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廓风景建筑创作思想的发展研究
2021-11-12沈攀
沈 攀
林广思
20 世纪70 年代,国内大型的建设活动基本停顿,大部分由本土培养起来的第三代建筑师被迫离开设计岗位。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现代主义”被拒之门外,全国推行统一的“布扎”体系建筑教学,建筑风格被迫趋向“符号化”[1]的发展,让建筑师们原本不多的实践机会更难有创作的自由。
广州和桂林两地凭借着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资源的优势,分别是国家 “对外贸易”[2]和“外事接待”[3]活动的窗口,为岭南设计师们提供了难得的现代园林的创作机会,促成了个性鲜明的“岭南早期现代园林”[4]的形成。尚廓(1927—2017)(图1),1950 年代天津大学建筑系培养的中国第三代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曾就职于中国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北京市旅游建筑设计所(先后更名为北京华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五合国际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他在桂林创作的风景建筑在传统与现代、建筑与环境、建筑与艺术手法、建筑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这些都是对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和启迪意义的新型园林建筑[5]。然而,目前却少有对尚廓创作思想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赵越和邵星宇分别从尚廓在中国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进行浙江民居调研的工作经历出发,将其成果《浙江民居》作为分析对象,赵越认为尚廓是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并影响了尚廓日后风景建筑的创作[6];邵星宇认为,尚廓纵然受到了多种观念的影响,但是,尚廓最终还是深受“案图造型”的“布扎”思想的影响[7]。两位学者均是对尚廓部分的经历、论文成果和案例进行分析,未对尚廓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分析,所以,才会出现不尽相同的结论。尚廓的创作思想究竟为何,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图1:尚廓(1927—2017)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尚廓风景建筑的创作思想。一方面旨在填补学界对尚廓创作思想的研究不足,另一方面不同于常见以作品形式分析为主的既有园林研究方法,而是将尚廓纳入到历史情景图景中进行回溯,以其专业发展脉络的重要阶段为牵引,梳理出过往经历对尚廓的影响,进而全面揭示出尚廓风景建筑创作的核心思想。
一、尚廓专业发展脉络的三个阶段
尚廓在晚年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认为:“在大学攻读建筑学以及毕业后在中国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从事中西方建筑、中国古建、园林、民居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日后从事风景建筑的设计工作奠定了专业基础。”[8]可见,尚廓过往经历为其日后的创作实践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基于尚廓专业发展各阶段的相关资料,主要划分为以下三段较为清晰的历程:①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求学阶段(1952—1957 年);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工作阶段(1957—1965年);③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阶段(1965—1979 年)。
1.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求学阶段(1952—1957 年)
在1952 年院系调整之后,教育部门受到国家向全面苏联学习的“一边倒”政策的影响,致使当时全国各大建筑院校全面借鉴苏联教学体系的方法。尚廓于1952年进入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接受了五年主要以“布扎”体系为主的建筑学教育。同时,受到时任建筑工程系系主任徐中的影响,尚廓已经开始接触到现代主义的思想[9],尚廓曾坦言,他在大学攻读建筑学时就有进行中西方建筑的研究[10]。林广思也通过采访获知,尚廓最初就有通过研读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的作品学习现代建筑的观念和设计手法[11]。可见,尚廓在学生阶段不仅接受到了系统的“布扎”体系教育,同时也接触到了现代主义的创作思想。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工作阶段(1957—1965 年)
