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决战》的现实改编与题材突破
2021-11-13潘晓霞
潘晓霞 王 洋
(河北科技大学影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扫黑·决战》是国内首部以“扫黑除恶”行动为题材、展现全国扫黑办督办案件的影视化作品。该片由吕聿来导演,姜武、张颂文、金世佳等主演,5月1日于中国内地上映,以其现实深刻性与题材的特殊性成为这个五一档中的一匹“黑马”,排片从上映首日的6%一周后上升到19%,截至5月17日,票房收入超过3亿元。作为一部扫黑题材的影片,该片由云南孙小果案改编,部分情节取材自现实事件,讲述了姜武饰演的扫黑专案组组长宋一锐带领组员从一起拆迁征地案入手展开,突破层层阻挠,与幕后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展开激烈斗争,最终揭露“两面人”官员的腐败行为,揭开其虚伪面具,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的故事。影片涉及了官商勾结、暴力催债、农民工讨薪等社会痛点议题,突破了传统的犯罪类型片的现实改编尺度,开创了扫黑题材与类型的叙事模式与表达范式。
一、现实改编:社会真实与艺术典型形象的平衡
作为国内第一部以扫黑除恶为题材的影片,《扫黑·决战》为该类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扫黑除恶”指的是扫清社会黑恶势力,同时打击其背后的“保护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1月下发《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分赴全国9省(市)开展督导工作。电影《扫黑·决战》便取材于在此过程中发生的与黑恶势力斗争的真实事件。在此基础之上,影片进行了艺术化改编,以虚构的魏河县为叙事空间,以两个主要人物关系网构建情节冲突:以姜武饰演的宋一锐为核心的扫黑小组和以张颂文饰演的县长曹志远为核心的黑恶势力。在娄烨导演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饰演政府官员的张颂文再度刻画了一位典型的“两面人”官员形象,对其进行了有血有肉的诠释。在复杂的案件线索中逐渐揭露人物动机,避免了主旋律电影宣传教育性下的人物脸谱化的弊端。
影片中有三个主要案件:暴力征地案、工地埋尸案与农民工讨薪案,由案件的层层深入而逐渐将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联系起来,条理清晰,代入感强。影片开头便呈现了一个冲突激烈的暴力征地的现场,赵家村村霸赵天禄与赵勇父子杀人纵火,恣意妄为。镜头一转,在此次事件的全县总结大会上,曹志远县长严肃地表示,对于黑恶势力与腐败官员“见一个,抓一个”,两者对比之下,影片引导了观众对于人物的情感取向,对这位县长确立了初步的好感。由赵家村强拆事件,引出了省政府派出扫黑除恶专案组进入地方进行调查。接着,工地埋尸案与农民工讨薪案几乎是双线并行的叙事,进一步引出了两个关键人物:娱乐城老板金志彪与滨河集团负责人林巧儿。金志彪经营的娱乐城中暗藏着不少非法交易,他不仅放高利贷,更利用还不上高利贷的家庭中的妙龄女孩在娱乐城工作,同时以毒品控制她们,限制她们的人身自由;林巧儿经营的滨河集团在政府重点项目中回回中标,以项目工程款行贿政府官员,再低价将项目承包出去。承包方不仅垫钱开工,还收不回工钱。林巧儿再将“包工头”刘立军介绍给金志彪借高利贷……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老百姓在这个“食物链”中处于被欺凌、被压榨的底层位置。而究竟谁才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影片在张弛有度的节奏下逐步进行揭露。在反派人物的阵营中不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坏蛋”,他们中有非常明显的“内鬼”,如公安局魏局长;有“牺牲者”齐局长;有将所有线索的指向汇总起来的“两面人”曹志远;还有最后一刻才反转的“灯下黑”调查组成员老郑,由此让影片的层次感更强,也从侧面体现了“扫黑除恶”的任务之重。影片在两个小时的时长内不断颠覆观众对剧情的已有认知,带给其新鲜的观影体验。
而在影片叙事过程中,对于“谜底”早有铺垫,不断地埋下伏笔形成前后呼应,也完成了影片的整体逻辑线条。如金志彪、林巧儿与曹志远的关系。金志彪与曹志远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其父曹顺华是已经退休的魏河前县委书记;林巧儿是曹志远的秘密情妇,而曹志远才是一手遮天的魏河“县太爷”。究其细节,我们可以发现,影片对于这种复杂的人物关系早已埋下了伏笔。例如,林巧儿在和金志彪的对话中说他“没大没小”,金志彪说“只要老爷子在,魏河就翻不了天”等,当所有的线索最终指向了“双面人”曹志远,此前对其“好县长”形象的描写瞬间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性,影片也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对于曹志远这个重点人物,影片予以了多维度的刻画。美国编剧悉德·菲尔德曾说,“在影像叙事过程中,角色的塑造与安排为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角色塑造得成功与否决定了整个影视文本的质量。影片中的曹志远并不只是一个片面的贪官形象,而是复杂、立体的。区别于物欲型的贪婪者、情绪型的迷失者、封建传统的愚昧者等传统的反面人物形象,曹志远是一个典型的“两面人”,影片也在一个个案件中去塑造其两面性。他一边设家宴欢迎专案组的到来,一边设置重重阻碍,想要让他们无功而返;一边在河边点烟悼念逝去的下属齐局长,镜头一转却是他本人将齐局长送进专案组驻地,逼迫他跳楼;一边与情妇温存,当事情败露后却派人杀掉情妇……日光下,他是人们眼中的“好县长”,是在曹家对于弟弟的作为敢怒不敢言的“好大哥”;黑暗中,他是一手遮天的“县太爷”。在层层悬念被揭露的真相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脱胎于社会真实,又经过了艺术手法加工的典型人物形象。同时,张颂文出色的演技为曹志远这个人物的塑造增色不少,在曹顺华的寿宴上,他抓着金志彪的脖子愤怒地喊道“你还有没有人性”的即兴戏份,让影片对于这个人物的呈现与书写更加完整了:他的欲望满溢的恶与一闪而过的善念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两面人”形象。
