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段趣味性二声部音乐活动小试
2021-11-12冯蓓
冯蓓
摘要:多声部音乐活动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对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地带领学生走进多声部音乐活动,让学生体会和声的丰富之美,变化之美,和谐之美,并投入到积极的音乐创造实践活动中去。
关键词:多声部;音乐活动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9-083
多声部音乐活动是一种具有丰富表现力的音乐形式,对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素养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认为:“多声部的听觉和多声部的协调配合是音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这种能力应该尽早培养。”多声部教学并不仅仅是中高年级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在低段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渗透,让学生对多声部有一个逐渐感知、认识、熟悉的过程,从而在音乐上建立多声部的概念,形成该有的多声部音乐素养。
一、走好第一步——节奏。
音乐的节奏是指音乐运动中音的长短和强弱。音乐的节奏常被比喻为音乐家的骨架。在多声部音乐活动中,节奏活动就要变成立体的形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形式。
A、为歌曲引子和尾声编配拟声节奏
例如进行人音版教材歌曲《火车开了》一课时,可创设开火车的情景,引子和尾声在这里同样适用。
火车司机:笛 — ︱笛 — ︱ 笛 — ︱ 笛 — ︱
火 车: 咔嚓 咔嚓︱咔嚓 咔嚓︱ 咔嚓 咔嚓︱咔嚓 咔嚓︱
两个节奏声部同时开始,引导学生根据老师的指挥进行音量、速度上的变化,节奏声部的交错进行等。
B、为歌曲编配简单的二声部节奏。
人音版第一册《大家来劳动》歌曲中,编配劳动时的拟声词。在歌唱的同时加入擦桌子的声响:“擦擦 擦擦︱ 擦擦 擦擦︱”;扫地的声响:“刷——︱ 刷——︱”也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可创设这样几组多声部的情景活动。
将这些合作活动穿插在歌曲中可做引子、尾声、伴奏等,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体验了快乐,又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并学会聆听、注意力集中等习惯,立体的节奏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C、单独的多声部节奏练习活动
以卡农的形式,让节奏立体的出现。初步让学生感受和声概念。
如:2/4 × ×︱×× ×︱在学习这条节奏时,我们并不是单纯的读出来,而是用音唱出来:“1 3 ︱ 5 5 5︱”,或者加入词语读出来: “小 鸟︱飞来 了︱”。刚开始是用一个音、然后相同的节奏不同的音、慢慢的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在学生认识并读熟这一节奏之后,用卡农的形式来练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和声概念,感受到音乐不是单一的线条,是由很多的声部组成。也可以正着读形成一个声部,反着读又变成一个声部。这对将来学生学习多声部合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踏出第二步——和声。
和声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音按一定的法则同时发声而构成的音响组合。和声有明显的浓,淡,厚,薄的色彩作用;还有构成分句,分乐段和终止乐曲的作用。
A、和声的听觉训练
多声部活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就像盖楼房要把地基盖好。从一年级一入学,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就要让学生接触和声,例如,我们一开始学习mi、sol两个音时,在认识与唱准这两个音的同时,就可以组成和声进行练习。我们可以借助柯尔文手势来辅助:
教师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引导学生观察手势掌握音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恰当的手势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这时的音乐活动不仅有了节奏,还有了音高。利用手势的配合,与学生做即兴的卡农(轮唱)练习:教师即兴地慢唱旋律,并伴随着手势,学生在教师歌唱两拍后模仿,做二声部卡农,锻炼音乐记忆。
使用手势进行二声部训练。教师用两只手的手势表示不同声部音高,调整音准、训练听觉,使学生学会互相倾听、配合。练习时不看谱、不使用钢琴,只是按照教师的手势歌唱。着也是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多声部基本训练。
B、固定音型与歌曲的立体音乐活动
固定音型(ostinato)指在作品中持续重复的短小音型。主要用于伴奏声部,是简单而有效的一种织体写法。它可以由一个声部单独承担,也可以由几个声部组合实现。固定音型一般采用和弦分解形式,当和声变化时,具体音也将随之变化。例如人音版教材《田野在召唤》一课中,固定音型一直伴随音乐始终,使单一的旋律更加丰满,使音乐的节奏更加稳定,使音乐的情绪更具有跳跃感,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C、带有和声片段的作品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挖掘课本中的合唱元素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改编优化教材中多声部歌唱材料,重新设计教材和使用教材,让学生能很快的了解合唱,演唱简单的合唱作品,并在合唱中获得音乐的愉悦。
例如:人音版第三册的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学时,可以在句尾“一二一”处加入和声。
2/4 1 2 3 4 ︱ 5 5 54 3 ︱ 4 4 43 2 ︱ 1 3 5 ︱……
洋娃 娃和 小熊 跳 舞 跳呀 跳 呀 一二 一 ……
(创编)︱ 1 1 1 ︱……
一二 一 ……
低声部的学生可以借助上一小节的最后在每句的最后一小节,来进行和声的训练。
又例如人音版第二册《过新年》教学中,引导学生敲锣打鼓的声音是“咚咚 咚咚 锵”,如果加上一个木琴,会有什么效果呢?木琴的声响是这样的“6 6 6 6 6”。学生们分成两组,一组按乐曲歌唱“敲锣打鼓”的声音,一组模仿木琴的旋律歌唱,即构成了二声部的歌曲。
教材中很多歌曲都能进行这样简单的加工,但要注意在刚开始时只要求解决一个目标,不要求大篇幅的演唱和声作品,同时在教材设计中要符合和声的配置原则,符合音乐形象。通過这样的有效训练,学生演唱合唱作品的能力才会逐渐加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用教材》方少萌(2015年版)复旦大学出版社
3、《合唱学新编》马革顺(2008年版) 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