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频广播的声音再审视及创新思考

2021-11-13

中国广播 2021年3期
关键词:音频广播疫情

互联网时代带来了信息爆炸,也迎来了新一波的泛娱乐浪潮,近10亿中国网民在互联网冲浪中掀起一个个浪花,音频广播貌似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在寻找自身的发展出路中,音频广播不断与互联网、视频相碰撞结合,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音频广播未来发展的困惑、思考及再审视。

一、对声音(音频)的再审视

近年来,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及新媒体的冲击,广播媒体始终在尝试媒体融合发展。《中国音频传媒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我国传统广播已基本进入互联网,听书(有声书)成为新的增长点,儿童音频以及智能音箱被重点关注。同时,音频广播也在积极探索与视频传播相结合。音频广播是以声音为主要介质进行传播的,其本质是受众用耳朵(听觉)接受信息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音频与视频、互联网、粉丝经济等融合,创新层出不穷。而声音(音频)也的确不同于画面(视频),它有自己的独特性,这是对音频广播创新发展思考的前提。

(一)试试堵上耳朵

如果听力正常的人尝试堵上耳朵生活半天,会发现完全无法正常生活,这时才会体会到听觉的重要性。从信息获取的方式来看,视听联袂是最有效的信息体验方式。大脑做出的判断主要基于两者的综合效果形成条件反射式判断和反馈,而由于眼睛(视觉)的存在,耳朵(听觉)常被忽略而处于从属地位,有时需要特意将两者剥离开来,才能对音频(听觉)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也是对音频广播进行媒介本源认识的出发点。

(二)无界、流动和富有启发的音频

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虽然声音的创作大多是受限于画面的,但画面有边框,声音无界限。基于画面的声音创作,可以突破4:3 或16:9 的画幅边框限制,在观众头脑里构建无界的空间。画面可以是静止的,声音却是流动的,所以不能像讨论静态帧一样来分析声音。画面形象直观,声音隐性而富有想象空间。就如国画里的“留白”,正因为有空白,才提供了想象的空间。不同的受众可以通过影像的明暗、色彩、构图、焦点等视觉要素在大脑中形成相同的视觉印象,而相同的声音,在不同受众的大脑里将产生不同的幻像体验。

音频与视频有着各自的特长优势。英国桑德兰大学教授安德鲁·克里斯尔(Andrew Crisell )认为:“广播与电视和互联网竞争不占优势,但是它可以做纯粹的声音、做理智的讨论而没有视觉干扰、没有直观刺激个人想象,声音带来的是一种亲密的感觉。”在互联网时代,音频广播只能占据长尾市场。语音直播依靠小众的经营思维、个性化内容供给和情感补给在视频直播中赢得了一定的长尾市场。广播人需要理性正视这一现象,认清音频与视频两者的各自优势,还需做好长期应对被消解吞噬而需重新开发阵地、创新内容的思想准备。

(三)音频广播的角色定位

喉舌与服务是音频广播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两大基本角色。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音频广播的这两大角色显得更有价值和空间。作为党的喉舌,音频广播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地位。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应急状态下,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权威媒体获取信息。在2020年1~5月的广播频率在线直播累计点击统计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的点击量超过1.3亿次,同期增幅超过70%。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音频广播在权威发布和信息辟谣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服务社会的音频广播,需要针对疫情带来的社会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发服务内容。以情感抚慰为例,疫情下的社会生活特别需要音频广播发挥其情绪抚慰和信息传递的优势进行服务。不同地区针对不同人群的研究发现,疫情引发了女性、学生等群体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需要进行疏导或治疗。

二、音频广播的发展思考

(一)坚守:强化权威地位和应急建设

广播媒体具有权威性。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只是诸多突发应急事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他诸如局部极端气候、突发地质灾害、重大交通事故、网络舆情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也具有无法预见性,有的可能损毁供电供水系统、网络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有的可能引发社会性困惑,需要居安思危,强化广播的权威地位,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二)突破:自我包装和宣传

碎片化多屏时代,音频广播需要借助视觉媒介进行可视化的丰富和宣传。对广播频率、栏目、主播进行有计划的分层分级包装,重点对主播和栏目进行培养和包装,形成影响。

强化视觉化宣传。正视音频广播媒介的视觉短板,探索读图时代的弥补途径。早期科学家们研究声学时,就善于利用“通感”来对抽象的声学概念进行可视化解读。如“粉红噪声”“白噪声”“蓝调音乐”等视觉化描述。现代音频广播同样需要借助可视化手段进行丰富宣传。除了在自身的媒介平台中进行音频广播宣传外,还需要走出去在户外广告、车体广告、新媒体平台等媒介中进行视觉类的广告投放宣传。音频广播需继续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展开线下文化讲座等公益活动。