1957 年,尚廓毕业后被分配到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12](主要由 “北京总室”“南京分室”“重庆分室”组成)的“北京总室”民居组,从事中国古建、园林、民居等方面学习和研究工作。当时,为了给设计单位的设计工作提供中国传统民居方面的参考资料[13],各研究室逐渐开展了对各地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此,尚廓分别参与了1961 年浙江民居和1963 年福建民居的调研,其中,浙江民居的调研最为充分,涉及20 余县的村镇,影响很大[14][15];而福建民居的调研文稿在“文革”期间不幸被烧毁[16]。
尚廓在浙江民居的调研团队中担任组长,与王其明一同把控着调研方向、方式和成果质量[17]。当时,组员[18]里的大多数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生,如王其明、傅熹年、孙大章等经历了清华大学建筑学系改革之后的新建筑教育体系[19],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功能”“空间”[20]“体形环境”[21]等观念的影响,并将此思想运用到了调研中来,这使得研究成果《浙江民居》(图2)成为当时多种建筑观念碰撞和集中呈现的载体,同时也是尚廓创作思想的一次实践和发展。
图2:《浙江民居》封面
3.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阶段(1965—1979 年)
在1963—1965 年间,受“四清”运动的影响,“北京总室”大部分的研究被迫取消,园林及建筑设计的人员多数被分到桂林和济南[22]。笔者通过采访得知,应时任桂林市委书记黄云邀请,尚廓便前往桂林开展桂林风景的建设[23]。尚廓曾回忆道:“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我被)分配到‘桂林风景甲天下’的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后,按我的兴趣爱好和业务专长来说恰好是适得其所,此后,便开始了偏好风景设计的生涯。”[24]
然而,在1966—1973 年的一系列的政治运动的影响下,尚廓并未有好的创作机会[25]。直到1973 年,桂林市被国务院指定为24 个旅游开放城市之一,由于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桂林迫切要求加快园林绿化事业的建设,就此拉开了桂林风景建筑集中建设的序幕,这为当时广大设计师们提供了难得的创作机会。尚廓此时设计出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风景建筑作品[26]。
同时,广东、广西均属于“中共中央中南局”[27]的管辖范畴,中南地区“岭南系”建筑师时常在政府领导下参与各地重要的规划及建筑设计项目。因此,尚廓即使作为一个外地建筑师,也能有机会参与到广州的建设中来[28](图3),并以此为机缘,开始与莫伯治(1914—2003)、佘畯南(1916—1998)等优秀岭南现代建筑师相结识,而且,“广派”设计师也曾前往桂林进行园林设计[29],这让尚廓能够直接接触到岭南早期现代园林。尚廓曾对当时广州早期现代园林有过系统地考察,并手绘记录下一本设计资料集——《广州建筑采风》(图4),文本主要以图的形式,汇集了当时广州早期现代园林的装饰意趣、空间处理、艺术(绘画、雕刻、手工艺)手法、材料使用等方面实例[30]。这些影响了尚廓后续风景建筑的创作,正如陆元鼎对尚廓创作的风景建筑评价道:“广西地区的桂林芦笛岩风景建筑、杉湖岛建筑群等建筑内部带有庭园,与建筑结合都比较自然和谐,反映了岭南特色。”[31]
图3:1972年,尚廓设计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南立面方案,南立面长183m,高22m,不对称型单体,采用大片的玻璃幕墙,是国内最早使用玻璃幕墙的建筑项目之一。
图4:《广州建筑采风》封面
二、尚廓风景建筑创作思想的发展
1.学习“布扎”体系
尚廓深受“布扎”体系的影响,源自于天津大学建筑学系的学习。在尚廓上学期间,正值全国各大建筑院校全面借鉴苏联教学体系的方法,这种教育体系(又称“布扎”体系、“学院派”)直接来源于法国学院派教育的核心基地——巴黎美术学院。它与中国教育界先前以美国学院派教育为主的方法基本一致[32]。天津大学建筑学系的整体课程安排不得不参照苏联的“学院派”体系进行了修改,但是在建筑教学中,系主任徐中仍主张采用现代建筑设计思想[33],即便如此,同为徐中的学生戴复东在回忆录中阐述到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大部分还隶属于“学院派”的教育[34],“布扎”体系对尚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学习和发展 “构图”与“要素”的理论
“学院派”教育体系强调渲染、绘画等美术基本功底的培养,其核心思想便是“布扎”体系的“构图(composition)”与“要素(element)”,主要是讲在建筑创作过程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组合的思维[35]。尚廓在本科二年级(1953 年)期间设计的托儿所作业(图5 左)中,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如悬山的屋顶、屋脊、搏风板和悬鱼、木构架式的装饰等传统元素[36]。通过对比做同样设计题目的另一托儿所方案(图5 右)发现,两方案的立面传统装饰和构件具有很高程度的相似性,也体现出了“要素”构图上的细微差异性;同时,尚廓方案中不同高度屋顶形成的韵律、建筑主体与次要空间形成的对比、建筑立面层次的处理等,则体现出了其在建筑构图的美学层面的探索。
