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语境下全媒体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1-11-13曾祥敏,余珊珊
内容提要 媒体深度融合和新文科建设对传媒人才的素养与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创新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基于新文科建设中全媒体人才培养存在的新与旧、快与慢、多与少等矛盾与挑战,本文认为,应注重价值引领,夯实研判实力;加速思维转型,善用技术赋能;深化学科融合,完善知识图谱;锚定行业变化,满足实践需求,以此在“新文科”语境下探索和创新全媒体人才的培养体系。
信息技术迅速更迭,传媒生态急剧变革,媒体融合发展也随之进入全面发力、深化改革、构建体系的新阶段,并对传媒人才提出全新的时代要求。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将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作为媒体融合实践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为适应各个行业融合跨界的实际需求,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宣言》,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新传媒生态和新传播格局,在新文科建设的部署下,构建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融媒时代高等院校传媒教育教学势在必行的道路和选择。
反观我国传媒教育存在的困境与问题: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学科体系衔接不足、师资结构分配不当、行业需求对接不紧密等。在新的时代变化下,新闻传播教育如何回应社会和行业发展之急需,如何回答新文科建设的部署与要求,如何构建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包括生产、传播、运营、管理等全媒体流程与平台发展的全新要求,打造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时代与使命:全媒体人才培养的价值诉求
融合是时代的命题,也是时代的趋势。对于传媒业来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媒体融合进入全面转型与深度融合的关键之年,由此赋予传媒人才更高的社会期待与价值诉求。在信息碎片化、传播情绪化的互联网舆论场中,能够研判大势、把握大势、适应大势,引领正确的舆论方向仍然是全媒体人才需要坚守的“硬实力”。同时,“新文科”建设要求在中国经验与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展开知识增量,充分体现了对跨学科传媒人才的强烈需求,也为全媒体人才培养提供助力。当前,传媒行业的技术驱动已经全方位嵌入融合体系之中,这需要传媒人才能够把握新兴技术发展的思维模式,成为全媒体和一专多能融通的专家型人才。
(一)价值引领:强化新闻舆论工作的阵地意识
这是一个社交媒体蓬勃发展,算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信息来源的量级激增,社会舆情呈现出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极易走向观点极化。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带来一系列裹挟着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的针对性舆论运动,使得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加错综复杂。
在严峻的网络传播形势下,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中,主流媒体肩负着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的重任。这一方面要求媒体人才坚持政治标准,提升政治素养、理论素养、职业素养,具备对复杂环境和条件的分析、研判、应对能力,发挥以专业内容、权威信息解读正确引导舆论的“硬实力”,继而充分参与社会治理、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求新时代国际视野下的新闻从业者需承担坚守中国特色、塑造中国形象的重要使命。
(二)学科交融: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多元需求
2019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在新技术、新需求、新国情等诸多现实背景之下,新文科建设需要探寻人文社会学科对现代科技的应用与创新、学科融合和方法协同的交叉路径,这对传媒人才在全媒体传播环境下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能加快培养一批知识结构全面、综合素质过硬的跨学科媒体人才,适应媒体深度融合的多元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语境下的新文科建设,并不是对传统学科的颠覆性创新,而是在强调文化和学科传承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革新。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科范式,新文科建设致力于引导学生依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立足中国实践、创建中国学说、形成中国表达,也为传媒教育变革提供前所未有的广博视野和深厚底蕴。这样的价值诉求,也为我国媒体融合和全媒体人才培养走自己的交叉融合创新之路,提供了依据。
(三)技术赋能:把握新兴技术发展的思维模式
坚持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同时要保证高质量内容呈现。随着新技术快速更迭的浪潮汹涌而来,技术对媒体行业的赋能持续显现,能不能在新兴传播生态中将技术驱动嵌入内容的创新表达,提升传播效能,是对媒体从业者综合能力的全新考量。
一方面,媒介和信息环境的巨大变迁带来新闻产品生产、传播和运营的重构。人工智能革命与互联网技术深度叠加,物联网技术开启“万物皆媒”的世界,算法技术占据新闻分发的主导地位,这一切无不昭示着未来智能媒体发展的方向和互联网思维方式、全媒体实操能力的重要性。媒体从业者要将技术应用于全媒体报道拍摄、写作、剪辑、播出各环节,为不同媒体平台提供优质内容,同时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开拓创新意识,适应智能媒体的生产、分发及交互模式,锻造融媒体研发和运营能力。另一方面,技术决定论、技术强权主义甚嚣尘上,这需要传媒人才具有技术批判的定力,坚持先进技术“为我所用”,使其成为主流舆论的强劲生产力。最终,媒体行业依靠的是全媒体和一专多能融通的专家型人才、技术和创意融通的交叉型人才、生产与运维融通的复合型人才。
