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兜故事》的本土特色与情感共鸣

2021-11-13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电影文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麦兜底层身份

汪 丹(武汉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不乏优质的经典作品,其中怀旧电影便是其重要代表。怀旧电影以其独特的内涵表达深受观众的喜爱,一方面,以怀旧的影视作品增添没有坚实历史发展基础的香港历史感,用以强调社会文化身份;另一方面,在对过去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现代人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从而得以呈现和强调当时社会中被忽视和掩盖的自我身份意识。1997年香港回归后在香港电影界出现了一个新兴概念“后怀旧主义电影”,后怀旧电影不同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中的怀旧特征,脱离了世纪末的过于消沉的社会氛围,少有对香港回归后命运何去何从的担忧与不安,而是在接受基础上把已经失去的转化成对当下和将来的诘问,不再过度聚焦于现在与未来断裂的思考,而是将在社会和物质基础上过去、现在、未来的想象进行延续,在此基础上聚焦于社会上各个群体、阶层的不安、迷茫、焦虑等情绪。

香港回归后经历了1997年与1998年的金融风暴,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挫折,这也让香港一直以来所坚信和倚靠的经济神话大叙事失去效力,社会中与过去割裂的倾向愈发严重,后怀旧电影被赋予了弥补与过去的空隙、重新完成新香港叙事的使命。《麦兜故事》属于后怀旧主义电影的范畴,电影以动画的形式,在底层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中以后怀旧的时空叙事来重构香港的城市影像,以香港本土社会作为影片的叙事背景,再现并添加想象的城市空间,在小人物的成长经历中回首过去,在对过去的回顾中展现当下的焦虑,以及未来的不确定,充分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矛盾丛生的城市空间

电影的空间一般意义上指的是电影银幕所体现出的基本空间世界,或是逼真地复制某个特殊的真实场景,或是借助蒙太奇手法设定一个假定想象空间,影像展现的空间具有使人、物、景在在纵深向度上的复合作用从而搭建宽、高、深的三维空间,这一空间不仅是具有现实背景的意义,空间的不同格局设定、意向安排、情景内涵等因素会影响到电影叙事的情感色彩和精神内涵,因为一般而言,电影的空间搭建是作为电影叙事铺展和主题表达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氛围渲染与主题升华的作用,承担着完整电影内容表达的重要作用。香港电影中对于香港城市空间的刻画一直以来是电影制作人们非常重视的一个部分,凭借着一个个具有特殊风格和特征的影像城市空间为电影内容赋予了更多的深意,也正是对香港城市空间的关注和构建,以香港为主要场景的香港电影才具有其独特的本土风格,构建的“标志性空间”才能参与电影意向的表现和情绪情感的表达。

电影《岁月神偷》中和睦温馨的家庭关系与邻里关系承载在香港独特的“台”建筑之上,旧时代的香港许多楼房靠山而立,排放错落的楼房留有“台”的空余,这一块在楼前的空地多作人们闲聊、逗留、聚会的公共空间场所,借助这本土特色的城市建筑空间将电影温情脉脉的人文情绪、怀旧思绪呈现出来。电影《重庆森林》以香港紧密高耸的楼层建筑作为电影空间背景,空间具有无限的可能却严重缺乏人文情怀,以此作为情景揭示在繁华都市森林下现代化快餐式情感的苦涩与无奈情感。电影《麦兜故事》采用的是动画电影的形式,这种形式在电影空间的打造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可以不受现实地貌和城市景观的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匹配电影的意义内涵、情绪情感的空间,勾画出符合故事背景的香港城市空间。