图5:尚廓(左图)与方咸孚(右图)托儿所设计方案(1953年)
“布扎”思想在后来的浙江民居调研中也有所体现,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尚廓将构成建筑造型的局部原件(如门窗)或由原件组成的部件(如外檐处理)当作是建筑语言的“字母”和“词汇”,由这些原件、部件组成的建筑单体和群体,当作建筑语言的“句子” 和“章法”[37]。如水乡骑楼、沿河雨篷、吊脚楼、阁楼、桥梁等为水乡建筑的“词汇”;而参差错落的屋顶韵律、凹凸变化的立体造型、优美亲切的尺度比例等为水乡建筑“方言”的若干“造句”[38]。这便就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与当时“北京总室”主任梁思成 “建筑可译论”所述的“文法”和“词汇”相仿,是“布扎”知识结构一种体现[39]。但不同的是尚廓将建筑尺度的“构图”和“要素”延伸至整个村镇尺度的构成分析(图6),将传统“布扎”的核心思想进行了延伸和发展。
图6:“字母“和“词汇”,“句子”和“章法”思想在民居调研方式上的体现
1.2 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布扎”中进行组合的要素主要来源于过去的建筑,用“布扎”体系的代表人物 朱 利 安·加 代(Julien Guadet,1874—1954)的话说,“组合就是使用已知之物”[40],这使得“布扎”注重对传统建筑的学习与运用。天津大学建筑学系为加强老师学生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学习,开设了特色课程测绘实习并延续至今[41]。尚廓曾在1954 年北京故宫测绘实习时绘制的宁寿宫符望阁内装修水彩渲染图(图7)代表着天津大学最早期的优秀测绘成果[42],图面所呈现出来精美的建筑细节以及逼真的渲染效果,也反映出尚廓在“布扎”体系教育的影响下扎实的渲染、绘画的专业基本功,此外,当时系主任徐中先生同样作为主张在发展中去继承传统精神,强调要以一种新的探索途径去继承的建筑师[43],给当时在校的学生们做了很好的示范。这些影响对尚廓后来对传统重视的态度不无相关。尚廓曾感叹于中国传统建筑中蕴含的“财富”,并发出“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慨叹[44],同时身体力行,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结构、功能、形态、环境做了大量且深入的研究,并认为“借鉴传统是创作的一条重要的方法”[45],来指导自身的建筑实践,进而形成了一套将传统建筑乃至整个传统文化转译成现代建筑的创作手法——移植、杂交等。
图7:故宫宁寿宫花园倦勤斋内檐立面渲染图(尚廓,1954年绘)
2.“现代主义”的影响
在“现代主义”被当作“资本主义”“毒素”被抵制的年代,国内对于现代建筑有系统且深刻了解的建筑师并不多,更多地便是和尚廓一样,只是从书本、他人口中、作品中片面了解到。笔者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创作中的“功能”“空间”“体形环境”等概念对尚廓有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在尚廓对建筑空间功能和建筑环境的关注。
2.1 关注建筑空间功能
天津大学建筑学系的一大教学特色便是提倡学生们向现代主义学习。作为当时系主任徐中认为“建筑的核心是人们用物质手段创造的生活空间”[46],在具体的建筑教学中,他鼓励学生们采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在托儿所的设计中,尚廓在平面图的表达中绘制了立体人,并根据不同空间的功能布置相应人物活动;另外,在建筑的设计中还详细布置了与功能相配套的家具,体现出了以人为中心、以功能为基本的创作思想。此外,有研究者认为,尚廓设计的托儿所平面和结构完全是非传统的,尤其是块体的穿插和虚实的对比,是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体现,在去除了中国传统元素的本科五年级毕业设计——200床综合医院设计(图8)中,同时也体现出了以功能为基础的现代建筑风格[47],当时尚廓设计的指导老师便是徐中先生。
图8:200床综合医院设计首层效果图(尚廓,1957年)
浙江民居的调研视角也体现出了对人(功能)以及其生活空间的关注。1962 年,在杭州召开的浙江民居会议上,尚廓提交了《浙江民居的室内外空间处理(提纲)》的报告。在报告中,尚廓总结了多种浙江民居针对室内外空间使用上的设计手法,并列举了由此带来的外观造型和空间感受上的帮助[48],并在报告中总结道:“从活生生的生活本身出发,来经营居住空间是浙江民居空间处理的根本出发点。这就使这些民居到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个出发点也是我们向民居学习的最重要的关键问题”[49]。在尚廓1980 年发表的《民居——新建筑创作的重要借鉴》一文,对浙江民居的介绍中,认为其核心在于“民居的艺术表现力并不依靠华丽的装饰、贵重的材料和精美的工艺,而是体现在建筑空间体形本身的艺术造型与功能、构造、材料、地形的有机结合上”[50]。所以,不难发现为何在《浙江民居》一书中有大量的室内生活场景的透视图(图9),这便是对“生活”空间关注的具体体现。
图9:生活空间在浙江民居调研中体现
2.2 关注建筑整体的环境
