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科技经济融合组织创新,建设创新联合体

2021-01-23李春成郭海轩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安徽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联合体产学研深度

文/李春成 郭海轩(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科技经济如何紧密结合,如何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学研融合是科技经济融合的核心内容,大力推进包括产学研融合在内的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实践,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环节。特别是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加快建设体系化、生态化的创新联合体,对于探索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其重大成果产业化的新型举国体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新时期推进科技经济组织化深度融合具备良好条件

长期以来,解决科技经济结合不紧密的痼疾一直是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先后开展了“双放”(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减拨科研单位事业费、开发型科研机构转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新型创新机构建设等一系列改革。随着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加快发展,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求进一步成熟。

首先,科技经济深度融合问题得到广泛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把科技和经济相结合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产业链部署资金链,切实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好,科研与经济两张皮解决不好,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解决这一问题根本上要靠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议》设专章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的新要求。同时,科技创新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要求、新导向,并对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创新联合体提出了具体要求。各部门、各地区也高度重视,例如中国科协组织推动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把科技与经济结合作为试点工作重点,专门成立了科技经济融合工作领导小组。

其次,数字化为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结合问题提供了技术与经济条件。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其显著特征是源于以5G 为代表的通信技术,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网络连接技术,以人工智能、云计算为代表的计算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技术产业化双向发展,加快推进全社会数字化进程,数据成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新的技术条件下平台化营运为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中国数字经济2017 年的规模占GDP 总量的32.9%,2018 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4.8%,未来还会不断提升。据有关研究报告,预计2020—2025 年,中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左右,2025 年数字经济规模有望突破80 万亿,占GDP 比重达到55%;2030 年我国数字经济体量将有望突破百万亿元。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极大地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进程。一方面,在新的技术环境下,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纵横联通,不仅是全方位、无死角、强稳定性、方便性、持久性、高效率的连接,而且是可以实现实时数据化的连接。万物互联使得科技经济结合相关要素的物理连接成本大幅下降,连接带来的可应用场景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多种创新要素、多元创新主体的连接和数据交换积累,为跨界创新带来更多机会,科技经济更容易在创造新的价值基础上真正实现可持续结合、融合、融通。

第三,我国科技经济融合实践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历史上,不仅科学与技术是分离的,而且科学技术与经济也是自成体系的。只是到了工业革命之后,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带来生产力新飞跃,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才逐步为各国政府所重视,科技经济的一体化才多方面展现出来。当前,科技经济结合日益朝着深度利益化结合、广度平台化结合、组织机构化方向发展。需要因应时势、统筹推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建设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创新网络和创新治理机制,结合新的发展要求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同时,我国“5G+”数字化加速发展,消费互联网、物联网和产业互联网不断融合,使得科技经济结合发生了质的变化。换言之,在万物互联条件下的科技经济结合,是建立在有效连接基础上的融通,以实体性或平台化的方式,将大大提升科技经济、产学研用融通的效率。特别是“互联网+”“智能+”的广泛渗透,正在带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金融链、供应链的深度整合,从产品形态、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等方面打破原有业态的边界。产业生态化和创新生态化更加鼓励产业要素的连接、创新主体的合作,从而树立共生共荣新理念。

二、 科技经济融合的基本组织模式

一是不同组合方式的产学研用联合体模式。在利益驱动和市场导向下,各类科技创新相关利益方组建各类联合体是最为基础的科技经济融合组织模式。事实上,现代创新链上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试验、转移转化、产业化、商业化等每个环节都越来越开放,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服务机构等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或利益方以各种满足自身需要的组合开展合作,建立了形形色色的科技联合体,由传统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发展到科技创新联合组织。如企业与高校、公共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工程中心等。

二是平台化组织整合模式。无论是企业组织和创新组织,平台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新兴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渗透到各行各业,传统企业的平台化转型加速推进。平台化也是创新组织或创新服务组织在新经济形态下的重要战略选择,创新平台成为整合、融合创新要素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创新组织中的各类开放创新平台,创新创业中的众创、众包、众扶(服)、众筹平台,以及各种创新联盟组织方兴未艾。以平台化为重要手段,产学研用等各类创新利益相关者正在沿着产业创新链、供应链进行各种形式的资源整合,共享共生共荣的新产业融合创新生态正在成为创新的新范式、融合的新途径。

