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主义视角下李沧东导演电影人物群像的文化反思

2021-11-13

电影文学 2021年20期
关键词:群像存在主义韩国

韩 建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一、存在主义视角下李沧东电影概述

李沧东,韩国著名导演、编剧、作家。作为作家,其早期小说的创作清晰地反映了韩国的发展历史背景,客观地呈现了当时南北分段、城市化以及产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社会问题,书写了不同人群的芸芸众生的人物群像。1995年,李沧东担任《美丽青年全泰壹》电影编剧,其文本故事的架构与反思赢得了百想艺术大奖的最佳编剧奖;作为导演,尽管李沧东在20年的电影生涯中只拍摄了六部作品,但每部电影都深入地刻画和描绘了不同人物的命运,向观众真实地呈现韩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芸芸众生群像,借助朴实无华的镜头语言清晰地、生动地展现时代变迁下真实的人物群像,独具匠心。

1997年,李沧东的第一部电影《绿鱼》上映,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莫东在都市发展与开放的浪潮中逐渐丧失迷失自我,最终沦为牺牲品的悲剧故事。这部电影也收获了观众的喜爱与热议。1999年,第二部电影《薄荷糖》在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式上放映,采取倒叙的手法讲述一个普通男性在韩国的社会历史进程中的悲惨和绝望的人生故事。2002年,第三部影片《绿洲》用深厚的人文情感描绘和呈现了一对“不正常”情侣,抨击社会文化偏见和病态现象。凭借这部电影,李沧东获得年度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2007年,《密阳》继续秉承着李沧东以往的创作态度、创作风格和创作手法,但是却不再局限于社会发展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而通过对一个母亲经历的丧子之痛的事件的描绘,探讨宗教与救赎之间的关系。2010 年,电影《诗》讲述患有老年痴呆的美子得知外孙参加了令人发指的性暴力事件,最后选择自杀,自我救赎。2018年,时隔八年之后,李沧东携新作《燃烧》重归大银幕,他将电影的镜头对准韩国的年轻人,借助一桩离奇的失踪案,将社会问题再一次抛给观众。

回顾李沧东导演的六部电影作品,他始终用存在主义的视角呈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样貌,镜头语言朴实无华,敢于面对韩国社会里最容易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敢于反映人物的现实困境和痛苦,并默默地凝视其痛苦的来源,不遗余力地探寻着造成困扰或苦痛的社会病因。

“存在”是人类发展进程中持续研究的议题,作为人本主义的重要流派,经过萨特、梅洛庞蒂等人的再度诠释、改造和提升,存在主义成为尊重人的哲学和审美理念的重要流派。萨特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是一种“自为存在”,强调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以及整个自然和社会的有机联系,反对唯心主义的空论或臆想,强调唯物主义的客观原则。近几年,韩国电影越来越关注社会阶层与矛盾冲突,直面当前社会发展中个体与群体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所带来的残酷。的确,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影响和干预了人物群体,韩国评论家赵善熙曾对李沧东的电影做评论说:“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韩国电影近几年一直围绕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但是大多随风而逝,只有李沧东镜头里的人物似乎跟我一样……”

二、存在主义视角下的电影人物群像的文化反思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人物群像的积累和叠加是李沧东电影思想表达的基础和前提,其“电影总是围绕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人与命运的抗争彼此相互裹挟及施虐与受虐的主题开展”,即运用镜头语言表达对当下社会的批判,着眼于社会变化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对人物的生命历程以及生活体验做出及时、准确的表达和呈现、剖析和判断。

(一)冷静与暴力的资本逻辑:去“单纯化”的人物群像

1979年之后,新建立的“全斗焕政权”耍横暴力、压迫民众、镇压工人阶级,导致韩国传统的生命观、价值观失去了方向,全社会蔓延了欺诈和颓废的风气。李沧东捕捉到冷静与暴力的资本逻辑阶段的现实问题,其没有采取宏大的历史话语描述、呈现和揭露复杂的社会历史,而是在社会边缘空间下,聚焦在个体人物命运的书写,两个怀揣梦想、不断奋斗的年轻人逐渐走向死亡。他对人物群像的描述形成了共同点,即资本社会中的冷静与暴力无声地扼杀了年轻人的善良与理想,从侧面反映韩国二十年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态势,即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围绕在一起。

在《绿鱼》这部电影中,主人公莫东是一位正直、善良的年轻人,退伍后的莫东穷困潦倒,因为没有技术、资本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无奈之下成为黑社会老大泰坤手下的打手。莫东在极力地适应着复杂的社会,他渴望未来的美好生活,用纯真、善良来面对这个复杂和暴力的资本社会,但是,他个人的力量始终对抗不过这个残酷的世界,最终沦为黑社会暴力争斗的牺牲品。在《薄荷糖》这部电影中,导演采取倒叙的方式,呈现了主人公金永浩不同的人生阶段,虽然他经历了婚姻、投资的失败,但是依然保持着一个年轻人奋斗的热忱。在冷静与暴力的资本阶段,李沧东对人物群像的描述呈现出典型的去“单纯化”的文化特征,就如主人公莫东和金永浩,他们带着纯真进入复杂、暴力的资本社会,他们努力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努力奋斗希望改变生活的状态,但是现实的冷酷却无情地粉碎和摧残了他们单纯的梦想,他们无法与强大的社会体制抗争,最终成为资本社会 的牺牲品。因此,李沧东在早期的人物群像呈现去“单纯化”的典型特点,人物群像描述与当时韩国在产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之中带给社会乃至国民的影响密不可分。此外,《绿洲》则讲述的是一个刑满释放的青年洪忠都和一个重度脑瘫患者韩恭洙的爱情故事,在纯正的浪漫爱情背后却是另一场阴谋,这也让无数人忍俊不禁。正如李沧东所言,“一部电影不可能改变韩国社会对残疾人的看法,我所有的希望,就是能有一点点的改变”。

