国是世界唯一存续的文明古国、是世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国民状况方面,中国现有世界最大人口规模,在世界人口数占比五分之一,具有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庞大消费市场和人力资源规模。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大多数西方国家,在体制的理解与认可方面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对立、质疑,在长期的共存中逐步增进了理解,在当代社会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时,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加了国际范围内的理解与认可。
二、 金融科技对货币形态的影响
1.金融科技对货币形态的历史影响
中国的货币发展历经数千年历史,先后经历了殷商以前的物品货币时期、殷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仿形货币时期、秦汉至隋的记重货币时期、唐经五代十国至宋初记年室钱货币时期、宋之后的纸币时期五个阶段。历史发展过程中除因战争、天灾等主客观原因导致通货膨胀引起法币币值的阶段性信任危机以外,中国货币发展的五个阶段基本与人类科技能力发展、人类对货币的认知能力、人类经济生活中对货币便利化、工具化的需求等几条主线高度吻合,体现了金融科技对货币本身具有高度影响力。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其独特的悠久历史、原创文化与绵延传承,其货币发展史几乎代表了世界古代货币发展的全部风貌。人类货币发展历经的五个阶段,也是科技以某种视角划分的五个不同时期,投射在金融科技上的五个“代次”塑造了货币的不同风貌:其间货币功能从储存性向流通性倾斜、货币形态从非标件向标准件转变、货币属性从价值载体向信用载体转变。货币风貌的变换在人类历史上体现了高度的“向量性”,而该向量的方向在大的宏观视域里一直是单维度的,这个维度既有人类经济文化认知等文明进步的影响,也有金融科技的推波助澜。货币变革历史必然性下或许也有不可或知的偶然性,但科学技术水平提升造就的工业能力、经济实力、社会繁荣等形成的时代需求,以及金融科技所支撑的“代差”式优势,是促成货币升级的基本客观因素。
2.金融科技对货币形态的现当代影响
现当代以来,金融科技发展随着科技水平提升以及经贸发展的客观需求,货币在支付样式下经历了现钞支付、票据支付、企业记账卡支付、银行卡支付,以及近年来衍生发展的NFC 近场通讯支付、扫码支付、人脸支付等新样式;货币在形态上经历了纸钞、各类硬币、各类票据、记账式电子货币、塑料现钞,以及近年产生受限范围使用的各种虚拟代币、数字文档式货币等。现当代货币相比古代货币样式更丰富、演变速度更快、技术联系度更加密切,更加体现出受金融科技影响的明显特征。
近当代金融科技对货币的影响体现在几个主要阶段,分别是银行卡阶段、数字代币阶段、移动支付阶段、区块链货币阶段。
银行卡阶段最早可以追溯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美国银行于1958年发行的美国银行卡(Bank Americard),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银行卡的发行与使用具备了金融科技的支撑条件。其后由美国银行主导于1970 年成立了面向美国国内的NBI(National Bank Americard Incorporated,后来更名为维萨美国)以及于1974 年面向国外的IBANCO(International Bankcard Company,后来更名为维萨国际),并于1976 年采用“VISA”(维萨)品牌。为和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竞争,美国一些银行共同发起创立银行间协会ICA(Interbank Card Association), 并 于1979 采用“MasterCard”(万事达卡)品牌。在美国市场以外的其他国家也先后产生过类似组织。加拿大于1984 年由五家金融机构发起成立Interac Association;英国1972 年由国民西敏寺银行(NatWest Group)、米特兰银行(Midland Bank)、劳埃德银行(Lloyds Bank)、苏格兰皇家银行(The Royal Bank of Scotland)联合发起成立Access 品牌的JCCC(Joint Credit Card Company)组织;法国于1984 年成立CB(Groupement des Cartes Bancaires)组织;日本于1961年成立日本信用局(JCB,Japan Credit Bureau);澳大利亚于1974 年成立澳大利亚银行卡协会(Bankcard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中 国 于2002 年3 月经国务院同意,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中国银行卡联合组织“中国银联”(China UnionPay),截至2019 年9 月,中国银联已成为全球发卡量最大的卡组织。
数字代币阶段始于2000 年开启的互联网时代,以企业营销推动为主,各大互联网公司最为积极,发行过各种数字代币,如盛大币、百度币、侠义元宝、纹银等,其中以Q 币最为知名。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兴起,伴随人们对互联网服务的旺盛需求,基于当时支付基础服务并不完善,在线支付体验度差的实际情况,为减少用户服务购买频次、便利服务交易,腾讯公司开发了Q 币产品。该产品在使用方式上类似于赌场筹码,用户不再需要为每一次的小额消费进行繁琐在线支付,而是一次购买随时消费,该模式以技术支撑下业务逻辑创新成功解决了当时的体验瓶颈,很快获得用户广泛认可快速流通于网络世界,并开始冲击其他网络公司开发的类似代币产品,已然成为中文网络世界的硬通货(网络世界里的“国际货币”)。Q币等传统数字代币除营销包装差异外并无实质创新,作用更类似于一种命名式预付费储值账户,但因为其在一定范围(网络世界)使用的良好便利性,以及对该范围内大宗商品(QQ 游戏)购买的计价约束性,事实上已成为网络相关人员普遍接受的“货币”形态,部分用户在网络上付出劳动并收获报酬,其报酬采用Q 币支付,网络上服务类虚拟财产甚至部分在线实物交易使用Q 币支付也获得买卖双方的认可。