影片的城市空间全程贯穿着“矛盾”的特征,影片开始处呈现的绿草如茵、鲜花遍地的乐园渐渐变得破旧、灰白的拥挤,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大城市原本应该是车水马龙、高楼林立的一幅繁荣大好景象,而故事的主要场景春田花花幼儿园坐落在大角咀的旧唐楼上,破旧不堪。宛如水泥森林的居民楼紧紧挨在一起,挖掘机在空地上不停运作,行人快步穿梭在各式招牌林立的街头……麦兜与同学们跟随陈老师的琴声与歌声高歌合唱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琴声跳跃轻快,歌声清澈干净。在“一切都那么明亮且美好、时间大小万物,一切都那么睿智且精彩……”歌声中镜头从教室转向窗外,美好的歌词与逼仄的高楼、杂乱的城市布局形成极具张力的矛盾之感,粉色、乳白色的教室布景与灰败的城市色调也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对比。

在电影矛盾丛生的城市空间中,香港不是以一个国际金融大城市的形象出现,而是一个破旧与新兴、拆卸与重建、灰败与美好等矛盾并存的城市。这种众多且鲜明的矛盾带给观众强烈的不和谐之感,然而影片中生活的人们似乎却毫无察觉甚至乐在其中,香港所特有的华洋杂处的不和谐共生城市景象已经让身在其中的香港市民形成了一种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这一切矛盾叠加起来构筑的城市空间共同为影片所想要表达的徘徊、迷惘的社会情绪提供了一个立体和深刻的空间背景。

二、底层人物的生存现状

从人的角度来看,一个社会整体是由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社会身份的人共同构成的,在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上存在着或大或小差异的人共同生活在一个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之中,但是受到各条件的限制,其生活环境、状态、情绪、精神样貌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以多方位呈现社会样态、深度揭示社会弊病、纵深审视社会发展为目的的电影作品而言是极具呈现与阐释的价值意义的,通过描绘底层人物生活现状来深入社会的各个阶层、洞察社会现实、反映各阶层与群体人物的情绪情感的电影主题也一直以来是电影领域中重点关注的部分。导演尔冬升、徐克、方育平等都擅长塑造个性鲜明的非类型化人物形象,弱势群体、底层人物也不例外,或自尊自强和乐观奋斗,或是为了改变命运而铤而走险,尔冬升将镜头聚焦于香港本土底层人物的生存现状,在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底层人物角色中传递思想与情感,在同身份与环境的设定中给予观众更多的“我们”思想,从而更进一步地将电影的精神内容传递至观众的内心世界。

电影《麦兜故事》也同样采用了这一创作角度与方法,从底层人物的生存现状出发来塑造人物,并进一步地完成电影的主题精神表达。电影主要记录麦兜与麦太太两位的日常生活,他们居住在20世纪70年代仍属于基层群体居住的大角咀,楼房老旧、环境破败、设施不完备。麦太太是一个单亲妈妈,在即将临盆之际独自一人躺在病床上,她疯狂祈祷麦兜能“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或者是念书不好,但是很能干”,“也可以长得像周润发、梁朝伟那么帅”,“就算不聪明不帅也没关系,只要福星高照”……麦太太对麦兜的祈祷和其他底层人物一样对麦兜抱有“望子成龙”的强烈渴望,希望借此能摆脱现阶段的困窘生活状态。

麦太太身上具有典型的底层人物向中产阶层爬升的“香港精神”,她是一个从事保险业的底层小人物,每一天都干劲十足,在“星期一到星期天、晚睡早起”“多劳多得拼命做,人穷就更要学机灵,人穷就更加要尽力”的口号声中,在职场、家庭等多个场景忙碌着,还尝试烹饪教学、购买彩票等方式希望能够发大财,向上阶层爬升。但是事与愿违,麦太太仍旧在底层踏步,她只能送麦兜到教育水平与环境一般的私人幼儿园上学,多年的存款都无法满足麦兜马尔代夫的旅游愿望,只得用城市周边一日游敷衍麦兜的哭闹,麦兜日夜渴望的烤火鸡只有在商场打折的时候才能满足,希望麦兜能够搞体育获得奥运会冠军却在巧合与误会中走上了永远无法获得冠军的“抢包山”学习之路……