(二)解构与颠覆的宗教伦理:去“救赎化”的人物群像

继李沧东的绿色三部曲后,其对人物群像的描绘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虽然宗教元素也在之前的三部电影之中略有体现,但是李沧东思想体系的成熟,他对人物群像的描绘开始出现了去“救赎化”的典型特点。

《诗》是根据韩国真实存在的一起少年性侵案改编而成,主人公不再是年轻的男男女女,主人公美子是一位66岁的老年人,患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但是她却依然对生活抱有期待和向往,一边做小时工维持基本生活,一边学习诗歌朗诵,主动参加诗歌朗诵班。但当得知外孙与其他几名同学轮奸了班级的女同学,导致对方自杀,美子在内疚与绝望之中来到女孩投河的桥上自杀,选择结束生命,重新救赎。《密阳》的主人公叫信爱,在丈夫出车祸身亡之后,毅然决定带着儿子回到丈夫的故乡密阳,但是却在新生活开始不久,儿子被绑架和杀害,万分悲痛的信爱选择以死相抗,万幸的是,信爱并没有自杀成功,被抢救回来的她最终向现实妥协,开始了全新的生活。李沧东在边缘个体“残缺与痛苦”的主题中,以人生经历的痛苦是否认为有意义界定是不是一个有宗教性的人,如果认为痛苦有意义则可以说就是有宗教性的人。但是受韩国的宗教信仰的影响,李沧东并不专注人生命的超越问题,而是把宗教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之一,对宗教的接受也大多是因为寻找心理的归属感和精神寄托。《诗》中的主人公美子以及《密阳》中的信爱都是无法呈现生活中的苦痛,选择借助宗教信仰获得宽慰,但是李沧东的镜头中为我们呈现了上帝也无法给予人们心灵救赎,由此可见,他本身并不认同宗教,宗教是无法完成救赎的。从本质上看,宗教虽然承担着民众的心理情绪,很多电影中的重要镜头也渗透着宗教的诸多意味,但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被颠覆和解构,被日常生活的现实功能所瓦解,也让人们反思宗教伦理,逐步把人们引向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哲学层面。

(三)生命存在与意义追寻的现实批判:去 “荒芜性”的人物群像

“在存在主义哲学看来,从根本上说,人的生存是一种境遇的存在。”李沧东深受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其电影中始终围绕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最核心和最根本的问题,即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何在?这种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在电影《燃烧》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体现,他反对虚妄的人生、反对无意义的存在。

李沧东的《燃烧》讲述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主人公李钟秀,离家出走的母亲以及在监狱的父亲,让他失去了家庭的温暖与陪伴,反映了当时韩国社会在后工业时代虽然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是却缺乏对人性的关怀,导致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冷漠、疏离的状态。因此,对李沧东来说,面对客观生存的世界,个体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实现才是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和传递的价值,即个体需要用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对抗荒谬的世界。在影片中,钟秀在遇到惠美之前是迷茫的、困惑的、虚妄的,似乎尚未思考过生命的问题。然而,惠美的出现让钟秀感受到强大的心理支持,无疑唤醒了生命存在的意义,钟秀不再甘于生命的荒芜和平庸,而真正将自己的人生方向调整为追寻自我存在的价值。存在主义者认为,其实生命本身并不具有意义和价值,生命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是人自身所赋予的。而人类本身的存在就导致一定会出现探寻和追问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和方式等问题。此外,影片中出现的惠美,她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喜欢追求不同的事物,试图追寻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不幸的是,遇到了Ben这个恶魔,李沧东用韩国随处可见的塑料棚隐喻她的消失。但惠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探索是有意义的。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观点下,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出发点,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人在选择和行动中决定了自己的本质,更活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结 语

“存在”至今仍然是学术界长期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哲学家倾心追问的根本问题,其实质上是隐含着自古至今人类的困惑与不甘。李沧东作为韩国著名的导演、编剧、作家,其作品始终关注人物以及人物群体的生存状态,书写了芸芸众生的人物群像,生动、形象、客观地刻画韩国的现实生活,从人群群像的变化中再度反思韩国文化。这种人物群像的文化反思是时代的产物,更是历史的印证,符合电影本质是呈现与反映真实的生活,寻找被生活隐藏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群像存在主义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一生多旦”与清代“红楼戏”对十二钗群像的重塑
在韩国走马观花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群像
群像扫描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
荒诞世界的生存之道——《他们》的存在主义解读
《在冰山里》的存在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