移动支付阶段,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支付企业基于企业自身发展以及对市场交易介质的前瞻分析,推出了各种类型的“无现金”移动支付产品,通过清算企业的适当推广,在很短时间内积聚了大量用户,使中国非纸币交易逐渐取代传统纸币交易。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成本,便捷高效的银行卡支付只在部分商户使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移动终端的普及,记账式电子支付类产品普及使用的两大阻碍清除,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企业基于现有技术大力开发金融科技应用性产品,推出手机转账等金融功能,并演进至扫码支付,形成成熟的二维码扫码支付产品,并获得广泛使用。移动支付变革引起了中国央行的高度关注,因为非现金结算方式具有多重优势,随着非现金交易的普及,逐步倒逼现金交易结算受阻。因此,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8〕第10 号中明确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人民币交易,以行政命令维护人民币的流通能力。
区块链货币阶段起源于2008年11 月1 日塞托西·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 发 表 的《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一文,中本聪首次提出了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一种电子货币概念。基于该技术,比特币具有类似于黄金的天然稀缺性,这使比特币具备了价值载体的认可性基础;区块链技术所具有的分散式账本(Distributed ledger)特性,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具有了良好的流通性与传递性,基于区块链信息区块的“电子货币”得以离开网络与电源而“存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征,该“货币”天然具有价值载体的功能,易于实现货币资产化。
现阶段数字货币主要以区块链技术为产品概念,在国内民间区块链数字货币力量推动下,先后多家公司涉足区块链货币业务,并形成了实现区块链货币价值互认与汇率兑换的区块链货币交易市场。但是从目前国内民间区块链货币发展情况来看,币圈缺乏有效监管、规范失序,存在概念投机行为。
3.当代金融科技对国外货币形态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应用科技的不断创新,金融科技对现有金融秩序的影响更趋深刻。从公开报道来看国际社会应对金融科技的新挑战反应不一,但却引起了现有金融治理机构的密切关注。自从区块链货币比特币问世并引起资本市场的高度参与以来,美国政府对区块链货币保持了持续关注,多次举行区块链货币相关听证会。从出台的措施来看,对区块链货币保持相对开放的态度,将区块链货币视同有价证券管理,并允许Facebook 公司牵头,联合相关公司开发区块链货币Libra;塞浦路斯是世界上最早设置比特币ATM 机的国家,2013 年7 月该国政府以比特币替代本国货币,并用比特币ATM 机提供现金兑换比特币的业务;2013 年8月德国财政部将比特币认定为记账单位;2013 年10 月加拿大温哥华启动加元与比特币的兑换;委内瑞拉是国际上最早发行国家级数字货币的国家,由于委内瑞拉国内极度恶性的通胀压力,该国“创新”性发行了数字货币“石油币”,约定每枚石油币等值一桶石油;日本中央银行副行长雨宫正义在2020 年东京未来支付论坛上的讲话中提到日本民众对现金使用的偏爱,表达了日本央行对CBDC 所持审慎态度,但是肯定“货币和数据将变得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绍尔群岛于2020年3 月2 日宣布,使用Algorand 技术建造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数字货币SOV,该货币与美元共同在该国流通。
三、人民币国际化策略
一种货币是否能够真正国际化虽然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影响,但最终仍由市场决定。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运行阶段的结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工业制造国,以及全球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作为国际贸易货币计价中特殊的生产者货币计价地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石油等大宗商品进口国的特殊大宗商品消费地位、中国作为亚州国家传统文化中心以及现实经济中心的特殊区域中心地位,以及中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国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特别是在COVID-2019 等重大国际事件中呈现的负责任有影响高水平大国特殊综合形象地位,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具备重大的内生基础。在此背景之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从金融科技进路下应做好以下3 个方面。
1.积极推动优势金融领域数字支付国际化,畅通人民币国际流通渠道
货币流通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运动形式,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流通直接赋予货币的运动形式,就是货币不断地离开起点,就是货币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或者说,就是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货币的基础职能,货币流通环节依赖支付媒介。