麦太太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尝试摆脱所处的阶层,能够获得更好的收入与生活,或是将麦兜培养成为出色的人,直到电影的结局也没有改变这一切,他们仍旧生活在老旧的大角咀,麦兜也只是一个身无长处的普通人,华丽繁荣的香港看似充满着机会但是又让底层人物无法向上,只有在原生生活环境中不断努力却原地踏步。电影《麦兜故事》以现实与想象、幽默与讽刺交叉相融的手法,揭示了以麦太太、麦兜为代表的香港底层市民阶层真实的生活状态,在无用的努力与奋斗中发出底层人物的愤怒呐喊或是一声无奈的叹息,唤起有着相似生活环境的观众的情感共鸣。

三、文化交织的迷茫身份

中国文化与身份始终是香港文化诞生与发展的核心与基础,中华文化脉络也应该且必须在香港传承,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原因,香港社会的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碰撞,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思潮等社会抽象层面更加多元与开放,这也导致了香港社会一直以来存在着人们关于其文化身份确认和认同的迷茫现象。尤其是在香港回归前后,香港人民对于社会身份、文化身份的认同都存在着一定的危机和煎熬情绪,在剧变中产生了错位与不适应的迷茫之感。从怀旧电影中可见一斑,怀旧电影一般来说都会涉及殖民时期香港人民在面临两种文化身份时候的尴尬境地和不知所措。

电影《麦兜故事》以麦兜对自己的成长故事作为故事的主线,回顾香港回归前的社会景象。影片以混杂使用的港味语言作为主要语言,这为探究区域文化混杂的社会中人们对身份的迷茫提供了绝好的参证,也借此折射出特殊含义。麦太太在为麦兜选择幼儿园时被朋友一句“春田花花幼儿园师资优良,还是老外教英文呢”所打动,为麦兜报名春田花花幼儿园,期望麦兜能够学好英文;幼儿园日常授课中经常使用到英文,歌唱课老师也用英文带领大家合唱;记忆英文单词的发音与译文也成为麦兜学习和思考的重要部分……香港在英国相当长时间的殖民统治之下,香港人民一直使用英语和粤语两门语言,长时间的两种语言交织让香港人们对于两种文化身份都缺乏认同感,处于一种谁都重要的无归属文化身份,在两种文化身份中穿梭来往。

除了语言这种较为明显的文化身份的区分外,我们还能从影片中的细节安排窥见香港人民在文化交织下对文化身份的迷茫。麦兜在机缘巧合之下跟随黎根学习长洲的民俗传统绝技“抢包山”,即在由包子堆起来近六七层高的包山抢夺最高位的包子。在影片末尾,香港报名争夺下一届亚运会主办权,香港各社会团体纷纷献计希望将打麻将、扔蛋挞、挂腊鸭、抢包山等运动纳入亚运会项目,在激烈的比拼中“抢包山”败北,扔蛋挞成为推荐项目,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抢包山和点心包子最终输给了西式点心蛋挞。以香港社会作为电影背景,从本土文化与社会现象中着手,文化身份的意义和性质游离在人们的生活中,这也从侧面揭示出文化混杂的香港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矛盾、身份认同的危机以及文化的不自信,在煎熬中不断摇摆,试图摆脱迷茫但又深陷迷茫。

以《麦兜故事》为代表的麦兜系列电影作品不仅在香港地区获得巨大的成果,在内地上映后也掀起了各大中城市及华语世界的“麦旋风”潮流,这种成功绝非偶然,而是麦兜系列电影作为动漫电影在讲述小朋友的故事的同时还能将视野放宽至平民阶层的社会生活、社会的时代情绪以及讲述背后生活哲学,能够立足于本土社会的社会与时代特色,引发人们内心思想与情感的共鸣,满足人们关于生活愿景、文化意识、身份认同等方面的心理期待与满足。

猜你喜欢

麦兜底层身份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麦兜这泰迪
麦兜我和我妈妈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单纯快乐的麦兜妈妈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