在对影片中另一个反派人物金志彪的塑造上,影片则巧妙利用了人物形象塑造时的反差感,以实现其艺术化表达。金志彪是明线上的恶人,由于长期吸食毒品,其精神状态是介于迷离与狂乱之间的,行为乖张,喜怒不定。影片许多触目惊心的暴力场景都是由他完成的,他是替其他人把坏事做绝的一把刀,在影片的前半段呈现的是一种彻底的无情与冷漠。同样在曹顺华的寿宴那一场戏上,影片利用人物反差感的呈现让观众看到了金志彪情感流露的一种可能。当曹志远愤怒地抽他耳光时,金志彪流露出了更加复杂的情绪:其中有畏惧、有埋怨、有服从,甚至还有一丝对大哥亲近的渴望。进而影片揭露了金志彪成长的身世背景:从小跟着母亲长大,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做了许多脏活累活来养活自己,由此形成了报复性的个性与对人情的冷漠。在这种反差感的塑造之下,金志彪这个“恶人”的形象也立体了起来。
影片中发生的案件皆取材自扫黑除恶行动中的真实案例,如“无恶不作的村霸连任村支书12年”“藏钱3年超6029亿涉黑恶犯罪被查”“云南黑老大控制200多名妇女卖淫”“三任公安局长在黑金诱惑下沦为黑伞”等,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下揭露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性之恶。影片在建构的魏河这个虚拟叙事空间中,将这些社会案件作为一个个叙事线索进行改编,融入一次扫黑行动的叙事之中,实现了社会真实与艺术典型形象的平衡。
二、题材突破:类型化叙事拓展和商业化元素创新
《扫黑·决战》可以视作是一种影片类型化的开端:扫黑题材。此题材诞生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弊病、相对应的政策出台与人民政府所采取的行动。影片借鉴了近类型影片的表达方式,融入了警匪片、犯罪片、悬疑片、动作片等元素,在邪不压正的整体叙事脉络下,设置“谁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的悬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接近事实真相。同时,影片加入了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类型化氛围,用了许多打斗情节来突出动作片的紧张刺激感,甚至犯罪片的暴力情节也予以保留。综合以上元素,影片以对官场的素描与对娱乐会所的生态描写,拿捏了一个具有分寸感的尺度,实现了政治立意与艺术表现的平衡。全片没有说教与主题先行,在类型化叙事的拓展之外加入了商业化元素的创新,由此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当电影文本与受众接触时,文本就在一个从创作者到文本再到受众的闭环系统中不断增殖。”受众在接收了文本信息后,会根据自身的生活与观影经验对影片的剧情发展做出一个符合自我期待的预测,当最终文本完成了叙事链的闭合,如果观众的经验得到了预期的满足,则实现了一种受众与文本的良性反馈;如果影片中所表达的内容有超出观众认知的部分,那么影片的叙事策略与表达方式便决定了受众的接受度与情感价值投射。《扫黑·决战》的整体叙事策略遵循了传统的类型化叙事模式,但指涉性更强。换言之,揭露的尺度更大,有观众表示其观感像是2017年大热的反贪剧《人民的名义》的升级版。在该剧中,贪官在家中墙壁中藏有大量现金的场面一度掀起人们讨论的热度。在《扫黑·决战》中,该场面得到了“复刻”,在齐局长办公室的天花板上藏有大量现金,当天花板被揭开的瞬间洋洋洒洒地掉落,形成了强烈的视觉震撼,直观地展现了贪官的物欲熏心。此外,影片揭露了金志彪经营的娱乐城内的肉欲横流,“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情节在让人震惊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电影所映射的现实的残酷,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与现实意义。在刘立军暴力催债的过程中,影片融入了犯罪片中的暴力审美元素,血腥的杀猪场,一池子极富视觉震撼力的血水,让人触目惊心。
另一方面,电影有意识地加入了商业元素,以迎合市场的喜好,这也使得影片在情节的设置上略显脱节。如,刘立军在妻子被逼坠楼后,走上绝路,绑架了林巧儿,要求拿回拖欠的工资。这种情节的设置确实能够带动影片紧张的气氛,但刘立军孤身一人,在没有车又被黑恶势力追杀的情况下,如何将林巧儿带到荒凉的工地,影片并没有予以说明,造成了部分观众在剧情理解上的断层。又如,在最后的抓捕行动中,宋一锐与金志彪展开了贴身肉搏,可以看作是正与邪的终极较量。其激烈性能够起到渲染气氛的效果,但在二人决斗的时间内,竟没有一名警察上前帮助,也并不符合现实情况,略有刻意安排之感。当然,我们能够在这些飙车戏、枪战戏、肉搏戏中看出影片所努力融入的商业元素,也正是这些元素的加入让影片的层次更加丰富,可视性更强。如何在类型化拓展的同时,与商业元素更好地融合,是影片需要继续思考的一个问题。
《扫黑·决战》是一部具有类型开创意义的电影,取材自社会现实,又以更具感染力的政治宣传性反作用于社会现实,以电影艺术的形式呈现我国扫黑工作所遭遇的重重困难和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扫黑工作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腐败官员利用公职权力充当犯罪保护伞的虚伪面具终被揭下。在影片的结尾,曹志远问宋一锐“你能保证下一任是个好官吗”,宋一锐坚定地说“我不能。但贪官,我见一个,抓一个”,再次表明了我国对扫黑除恶行动的坚定决心,这也是影片的现实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