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在新经济时代,行业龙头企业在国家竞争和产业竞争中的作用已经或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龙头企业不再是产业垄断者,而是产业共生的协同者,是产业生态的构建者,是产业创新的引领者。行业龙头企业从内外部融合创新,走向引领行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学研金融通创新。

四是行业协会模式。由于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具有第三方性,在促进科技经济的深度融通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纽带桥梁作用。日本政府和企业共同建立了支援体系——行业协会,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被称为“日本模式”。我国的一些行业协会也由垂直型行业服务组织向纵横交织的创新资源整合组织转变。

五是产业(技术、专利)联盟模式。许多重大技术创新、行业标准、产业发展需要行业利益主体间建立联盟,构建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投资协作机制,建立共同行业标准。联盟包括产业联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利战略联盟等多种类型,联盟在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美国在推进“先进制造”国家战略中,采用联盟方式推动“制造伙伴计划”,通过公私部门合作,从基础研究中找出具有长远竞争力的技术,大规模整合价值链上相关企业,促进更高效率的技术转移转化。同时,通过联盟的力量提供测试场域、影响各组织制定标准的流程和走向,形成整个产业的强劲竞争力。

六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伙制模式。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特别是产学研合作转化高技术成果,其成效取决于科学家与企业家能否紧密结合。在新经济条件下,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所有的技术资本、产业资本等资源要素都跟着人走,如何使和而不同的企业家、科学家在事业上形成有机结合的契约机制,融合成为创业团队,成为新经济条件下科技经济融合的关键性因素。通过合伙制的合作伙伴精神、契约精神,可以有效推进跨界融合创新,提高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因此,合伙制可能是最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创造性的选择。

三、加强融合组织创新、建设创新联合体的若干路径

随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显著增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日渐完善,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明显改观。但是限于所有制分割、地区分割、部门管理分割及创新文化等因素制约,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新时期,要组建运行好创新联合体,核心在于按照市场机制原则,充分利用新的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条件,全面链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建立可持续的利益机制,构建能够调动参与各方积极性、创造新价值的新型融合创新组织。因此,要以上述基本融合组织为基础,遵循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新机会,鼓励有实力的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积极主动探索以下融合组织创新路径。

一是按照重点细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化要求,打造一批创新型骨干企业牵头的行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围绕重点细分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持续创新发展需要,通过建设以创新型企业为龙头,以战略企业家、战略科学家为领头的实体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创新联合体,在战略联盟组织下,共同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共同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实体研发组织,解决好战略必争的重点产业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二是按照前沿技术创新链一体化发展要求,打造一批具有良好微创新生态的细分技术领域创新联合体。围绕研究型大学双一流学科、一流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的重点前沿技术方向和突破性原创成果,以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专业科技园、双创示范基地等为载体支撑,分别构建和完善研究平台、技术平台、工程中心、众创空间或育成中心、投资基金等构成的新型微创新生态系统,加快研发转化与产业化进程,探索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创成果研发转化产业化的新型举国体制,形成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载体建设和要素动员机制,成为具有生态化、体系化、整合化能力的创新联合体。

三是着力发展一批大型平台科技企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牵头型的融合组织,打造平台带动的创新联合体。依托平台型企业和产业互联网平台,采用“互联网+”“智能+”“区块链+”等先进科技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把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物联网融合起来构建创新网络,大力开展场景创新和增值服务,培育更多具有新业态、新模式的新物种企业,使平台企业和产业互联网成为创新联合体发展的重要新力量。

四是鼓励建立跨协会、跨联盟、跨区域的融合组织创新,打造开放的产业创新联合体。以重点发展产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参照协会共同体模式,着力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在区域或跨区域层面,探索建设新型融合组织,打造产业创新服务机构联合体和跨领域、跨行业组织联合体,构建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协同创新组织网络,促进科技经济双向互动和有机融合。

五是着力建设一批创新街区、产业园区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打造多主体全要素集聚的区域创新联合体。依托区域性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园区新型研发机构或公共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在各级政府帮助下,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增强“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的能力,构建横向、纵向、前后相互连接的创新合作网络,增强创新资源整合能力和创新要素汇聚能力,加快实现区域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的融合。

猜你喜欢

联合体产学研深度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对于联合体EPC总承包模式下成本控制的得与失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创新思维——打造智库联合体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