浙江民居的调研从“室内”走向了“室外”,关注到除建筑本身之外,各个尺度的环境因素。在浙江民居建筑的平、立、剖面图和透视图中,展现出了小到对建筑的材料、质感、构造和室内物品摆放乃至庭院空间与建筑的关系的描绘;大到对建筑所处环境的山水、树木、农田和小道乃至整个村落布局和山水格局的描绘(图10)。正如,赵越所述:“研究者从‘空间’概念出发,首次将建筑与环境、建筑室内外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51]此时,建筑并非仅是个体,而开始成为整个环境构成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建筑研究范式的转变。而且,这种对于“建筑”与“环境”因素的关注,在尚廓接触到广州现代园林后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正如尚廓曾认为:“广州新园林认为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现代建筑同步发展起来的园林新流派,并认莫老(莫伯治)和佘老(佘畯南)的园林创作的空间处理,主要是在追求尽可能地扩大建筑和自然的接触面,建筑空间与园林空间相互渗透、交融……的效果。”[52]同时,也加深了其日后对创作的风景建筑的理解:“风景建筑设计实际上是一种环境设计。”[53]
图10:浙江民居调研对“体形环境”关注的体现
三、总结
通过对尚廓专业发展脉络的梳理发现,尚廓主要受到了两种创作思想的影响,其一为学院派“布扎”体系的影响;其二为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尚廓在学生阶段便接受了系统的“布扎”体系教育,在学生作业中高超的渲染表现,得益于“布扎”的基本功教学,同时,在作业中也不乏组合思想的体现,在后来浙江民居调研之中,尚廓更是将布扎“构图”和“要素”的思想由传统建筑尺度转移到村镇尺度的构成解读分析之中;而对于“现代主义”的学习,尚廓主要受到了现代主义建筑创作中的“功能”“空间”“体形环境”的影响。尚廓的学生作业以功能为导向的空间设计便已体现出对“现代主义”的探索;而“环境”概念则是从在浙江民居的调研工作中显现出来的,展现出了以生活为出发点,以空间的为载体,以建筑外形为其内部空间的外在表现的建筑思想,把现代主义“空间”“环境”等观念引进建筑史的研究领域,将对空间的理解放在以往布扎的基础上进行叠加和变化,并将建筑置于不同尺度的环境中进行看待的方式;在岭南地区的工作实践让尚廓直接接触到岭南新建筑中传统与现代、建筑与环境相互结合的优秀案例,这无疑是对尚廓创作思想的一次印证和发展。
尚廓虽然受到了两种思路不一的创作思想的影响,但是这两种思想并非矛盾对立,而是达到某种的融合和统一。统一的结果便是“建筑空间组合”,李华在评论《建筑空间组合论》中所述,都旨在讨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阐述控制这些关系的原理,提供解决问题的普适性的方法[54]。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采用了从最基本的单位“房间”的空间开始,先论述功能对单一空间大小、容量、形状及物理特性上的规定性;然后,再由局部向整体发展,逐步阐述多空间单建筑组合和群体组合的处理方式[55],在最能反映尚廓创作思想的《浙江民居》也表现出了类似处理方式,书中第四章的平面与空间的处理也由空间的基本组成单元出发,继而再介绍空间组合而成的典型平面,正如文中所言:“无论大、中、小各种类型的住宅,都是用这些基本的空间单体组合而成”;同时,尚廓在《桂林风景建筑》中认为,风景建筑的空间构图是其有机的内部空间组合的外在表现,功能要求是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的基础[56]。另外,尚廓将风景建筑创作手法的“宗”概括为:以建筑构图为核心的“建筑美”、建筑与风景园林相结合的“风景美”“意境美”[57]。所以也不难理解,尚廓为何在《风景建筑设计》一书中,仅将其创作技法分为两个部分“形式美法则”和“构图技巧”[58]。以此看来,尚廓是以“构图”的方式,将“现代主义”的很多观点(功能、空间、环境等概念)融入“布扎”的体系中的创作方法。
20 世纪70 年代正处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的停滞期,尚廓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师,在该时期的建筑设计方面作出过代表意义的贡献,他的创作思想代表着中国第三代建筑师创作思想转变的一个缩影。一些中国第三代建筑师们受到了系统的“布扎”教育体系,但是,相较于中国大多数受系统“布扎”体系教育的第一、二代建筑师们不同的是,他们受到系统学院派教育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不能全面系统地接触和学习到现代主义建筑的创作思想,仅对现代建筑中重要的概念进行中国化语境下的学习,即在学院派构图理论之上进行修正,这使得以“布扎”体系为核心的创作思想发生了转变。正如赖德霖认为“由于当时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直接挑战了学院派建筑学形式主义的设计出发点和追求秩序、比例和对称等构图原则,并概括了现代建筑在新结构、空间概念和建筑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革命。总之,以功能、空间、结构、材料和环境为出发点,带来了现代建筑设计的革命性变化。”[59]这些变化具体体现在,建筑设计不再是以造型要素为构图基础,而是变成了块体空间的划分和组合[60],这实际上便是“布扎”体系和现代主义思想的折中,是向现代建筑发展的一次重要转变。