二、矛盾与挑战:新文科建设中全媒体人才培养的瓶颈
新文科建设的部署与落实,将会进一步凸显新闻传播行业对全媒体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新闻传播教育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在新的新闻生产传播生态与格局下,新文科建设中全媒体人才培养的瓶颈与挑战主要可以概括为新与旧、快与慢、多与少三对矛盾。
(一)新与旧:全媒体人才需求之新与人才培养理念之旧
媒体融合关键窗口期迫近,亟须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实施和建成,传媒人才必须尽快融入媒体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生产流程等方面的深刻调整。然而,目前许多传媒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理念陈旧、范式固化、实施滞后等诸多矛盾,难以提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转化率。在课程设置上,相当多的教师仍在传授采、写、编、评等传统媒体范畴的知识内容,与时代需求和技术前沿脱节;在教学方法上,很多高校仍然存在重“学”轻“术”的问题,侧重专业理论知识灌输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媒介素养的提升,由新技术引领、支持的与全媒体生产、传播、运营、管理等相关的实践教学仍未展开。显然,新文科建设中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亟待突破传统的思维桎梏和路径依赖。
(二)快与慢:互联网环境变化之快与学科体系更迭之慢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及其与各类媒体的深度融合,引领着人类社会步入智媒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快新方法论和新思维逻辑深入联结的步伐,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等成为新文科建设势在必行的理念与路径。与这种快速变化节奏不同的是,新闻传播学科要重塑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价值观体系并非一蹴而就,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有既定的程序性和周期性。目前,新闻传播学科内部一般以传统媒介的总体形态和生产特征为底层逻辑,设置了包括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等专业,而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知识,以及适应融媒时代新闻生产传播的创新技能的融合知识体系更迭缓慢,部分高校的改革也仅仅是作简单“拼盘”,无法适应当下的知识生长逻辑和学科专业发展现实。
(三)多与少:新闻传播专业生源之多与行业引进师资之少
伴随传媒业高速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新闻传播学专业或不断扩招,新闻院系由十余家扩展到数百家,新闻传播专业生源的增量已是必然。然而,部分传媒院校的师资结构问题依旧严峻,大多高校仍将具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作为必要条件引进人才。而高校的毕业生多侧重理论研究和知识进修,缺乏媒体行业从业经验,在新闻创作实践、新闻管理经验等方面明显欠缺,这导致来自业界的“双师型”教师远不能满足众多生源的需求。
三、守正与创新:新文科建设中全媒体人才培养的路径
新文科建设中的全媒体人才培养应本着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因时而变。在价值引领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传媒人才的培养应立足国情实际,推进育人思维、发展目标、学科体系、师资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激发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一)注重价值引领,夯实研判实力
互联网是当下新闻舆论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新闻传播学作为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培养后备人才的学科,承载着弘扬主流文化、传播中国声音的时代重任。新文科视野下的传媒人才培养,应该时刻牢记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意识,建立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培养体系,以价值塑造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者融为一体。首先,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新闻传播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坚持政治方向这个“硬核根本”,培养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的人才。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灿烂悠久的中华历史和中华文明作为浇灌人才的养料,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学习中增厚人文底蕴,增强文化共鸣,坚定文化自信。其次,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经济社会变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大局意识,使全媒体人才能够成为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工作者。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快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全媒体人才能够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二)加速思维转型,善用技术赋能
新闻生产对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新闻传播学成为对技术变革与演进最为接近和敏感的学科。新文科背景下的传媒教育必然要融入智能技术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技术赋能、技术批判的能力。
