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的未来,不是简单多种几棵树

2021-11-12应琛

新民周刊 2021年41期
关键词:植物园植物

应琛

辰山植物园1号门南广场——北美枫香。

这些天,迟开的桂花满城飘香。在上海的公园绿地、大街小巷、房前屋后,种植着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四大种群几十个品种的桂花。可以说,不同品种争次绽放,这就是桂花的多样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让人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充满生机活力。

从20世纪80年代,“保护生物学”的诞生,到201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会议(简称“COP10”)上通过了保护全球濒危动植物的《名古屋议定书》,再到今年COP15在中国昆明举办,可以说,中国在保护生态体系和濒危动植物等方面,已经更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大国责任。

其中,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正是现代植物园自诞生以来一直引以为傲的根本特色。而作为身处上海的植物园,如何让城市成为一个合理的生态系统,让它拥有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多年来始终是辰山植物园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新方向。

“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当问及城市需要怎样的生物多样性时,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胡永红用这八个字来形容他眼中的理想状态。

为城市当好“园艺师”

提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保护野生动物,因为它们往往憨态可掬,惹人怜爱。但其实,植物多样性才是地球生命的基础,自然界中的生物量有95%以上是由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形成,人和动物的生存都依赖于植物多样性。

“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因此有了植物多样性,才会有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发展。”在胡永红看来,由于植物不会动、没有表情,再加上宣传不到位,往往只在开花时才会受到关注,“但植物却是整个生物多样性系统的本底”。

但不同于自然环境,城市是一个人造的巨大有机体。在城市中,即便是小小的人造绿化带,也与自然中野蛮生长、形成生态网的植被有本质区别。在市中心,几乎也不可能允许大片野生植物存在。

“尤其对于上海来说,交通四通八达,公共空间错综复杂。每天,大规模的人流、车流在城市中移动、交汇。有限的空间和恶劣的土壤导致生物活性较低;再加上不透水的铺装和频繁的交通对土壤的压实,让城市里的许多树木生长不良。如果把自然生态理论直接嫁接到城市里,显然并不适宜。”胡永红告诉《新民周刊》记者,这就是城市环境下的特殊生态。

如何在城市中“再造自然”,在有限的空间内使植物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健康生长,同时又能提升城市韧性,辰山植物园给出的答案是,通过技术的创新,创造出新的生境。

胡永红透露,辰山的科研团队从欧洲行道树种植经验中,根据上海地质特点借鉴并优化种植方案,针对树木生境重建技术进行了研发。

在新技术“加持”下,越来越多原本冷冰冰的城市空间,因那一抹抹绿意变得柔软美好。

位于辰山植物园南门内侧的北美枫香树阵廣场就隐藏了辰山的“秘密”——半径约1.5米的种植坑中,70%-80%为直径五六厘米的小碎石,其余才是土壤。据介绍,一方面,碎石抗压,可以避免因踩踏造成的土地板结,让树木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加之上海地下水位高,植物的根系在碎石缝隙中穿梭,通过毛细作用可以获得足够水分;另一方面,这样的结构有助于雨水快速渗透入地下,为打造“海绵城市”做出贡献。对照表明,树木生长量是过去用泥土种植的3至5倍。

从2017年开始,这样的“碎石法”已经在杨浦区平顺路和辽源东路上,分别用于无患子树和北美枫香的种植。如今,该技术成果已在上海中心城区的淮海路、建国路、衡山路等路段以及金山区新山龙广场应用,显著改善了人行道和广场树木生长状况。

《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18-2035)提出了建设与卓越全球城市总目标相匹配的“城在园中、林廊环绕、蓝绿交织”的生态空间的目标愿景。胡永红认为,植物园一定要当好城市的“园艺师”,为城市筛选既丰富又适合生长并受人喜爱的植物,“上海现有行道树大约40种,但其中一半是香樟,另外25%是悬铃木,即大家俗称的法国梧桐。我们就想,怎么可以让树种更多样化,既可以做到一年四季有景,又能避免病虫害风险”。

于是,辰山植物园联合上海多所高校和园艺机构,开始了一项技术攻关——利用高架桥的桥墩种花种草。为了找到合适的植物品种,研究团队把初选出来的80种植物送入“魔鬼训练营”进行测试——观测其耐阴、耐寒、耐高温、耐干旱、抗污染能力,同时还要生长缓慢。

最终,团队筛选出了30种具有超强单项或综合抗性的植物,包括花叶柊树、茶梅、美丽野扇花、小叶蚊母树、蓝冬青、金边六月雪……它们形态各异,叶色、花色也各不相同,搭配组合起来十分漂亮。

“这样的园艺集成技术可批量化生产和模块化安装,快速增绿,迅速成景,并至少5年内不用更换植物。”胡永红表示。

如今,从虹梅高架桥阴,到漕河泾科技园区建筑墙面的立体绿化,在新技术“加持”下,越来越多原本冷冰冰的城市空间,因那一抹抹绿意变得柔软美好。

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植物园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建设上海生态之城、落实生态环境“四化”工作中的作用,辰山植物园自2015年启动了绿化种植地下部分改良修复工程。

据了解,辰山植物园已摸索出一套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处置-再利用一体化流程。“我们综合利用枯枝落叶的改良基质、有机肥料和有机覆盖作用,以模拟自然的方式高效恢复植物生长的地下生态系统,确保土壤改良与修复的时效性与长效性。例如,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会被收集起来,经过稀释,可作为园内鸢尾、喜林草、樱花等喜肥植物的营养液。”胡永红介绍道。

猜你喜欢

植物园植物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华南广州 国家植物园揭牌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杭州植物园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推广应用
植物的防身术
把植物做成药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