(三)变现:用户和内容的冷思考

音频广播媒体的听众可能不需要安静的环境来收听节目,但广播人却需要静下心来思考节目。如何通过第三方数据公司和大数据对用户特征和热点内容类别进行有效跟踪用户画像、构建联系、明确需求、动态调整,实现定制内容、版权及服务变现,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用户画像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各地方广播需要深入分析。重视内容为王、用户思维,强调众多需求和双向需求。建议音频广播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关注以下四个领域及内容,通过内容吸引用户,实现变现。

1.女性话题

尼尔森市场调查公司在2019年度我国在线语音直播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广播女性用户占比51.8%,高于男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围产期女性的敌对情绪和抑郁情绪明显。女性作为不良心理健康的高危人群,建议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诸多现象表明,女性由于特殊的社会家庭角色,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不论是现实的困难还是潜在的心理问题。音频广播媒体可以在局部疫情暴发恐慌期、防御期、适应期和恢复期针对女性健康展开特别话题,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健康传播的作用。

2.人工智能领域

随着智能家电、智慧教室等智能化实体应用不断进入大众视野,人工智能影响你我已是大势所趋。音频广播如何提前布局,合作开发打通渠道并嵌入智能终端,是着眼于未来的长远之计。例如:在与未来广播的潜在用户群体——大中学生群体生活的智慧校园领域以及智能汽车领域,音频广播需要考虑如何通过智能化收听与其接轨融入。

3.听觉文化及版权

音频广播可以主动开发创作具有代表性和局部影响力的音频广播作品,考察城市的资源优势和文化特点,挖掘本地文化内容。在文化教育方面,应以数字版权为向导,除了关注早教、幼教以及老年健康科普等音频产品外,还可对不同教育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声读物的补充和开发出版。音频广播媒体可以思考广播的听觉文化版权建设如何参与文化自信建设。

4.声音景观

声音景观作为近年来建筑声学研究的热点,重点研究声音、环境和人之间的动态关系。如记录并保存特定时间和环境下的特定声音,特别是濒临消失的声音。声音景观不仅仅是对声音环境的理解,亦是一种身体的体验。有学者提出的声景研究的视角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广播作为传统声景的被动参与者,需思考如何转变为主动的声景创作者。

三、结语

对声音的深入认识是了解音频广播的基础,广播人需要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重视对各种媒介优势特质的研究,结合当下科技的发展趋势,找准自己的落脚点,突出喉舌和服务作用,坚定地走可持续的发展融合之路。

注释

①温源:《〈中国音频传媒发展研究报告(2020)〉发布》,“光明日报”客户端,2020年12月26日,https://wap.gmdaily.cn/article/c5daa62cff884b30babc96f0 c33b98e3.

②周春:《如何发挥广播擅长“传情”的特点》,《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4期。

③孟伟:《互联网时代英国广播最新发展趋势—专访英国桑德兰大学终身教授安德鲁·克里斯尔》,《中国广播》,2020年第9期。

④申启武、李颖彦:《网络语音直播:情感商业化逻辑下的声音表演》,《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

⑤梁毓琳、赵景:《疫情影响下的广播媒体变化趋势—2020年上半年中国广播市场浅析》,《中国广播》,2020年第7期。

⑥朱越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负性情绪影响心理健康的条件过程模型:人际疏离感的调节作用》,《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5期。

⑦代小蓉、刘天贶、刘逸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成都市高中学生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20年第21期。

⑧李静、黄一樑:《5G时代,广播媒体与音频产业的选择与出路—第四届中国广播创新发展高端论坛观点集萃》,《中国广播》,2019年第12期。

⑨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⑩罗维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围孕期女性心理状况调查分析》,《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年第5期。

⑪王朝晖等:《COVID-19 疫情流行期儿童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0年第2期。

⑫季凌霄:《从“声景”思考传播:声音、空间与听觉感官文化》,《国际新闻界》,2019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音频广播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必须了解的音频基础知识 家庭影院入门攻略:音频认证与推荐标准篇
基于Daubechies(dbN)的飞行器音频特征提取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音频分析仪中低失真音频信号的发生方法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