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视角下儿童有声读物艺术创作实践研究

2021-11-13

戏剧之家 2021年6期
关键词:读物主体创作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50200)

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他发现中国文化与听觉之间存在着某种不解之缘。汉语普通话是具象语言,重视韵律美,讲究吐字归音,追求美学意蕴,如《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等;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充满浪漫主义精神,如经典读物和传说故事《庄子逍遥游》、《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这些都对语言艺术创作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童有声读物对于中国儿童来说,不仅能帮助他们提升认知能力、培养语言能力,更有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加美学浸润、塑造人格以及提升道德教养的深远意义。

一、儿童有声读物作品现状分析

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到,大众传播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逐渐消逝。由中国童书博览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儿童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学龄前儿童有声书阅读时间占总阅读时间的27.8%,学龄前家长担忧部分图书内容中的低级趣味教坏孩子。儿童有声读物作品数量剧增的同时,问题逐渐凸显:从价值维度上讲,很多儿童有声读物作品缺少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在价值引领上产生偏离和错误,狭隘甚至低级的内容渗透进来;从规范维度上讲,由于互联网带来的“关系赋权”,人人都可以成为有声读物创作主体,这就造成创作主体在声音和语音、语流和语感、话筒前状态等元素协同构成的语言功力良莠不齐;从审美维度上讲,由于对接受主体认识不足、对儿童有声读物创作规律认识不深刻,影响创作主体形成播讲风格、体现播讲神采。笔者认为,创作主体要深刻认识儿童有声读物接受主体——儿童的思维特征和认识发展规律。只有形成正确的儿童观,才能播出艺术,播出风格。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视域下的儿童文学艺术接受特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思维有万物有灵论、自我中心论、重想象轻逻辑等明显区别于现代成人思维模式的特征,这种思维特征决定了儿童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接受特征,即生命性、同一性与游戏性三大原则。

所谓生命性,即从儿童角度来看,一切都是生命的对象化。这就是为什么儿童文学永远是可爱的小动物的活动天地的原因。笔者上幼儿园时,老师为了教育大家爱护桌椅就告诉小朋友,每次大家放学回家后,小椅子总跟她哭诉遭遇。笔者听后,放学拒绝回家,央求老师等学校安静下来和小椅子说话。

所谓同一性,即儿童是完全不会考虑有声读物中描述的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否具有一致性,他是以一种完全“信以为真”的接受心理欣赏作品,并进而与作品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主客不分,歌哭嬉笑,即以己身同化于艺术形象,代替艺术形象,与其同一。以笔者个人经历为例,笔者两岁的女儿观看动画片《小猪佩奇》的过程中,当看到剧中小猪小狗小马等都上了船的情节时,她就哭着一边朝电视机方向迈腿一边说,“我也要上去”。

所谓游戏性原则,即儿童看待世界有自己的一套规则。儿童由于缺少逻辑思维和人生经历,所以既无从了解也没有兴致去了解客观世界。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与逻辑去建构起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与语言。如果成年人希望通过文艺作品与儿童对话,必须努力按照这种游戏规则安排语言,创作作品。

三、皮亚杰理论对儿童有声读物创作的指导

创作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是否一致、艺术作品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及心理图式的接近程度,决定了儿童能否由作品引发共鸣。儿童接受特征的生命性、游戏性和同一性是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根据播讲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动态统一于有声读物创作之中。

(一)内容和情感要以善为美

儿童艺术作品的真实应是修正的,是符合儿童心理接受特征的。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时要做内容创作的“把关人”。

如同现实社会的某些场所“儿童不宜”一样,生活中的某些内容是不适宜于在儿童文学中展现的,这是儿童有声读物创作的底线。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儿童的精神食粮的选择应该极为小心谨慎。父辈的罪过和错误儿童是没有责任的,因而不应当把那些向小读者灌输消极态度的读物放在首要地位,而应当把那些能够在儿童心目中提高人的价值的读物放在首位。真实是必须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不能和盘托出,因为它会在很大程度上毁掉儿童。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审美范式,这就是四个远离:第一,远离暴力;第二,远离成人社会的恶俗游戏与刺激;第三,远离成人社会的政治权力斗争;第四,远离成年人的性与两性关系。

