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

2021-11-12王菲

中华魂 2021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主体

王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确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义。新时代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紧紧依靠人民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毛泽东高度概括地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有”的表述突出了群众史观的唯一性和排他性。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历史动力观和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和奋斗紧密联系起来,全面深入地阐述拓展人民历史主体思想,深刻揭示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首百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篇章。这是一部伟大而壮丽的史诗,人民群众是史诗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剧中人”。人民群众以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充分彰显出历史主体力量的无比威力。

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復兴的中国梦,以穿越时空的恢弘思维,贯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昨天、今天、明天,凝炼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矢志追求的最伟大的梦想和最美好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特别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凸显了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人民是寻梦筑梦的认识主体,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经千辛万苦、艰难曲折,最终寻找到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确立了无比辉煌的奋斗目标,构筑了具有无比强大感召力的中国梦。人民是追梦的实践主体,“中华民族历尽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绘就了波澜壮阔的追梦画卷。人民是圆梦的力量主体,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和中国精神,都是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创造,而中国力量最根本的是人民的力量。中国梦召唤着激励着每一个人,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融为一体,为个人实现梦想的努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和舞台。

经过持续不懈的奋斗,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仅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也为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看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既要用好战略机遇期,又要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改革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要把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上,需要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需要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强大力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全体人民创造新的历史辉煌的主动精神。

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人民群众主演的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动力作用,在社会变革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这是因为通过社会变革推翻了旧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为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社会革命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直接动力。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伟大社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引领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把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不断实现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在改革开放这部伟大的历史剧中,主演是亿万人民群众。改革开放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民意愿的反映,是人民的自觉抉择。人民群众始终是推进改革开放的主力军,特别是他们的首创精神,引领着改革开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发端于安徽凤阳小岗村21位农民创造的“大包干”经营方式。党中央总结了他们的创造并加以完善和推广,推动了我国农村的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革的许多方针举措都是从群众创造中产生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无不立足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一强大根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和《建议》,都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指导原则,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强调,“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人民群众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力量,是党治国理政的强大根基。党中央始终坚持改革依靠人民,努力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是改革的价值目标,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条件。只有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才能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当前,我国已经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等问题,社会分配差距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集聚,在我们前进道路上有各种“拦路虎”、“绊脚石”,涉险滩和啃硬骨头都要依赖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来克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人民的支持和参与,任何改革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开放。”这是对改革经验的总结,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原则。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归根到底是人民意愿决定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必然冲垮一切艰险和阻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协调推进,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广。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我们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行使当家作主权利中推动国家发展,创造历史伟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就是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保证人民坐江山的国家权力主体地位,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当家作主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只有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有牢固的基础和强大的力量。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和最高形式,党必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形式行使国家权力。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他还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他还提出要用制度体系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强调:“我们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确保人民依法享有广泛充分、真实具体、有效管用的民主权利。”他还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观点。这些重要论述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执掌政权,就要充分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统筹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扩大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升,让人民群众从已经享受的发展成果中激发出为自己创造更大利益的历史主动自觉,从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

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中国共产党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群众史观的实践转化,又是我们党长期革命实践的无比宝贵的经验总结。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群众工作,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铸就了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才能战胜征途上的重重险阻,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领导人民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经典的群众路线表述明确阐释了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党的性质、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党的群众路线深刻反映了坚持群众观点与坚持群众工作方法的高度统一。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首要的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解决好政治立场和对待群众的态度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包含着价值主体,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利益这一最高价值,因此,一切为了群众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出发点。人民群众是一切历史活动的主体,他们在自己先进政党的领导下,能够实现自己解放自己,因此,一切依靠群众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完全一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转化,毛泽东曾经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归结为群众路线认识论,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主体,“群众—领导—群众”与“实践—认识—实践”是完全统一的认识过程。因此,群众路线也是党的根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必须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必须同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适应;一切依靠群众,必须以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激发群众创造活力的引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满足群众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主要是人的需要本身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关系的全面发展,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提升性的特征。人民群众自身全面发展的不断实现,无疑是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推进发展创造历史的主力军作用。必须以小学生的态度向群众学习,吸收群众治国理政的智慧,提升决策科学化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党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的动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每一次都能提高到更高认识的阶段。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做事,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关心多帮助困难群体、困难群众,让国家发展的成果在每一发展阶段都能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要永远对老百姓心怀敬畏和感恩之情。要在与群众一起过、一起苦、一起干的实践中,不断培养和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要在接地气、解民忧、幫民困的为民工作中,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事和实效,带领人民在推动国家发展中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季札挂剑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