以中国支付宝、微信、UnionPay等,以及日本PayPay、美国Paypal 等为代表的收单清算机构,开展业务的底层逻辑并不复杂,和传统Visa、Mastercard、American Express、JCB、China UnionPay 等卡组织的业务逻辑相差并不大,业务收付过程中并不涉及“货币”本身的转移,而是通过“记账”的方式完成业务双方的资金清算,再由清算机构和收支金融机构按规则进行最终结算。在这个过程中,原先担负支付媒介的“现钞”被这些“支付工具”替代,至于支付工具背后资金的运行并不被交易双方看重,从这层意义上看,支付工具即货币。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作为国内非现金交易的两大收付清算企业,并未挑战人民币的法币地位,而是通过金融科技技术工具升级了人民币的收付款方式,其国内计账标的仍然是人民币。
以当地货币为结算货币的支付宝、微信等已成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移动支付工具,作为已形成的优势金融领域,我国应该积极推进该类数字支付金融产品在国内的深度发展及在国际的广度发展,形成新时代国际支付领域的主导性工具,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流通新渠道。
基于非现金移动结算工具的应用,支付宝和微信两大企业在国际化中也有较好收获,在日本全境的Family Mart、Lawson 等便利店目前已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人民币无障碍支付;在中国边境贸易市场已可以使用支付宝微信移动支付;在东南亚国家的众多商店已支持使用支付宝微信人民币移动支付。伴随我国优势金融产品进一步出海扩张,特别是随着中国主权数字货币发行以及央行政策上对民营支付企业进一步“平权”,通过金融科技赋能的数字支付工具在海外扩张中必将为畅通人民币国际化支付渠道发挥乐观的作用。
2.积极发行人民币数字货币,提升人民币数字经济影响力
在数字货币相关技术中,区块链本身具有分布式(Distributed)、去中 介(Disintermediation)、去 信 任(Trustless)、不可篡改(Immutable)、可编程(Programmable)等特征,使之更加适合应用于数字货币底层主体技术支撑。优先发展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将有助于人民币借道货币“代差”,更高效被广泛用户接受,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将其与国家GDP、财政收入、黄金储备等建立适当关系,由主权信用背书,让人民币区块链数字货币成为世界上首个大国主权数字货币,可以有效消除国际社会在面对和使用数字货币时的最大顾虑,确保人民币数字货币的流通能力,进一步从根本上推动人民币数字货币在货币代差进路下的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区块链货币结算相比于当前最先进的电子收付等交易方式而言具有本质升级,其交易逻辑并非是“记账式”交易,而更加类似于“现金式”交易逻辑。现行电子收付交易方式在商品交易的同时用记账变化的方式完成结算,并不伴随资金的直接传递,交易“获得感”较低,且需要复核资金“到账”情况,增加了交易成本。此外现行电子收付交易对客观条件的要求较高,需要交易双方有联网交易机具、需要一定质量的网络联接,这些都进一步提高了交易条件壁垒,增加了交易成本。人民币区块链货币结算在商品交易的同时既可用记账变化的方式完成结算,又可直接以人民币区块链货币的传递完成结算,在交易结算上对交易条件的要求更低,对交易选择的自由度更高,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人民币在交易成本进路下的国际化进程。
3.积极建设数字货币国际交易市场,提升人民币国际金融服务能力
中国在金融与资本管制方面态度谨慎,中国金融行业创新不足。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改革是以政府主导,民间有限参与的管制型金融市场格局。然而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视角来看,要引导要素合理有序进入经济活动的相关环节,特别是要明确强化全流程监管,精准识别并打击虚假套利。同时鼓励并培育金融创新服务产品,让市场参与方明确金融“自由”的边界,让金融在“制度的笼子”里发挥应有的力量,培育活跃繁荣的金融市场,吸引国际资本广泛参与,从而构建起以人民币为计价和主体交易货币、高度国际资本参与、依托中国制造业基本面、面向“一带一路”及世界经济的“人民币国际化大闭环”。
目前,全球数字货币品种丰富、市值规模大、交易市场多、交易量活跃,现有数字货币种类5 487 个,交易市场22 319 处,总市值人民币18734.84 亿元,24 小时交易量达人民币9423.08 亿元。著名的有Mt.Gox、btc-e、Bitstamp、BTCChina 等,这些交易平台均非主权国家政府设立,在运行中存在技术保障不足、资金挪用、虚假交易等多方面风险,因为缺乏政府信用背书及有效监管,这些交易所成为游离于管制外的金融灰色地带,沦为投机、洗钱、资本外逃、黑市交易等犯罪问题的重灾区。部分数字货币交易机构为了吸引用户,通过高额奖励补贴用户等过度营销手段导致资金链产生问题,继而通过违规挪用资金抹平账面进一步诱发深层次资金问题,最终演变为庞氏骗局。这些弊端既是监管机构应该直面的问题,又为中国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由中国设立数字货币交易市场,通过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制定相应准入退出机制与交易监管措施,可以积极引导资金通过数字货币向特定金融创新主体流动,并约束和鼓励相关创新主体在金融创新服务中进一步提升对产业经济的支持效力,构建起世界级的经济投资与回报链条,既支持了实体经济成长,也进一步强化了人民币国际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