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袖舞”类别探究
2017-04-11姬妲瑾胡之垣
姬妲瑾+胡之垣
“袖舞”,广义上来说即以独特风格的“袖子”作为道具的一种舞蹈形式,极具特色,既能呈现不同时代与民族的服饰文化内涵,又可作为舞蹈道具。而在笔者看来,“袖舞”中的“袖”像是舞者手臂的延长,有“灵魂”、有“气韵”,用流動中的千姿百态将复杂的情绪展现地淋漓尽致。笔者对“袖舞”这一题材的初步了解来源于徐州当地的“汉画像石”艺术馆,细腰、长裙、飞扬的袖、婀娜的身姿,这是汉画像呈现在眼前的景,看到石头上丰富的图案,有的长袖舞过头顶,有的甩到身畔,栩栩如生,这便是“袖舞”了,古人形容它 “袅袅长袖,细腰欲折”。带着兴趣反观其发展,更觉厚重,“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语便出自战国时的文献《韩非子》,印证了“袖舞”悠久的发展源头以及不可取代的地位。而“袖舞”另一个重要的时期就是汉代,鼎盛的国力与适宜的政治经济背景,亦或是人们对艺术的需求,使得“袖舞”在汉代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期,舞蹈的技艺也更加精湛。因此,汉代的乐舞图像也就最为丰富。
【关键词】绣舞;发展;高峰期
浩如烟海的文字与文物图像显示,汉代“袖舞”姿态各异,可谓中国古代“袖舞”的集大成者,而本文旨在结合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分析徐州地区汉代袖舞的多样类别从而发现“袖舞”的审美价值与艺术内涵。
1 在众多研究者的文章中常将“袖舞”的技法加以细致化描述
如张宇晓在《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中提到“发现早在汉代,袖舞技巧就已经包括了甩、抖、扬、绕、吸、挽、挥、拖、引、搭十种技法,这些技法主要是通过手腕的弹、转,手臂的挥、绕等方式带动袖体而产生的。”,在这些技法的运用下又形成了长袖独舞、双人对舞、伴舞、群舞、长袖盘鼓舞、长袖扇舞等多样长袖乐舞形态类别。
李爱真、刘振在《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中提到“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大,保存完整,雕刻技艺精湛,构图密不透风,不留空白;主题层次分明,情节连贯有条不紊,具有连环画的艺术风格。”王岩在《从汉代舞蹈文物中看“袖舞”的表演形态》中说:“女子长袖对舞见于江苏沛县画像石, 二舞人细腰长裙甩袖而舞, 面目相对, 上身稍有倾斜, 动作配合协调、优美。左旁有四人奏乐,有竽、瑟、排 箫 等乐器, 右旁二人似在拍手歌唱。”可见,在如今的汉画像展示中清晰可得舞者姿态。有的奔放大气,有的婉约动人;有的舒缓柔美,有的回旋曲折;有的流动,有的静止;收放自如。“袖舞”技巧之博大精深可以想见。
从汉画像中丰富的舞蹈活动场面看来,袖舞的形态可以说是由舞袖、舞腰、手脚并用三个部分来组成,这三个不可分割的形态以律动的方式构成了“袖舞”独特魅力的同时,细细看去,无论是袖子的造型、身体的弧度、头眼的方向还是手脚的位置,这些动态都展现着歌唱与念白无法表达的细腻情感。可见,这舞袖、舞腰、手脚并用的过程都是舞者情绪倾诉的载体。
2 “袖舞”的艺术特点分析
提到“袖舞”,顾名思义,“袖”就是此舞的最大特点,在对徐州汉画像石“袖舞”主要动作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出现次数最多的可以说是“扬袖”了,“扬袖”即舞者在舞蹈过程中,手臂用力将袖子向上扬起,这一动作常见于舞者将其袖扬过头顶,也有往身两侧的扬袖,这一动作在江苏铜山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多次出现。有的轻盈,有则大气豪迈。
其次是“绕袖”,从考古图像上看来,应当是舞者小臂用力,顺时针或逆时针带动袖子旋转一圈,让袖子流动起来之后形成一个圆。这一动作多见于与其它动作搭配形成,如江苏徐州沛县东汉墓出土的汉画像石,表演者一手扬袖过头,一手在身侧绕袖,也有双手平举一同绕袖,见于江苏铜山汉墓。在某些图像中可见这绕袖形成的圆大小不一,这便是取决于舞者舞袖的力度了,自然也是根据舞蹈情绪的需要来进行表达。笔者认为这一动作相比较于“扬袖”多出了一份柔美、婉约之态。
经过笔者前期对比研究发现,“垂袖”这一动作,与其他动作相比虽看起来很轻松,但应用的频率却不低。“垂袖”,即袖子自然下垂,众多图像中可见舞者手臂放松向下,使袖子自然下垂,也有将手臂平举或抬高,但袖子依旧自然垂直落下落,这一动作给人一种从容感,同时也展现着舞者的舞蹈功底。
最后要说的是“甩袖”,笔者认为这一动作应当是从表演者的肩部发力,力量递增直到袖子,这一力道使得袖子甩得潇洒飘逸。这一动作多见于与其余动作的融合,如舞者呈弓步式,其臂用力同时将袖子向身体一侧甩出,如江苏铜山出土的汉画像,英姿飒爽。
除了占主要作用的“袖”的之外,舞者的腰身、腿、脚也呈多种姿态,与之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如“弓步”、“单膝跪地”、“息腿”、“半蹲”、“外八字步”、身倾、腰拧以及头部反转等等动作。
3 小结
通过此次对“徐州地区袖舞类别”的探究,使得笔者对“袖舞”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汉代歌舞艺术是中国古代歌舞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时代的精华,体现了雄浑壮阔的汉代风韵,更影响了如今的中国舞蹈体系。而遗存的汉画像以其众多的数量为后人展示了“袖舞”的风采与舞蹈水平,也凸显着“袖舞”在舞蹈艺术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丰富的可考察资料也给后人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研究空间。本文仅以徐州地区汉代袖舞的研究为例,期望能够为汉代袖舞历史的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梁宇.汉代袖舞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张宇晓.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J].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08(02).
[3]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01).
[4]王岩.从汉代舞蹈文物中看“袖舞”的表演形态[J].齐鲁艺苑,2007(05).
[5]苏丹.从汉画看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J].南都学坛,2001(04).
作者简介
姬妲瑾(1996-),女,汉族,安徽省人。现为中国矿业大学 音乐系大学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胡之垣(1995-),男,汉族,江苏省人。现为中国矿业大学音乐系大学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音乐系 江苏省徐州市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