然而在现实中,即便是优秀的作品也偶有这些错误的出现,“儿童不宜”的内容渗透进来,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凯叔讲故事”由原央视主持人王凯创立,截至2019 年6 月,已经拥有2400 万以上的用户,其中App 用户1800 万以上,8%为日活跃用户,累计为孩子讲了8000 多个故事和内容,音频播放达30 亿。该自媒体生产的儿童有声读物一贯制作精良,内容考究,播读精彩,深受家长信任。“凯叔讲故事”微信公众平台中的作品《呀!屁股》,截至2019 年3 月12日播放量为2005.1 万,播讲主体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志趣盎然又一本正经地和小朋友研究起屁股来:阐释屁股的别称、特点、作用、形状等。本来笔者感佩于该平台在选题上如此尊重“儿童本位”,在稍加监听之后就用移动终端播放给自己的孩子听。正当笔者和孩子都沉浸在播讲人王凯既认真又俏皮的语言中时,突然听到“在非洲,很多女人的屁股又大又丰满”、“屁股用来吸引异性”之类的话,笔者赶忙关掉声音,哄孩子关注别的。由此看来,创作主体的“把关人”意识还有待加强,这在儿童有声语言创作建设中是首要的任务和迫切需要完成的目标。2019 年6 月,笔者为作此文再去收听时,该内容已被删除。由此看来,该自媒体在作品完成后,仍然及时调整、审慎反思,表现出极强的责任意识。

(二)调动想象获得真实感

在播讲时,创作主体要调动想象、联想的播音创作技巧以获得真实的感受、引发具体的感情。从皮亚杰表述的儿童认知心理同一性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启示,播讲主体只有做到情感真实,才能吸引小听众,使他们获得共鸣和感召,因为他们对故事的真实性深信不疑。

“凯叔讲故事”在创作主体的定位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式:细腻真实地表达那些小猫小狗的童话故事,由此生发真实具体的情感,丝毫不去理会成年人的“嘲笑”。有人说,每个人都有童年,只是绝大多数成年人忘记了自己童年的样子。作为一个儿童读物的创作主体,重拾童年的感觉是关键。

当我们在播读《大卫不可以》时,就要体会一个不犯错就浑身难受的小孩的情绪特点,运用情景再现的技巧,重温受批评时沮丧的心情,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嗅觉等诸感知觉,想象投入妈妈怀中时妈妈的味道、妈妈的体温和妈妈的爱。当我们播读《灰姑娘》时,要充分发挥想象联想,补足细节,让自己的情绪随着情节跌宕起伏,获得生动真实、丰富饱满的情感体验。

(三)韵律感强,节奏动听,游戏性强

无论是《江南可采莲》,还是《玛丽有只小绵羊》,重复的情节、简洁的语言、回环的韵律,这是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儿童有声语言作品的相似之处。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诗词讲究韵律美,国外经典童谣,如《brown bear》、《鹅妈妈童谣》也充分表现出这些特点。播讲主体要善于通过停连、重音、节奏等技巧协同创造灵动的节奏和优美的韵律。

用游戏的视角解读物质世界,与儿童认知的同一性特点并不矛盾。在播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悲惨遭遇时,播讲主体要把握好情感同一性和游戏性的分寸,既做到情感同一,又从游戏的视角理解这个“真实”的故事。如果成年人把这个可怜的女孩的遭遇当作一条真实发生的新闻,那么恐怕会吓到孩子。

总之,感情真切、气息灵动、语音优美、充满温情,吐字轻巧、韵律感强,语气诙谐、基调明快、表达生动等,这些应该是儿童有声读物的语言特点。孩子是最敏感聪慧的,不要妄图用虚假的热情“蒙混过关”。播讲风格和神采不是靠刻意追求得来的,而是根植于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初衷,来源于由文本生发的想象联想,这些想象是形象的而非逻辑性的、静止的而非连续的、片面的而非全面的、主观的而非客观的、游戏意味的而非故弄玄虚的。质朴、善良、童真、烂漫的情感流露,自然使播讲人充满神采。所以,风格和神采的获得是摆正创作态度、认真创作准备、刻苦创作表达得来的。

四、结语

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受万事万物,用同理之心真切获得儿童的心理变化。播讲主体在生活中要细心观察,总结观察体悟得到的客观规律,创作中尽力去理解儿童的情绪和感受,设想小听众的情感变化,准确做出预判。不要把笼统的亲昵当作亲切,不要把儿童当作“智力低下”的人群去“哄骗”,如此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儿童有声作品,同样也会使成年人受到作品美的感召。

猜你喜欢

读物主体创作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工会干部案头读物推荐
工会干部案头 读物推荐
《一墙之隔》创作谈
对外汉语分级读物的几个重要问题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创作随笔
纸质读物的困境与出路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