当下,传感器新闻、临场化新闻、机器新闻、分布式新闻等不断呈现,昭示着智能融合媒体正在改变新闻内容生产的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因此,技术工具选择、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技术趋势的研判等能力理应成为传媒教育的重要部分;计算机编程、大数据新闻采编、媒体管理与运营等数理层面的内容也应纳进传媒人才的课程体系之中。有学者认为,一方面,高等传媒教育要充分尊重市场,对传媒行业“不离不弃”;另一方面,高校的传媒人才培养对市场也不能亦步亦趋。面对新业态和新挑战,一些新闻传播院校开始积极转换为将新技术应用于行业实践的练兵场,在依托智能技术的前提下甚至产生了足以引领行业前沿的创新潜力。例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师生团队利用青年学子资源和高校融媒体先进技术的实验创新优势,对智能融合产品展开创新探索,将“四史”教育与新闻传播教学场景有机结合。学院联合党建杂志社、央视网,实现教学实践对接社会和行业发展,制作出“四个一百”系列融媒体产品。其中,“红色云展厅”将全国100个红色纪念馆进行数字化转型,推动党史文献资源向全国辐射;“百年先锋”移动听,以音频作品展现100位革命先烈的壮丽人生;“红色文物青年说”以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讲述100个红色文物故事;“我的入党故事”百集“移动听”展示100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由此,有效创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可见,在技术赋能的条件下,基于国家战略和社会服务需要的新文科教学实践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强化技术思维的基础上,还应格外注重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技术反思和批判能力的培育,引导学生在日新月异的技术洪流中保持定力。
(三)深化学科融合,完善知识图谱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和路径,主要是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深化学科的交叉和融通,已成为传媒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抓住新文科建设的契机,传媒教育应致力于建立一种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文社会学科内部融合,加强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协同,促进理科科学性的思维及计算工具与文科论证性的问题相协同。通过为学生搭建一个全方位的知识图谱,培养学生掌握全媒体传播规律和全链条传播知识技能,实现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锚定行业变化,满足实践需求
基于中国传媒产业转型迅速的时代背景,以新文科思维培养全媒体人才,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媒体融合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移动优先策略深入主流媒体队伍内部,主流媒体围绕激活人才这一主力军建设进行机制突破,使主力军进入主阵地。围绕人才主力军的机制调整,其实质是驱动媒体人的持续创新和学习能力,为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提供不竭动力保障。
因此,高等传媒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锚定行业变化、紧贴行业需求,与政府宣传部门、舆情管理部门和各大媒体机构共同推进协同育人模式。具体而言,在育人理念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遵循实践创新到经验总结,进而到规律提炼,再到理念提升和理论突破的“实践——理论”的发展路径,鼓励学生植根中国大地进行实践创作,坚持“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才”,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在师资结构上,传媒院校应积极引进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人员,鼓励高校教师广泛参与实践锻炼、专业交流和技能培训等活动,构建校内校外“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教学平台上,传媒院校应强化与政企产学研合作,与相关政府、企业、媒体等机构携手搭建融媒体实战平台,建立全媒体实践基地,开展价值性实训课程,从而实现教育教学体系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融合。
结语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立足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育人体系是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双重背景下,探索全媒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早在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未来的媒体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面对即将到来的智慧全媒体时代,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应当与时代同行、走在前沿,在新文科建设的蓄力与支持下,把握守正创新要义,以期有效地缓解、弥补当前全媒体人才培养在教育模式、学科体系、师资结构等层面更迭缓慢、发展滞后等矛盾,由此促进智慧传媒生态有序建设,激发媒体融合向纵深迈进。
【注释】
[1]曾祥敏,刘日亮.重新连接用户,引领全媒体传播舆论——新时期专业记者的守正创新[J].电视研究,2020(12):8-11.
[2]苏宏元.新闻传播教育的挑战与变革[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S1):83-84.
[3]顾理平.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支撑与融通[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8):141-144.
[4]杨柳,吕旦容.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全媒体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编辑,2021(0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