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墓出土案的考古学分析

2021-11-12彭军超李电萍

文物春秋 2021年5期

彭军超 李电萍

【关键词】汉代墓葬;案;身份等级;摆放位置;使用功能

【摘要】统计与分析两汉墓葬中出土案情况可知:西汉早中期,随葬案的墓葬数量较少,但是案多为漆、木质,少部分为铜质,做工精致,使用者身份较高,为贵族或官吏,主要功能为宴享;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末,随葬案的墓葬数量较多,陶案成为主流,除贵族和官吏外,地主和平民墓葬也有随葬,功能为宴享或祭奠。

————————

*本文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大项目“黄河流域诸侯国墓地丧葬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20M23)的研究成果之一

案是汉代墓葬中较为常见的随葬品,前人已有研究,但在案的功能(主要用于祭奠还是宴享)上存在着不同见解:如李如森先生认为,方盒、案、耳杯、勺等器物组合的出现说明汉代墓内设奠习俗广泛流行[1];蒋若是先生则认为,前室中案、杯、盘这类器物组合的设置是用于宴饮[2]。今笔者不揣浅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墓考古发掘中出土案的数量、材质、年代、形制和出土情况等进行分析,围绕案的随葬时期、摆放位置等内容,探讨墓主人的身份差别和案摆放在不同位置所对应的不同功能。

一、汉墓出土案的概况和形制分析

截至目前,已发掘的汉墓有上千座,其中随葬案的有一百余座,分布在关中、甘肃、中原、幽燕、山东、四川、苏皖、湘鄂赣贵、岭南、雁北、辽东等11个区域(地域划分参考《中国考古学·秦汉卷》[3]),年代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末年,墓主人的身份涉及贵族、官吏、平民等各个阶层。

经笔者统计,目前所见汉墓出土的案共有181件,包括6件铜案、22件漆案、5件木案、1件石案、147件陶案(表一)。其中保存较好、形状清晰的有112件,根据形制特征,可分为三型。

A型:共92件。长方形,案面周边起沿。依据是否有足可分二亚型。

Aa型:38件。有足。根据案面下四角所附足的形态差别,可分四式。

Ⅰ式:26件。蹄形足。标本:陕西西安南郊潘家庄169号汉墓出土,编号M169∶29,泥制灰陶案。足部正面饰兽面纹,长56厘米,宽36厘米,通高12厘米[4](图一,1)。

Ⅱ式:1件。空心柱状足,近底内收。标本:四川郫县古城乡7号汉墓出土,编号M7∶17,夹砂灰陶案,长52.6厘米,宽42.2厘米,通高10.6厘米[5](图一,2)。

Ⅲ式:5件。曲尺形足。标本:江西南昌蛟桥1号汉墓出土,编号M1∶63,绿釉陶案,长63厘米,宽42.3厘米,高11.7厘米[6](图一,3)。

Ⅳ式:6件。方形矮足。标本1:湖南沅陵虎溪山1号汉墓出土,编号M1T∶20,漆案,长71厘米,高6厘米[7](图一,4)。标本2:广西梧州市旺步2号墓出土,现藏于梧州市博物馆,刻花铜案,长69.4厘米,宽43.6厘米,高2厘米[8](图一,5)。

Ab型:54件。无足。标本:山西广灵北关96号汉墓出土,编号M96∶11,陶案,长55厘米,宽35厘米[9](图一,6)。

B型:共9件。长方形,案面周边不起沿。根据是否有足可分二亚型。

Ba型:4件。有足。根据足的形态差别,可分二式。

Ⅰ式:3件。案面下四角以榫卯结构附四个柱状足。标本:山东日照大古城汉墓出土,编号M2∶25,木质案,长55厘米,宽41厘米,通高20厘米[10](图一,7)。

Ⅱ式:1件。案面下附两个长条形足。标本:江苏徐州贾汪古墓出土,石质祭案,案下短边各附一足,长边配有牙饰,高21厘米[11](图一,8)。

Bb型:5件。无足。标本:河北张家口下花园区1号汉墓出土,编号M1∶2,陶案,长51厘米,宽34厘米,厚2厘米[12](图一,9)。

C型:共11件。圆形,案面周边起沿。根据是否有足可分二亚型。

Ca型:5件。有足。标本: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墓出土,编号M1∶12,铜案。案沿较高,沿外壁饰细蟠虺纹,中有一道凸起的绳索纹,绳索纹上等间距分布有四只铺首,三蹄足,蹄足正面饰三角形拼成的正方形图案,口径43.5厘米,高8.3厘米[13](图一,10)。

Cb型:6件。无足。标本:河北涿鹿矾山五堡3号墓出土,编号M3∶40,陶案,直径40厘米,厚2厘米[14](图一,11)。

將上述三型案的年代和地区分布资料列为表二,分析可知:A型案在汉代最为流行,从西汉早期到东汉晚期的墓葬中都有出土,约占可分型案的82%,并且分布范围广,遍布11个区域;B型案数量最少,仅有9件,分布较为集中,出于中原、幽燕、山东、苏皖地区的墓葬中,主要在东汉中晚期流行;C型案的数量和B型案接近,但流行的时间较长,岭南地区从西汉早期就已出现,中原地区则在东汉晚期仍有使用。

二、汉墓出土案的历史文化分析

案是汉墓众多随葬品中的一类,它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使用者身份等级的下移和自身功能的增多。具体分析每一时期不同等级墓葬随葬案的情况及案的材质和摆放位置的变化,厘清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助于研究两汉时期丧葬制度的演变和当时人们生死观的差异。

(一)使用者的身份等级

随葬案的汉墓有大型墓也有中小型墓,墓中随葬品的等级、数量、种类可反映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从目前资料看,出土案的汉墓墓主可分为五个等级(表三)。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河南大学袁俊杰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谨表谢忱。

————————

[1]李如森.汉代丧葬制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62.

[2]河南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30.14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5(10).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秦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

[4]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南郊潘家庄169号东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8(6).

[5]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郫县博物馆.四川郫县古城乡汉墓[J].考古,2004(1).

[6]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西南昌蛟桥东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1(4).

[7]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怀化市文物处,沅陵县博物馆.沅陵虎溪山一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3(1).

[8]梧州市博物馆.广西梧州市近年来出土的一批汉代文物[J].文物,1977(2).

[9]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广灵北关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01(7).

[10]日照市博物馆.山东日照市大古城汉墓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06(4).

[11]南京博物院.徐州贾汪古墓清理简报[J].考古,1960(3).

[12]陶宗治,屈建基.张家口下花园区东汉墓[J].文物春秋,1992(2).

[1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8(9).

[14]张家口地区博物馆.河北涿鹿矾山五堡东汉墓清理简报[J].文物春秋,1989(4).

[15]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州北洞山西汉墓發掘简报[J].文物,1988(2).

[16]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3.

[1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辽阳苗圃墓地西汉砖室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4(11).

[18]纪南城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整理组.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5(9).

[19]河南省博物馆.灵宝张湾汉墓[J].文物,1975(11).

[20]洛阳博物馆.洛阳涧西七里河东汉墓发掘简报[J].考古,1975(2).

[21]李宏.汉代丧葬制度的伦理意向[J].中原文物,1986(4).

[22]班固.汉书:卷九十二:游侠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3716.

[2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扶风纸白西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0(10).

[24]甘肃省博物馆.武威磨咀子三座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2(12).

[25]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广州东郊沙河汉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1(2).

〔责任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