尚廓便是处在中国建筑师设计思维转变中的设计师,但与其他同处于“文革”时期的建筑师们不同的是,尚廓得益于广州及桂林的特殊建设背景,让其成为该时期少有的以“建筑空间组合”为指导思想进行建筑实践的设计师,以致尚廓的创作思想及其实践成为该时期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史的重要补充。然而,随着尚廓的过世,许多的秘密在历史中随风而逝,笔者现只能从其论述、手稿及部分相关人员的采访中进行了解和研究,还需对尚廓的师友和同事做更进一步地采访,进而丰满尚廓的人物形象,并与尚廓创作的风景建筑作品进行相互印证,以便全面揭示尚廓风景建筑的研究。
注释
[1] “文化大革命”期间,突出政治是建筑方针最明确的方针之一。用建筑表现思想或者政治内容的实例不胜枚举。如建筑中时常借助向日葵、镰刀斧头、红五星等图案或符号,表达一定的政治含义;或借助绘画、雕塑等媒介,对政治内容作具体宣示。建筑表现思想内容的能力十分有限,观者常常莫名其妙,在设计思想上也造成了混乱。详见: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0.
[2] 在20 世纪70 年代,广州凭借着自身便利的海上交通、对外贸易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人脉关系,被国家设定为对外贸易活动的地点,随着而来的,便是大量相关商贸活动场地的建设活动详见:邵松,乔监松编著.岭南近现代建筑 1949—1979.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57-158.
[3] 直到1973年,桂林市被国务院指定为24个旅游开放城市之一,桂林正式对外开放,由于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园林绿化事业的建设紧紧跟上。当时开展旅游工作的目的是加强对外交往,属于官方和民间友好往来范畴。伍进.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历程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35):201-202.古鼎铅.桂林园林绿化的发展历程[J].中国园林,1997(01):16-17.
[4] 林广思.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理论与实践初探[J].新建筑,2012(04):94-98.
[5] 杨永生.中国四代建筑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76-78.
[6] 赵越.走向民间建筑,探索另一种传统——对中国建筑研究室(1953—1965)之住宅研究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4:27-50,78-80.
[7] 邵星宇.从“依图组合”到“案图造型”——从“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看中国建筑设计观念演变(1930s—1950s)[D].东南大学,2017:84,86.
[8] 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09(04):71-102.
[9] 魏秋芳.徐中先生的建筑教育思想与天津大学建筑学系[D].天津大学,2005:45.
[10] 同[8]。
[11] 同[4]。
[12] 尚廓所在的单位有很多种叫法,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室”“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建筑工程部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等,本文以1960 年以该单位名称进行发表的《月牙楼的设计风景建筑创作笔记》中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室”为准。详见:月牙楼的设计风景建筑创作笔记[J].建筑学报,1960(06):21-25+41-42+2.
[13] 姜海纳.“中国建筑研究室”初创及研究成果探究[J].建筑师,2013(03):86-92.
[14] 陈薇.“中国建筑研究室”(1953—1965)住宅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J].建筑学报,2015(04):30-34.
[15] 当时,浙江民居研究成果的汇报与展出受到建筑界同行们的欢迎,国内报刊进行了登载,摘要的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1964 年北京科学讨论会”上进行了宣读,博得好评,并在全世界23家国家的权威建筑杂志上全文转载 。汪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建筑系也曾见到以此(《浙江民居》)为教材 。详见:杨永生,王莉慧编.建筑史解码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3.
[16]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编.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 1953—1965[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81-83.
[17] 同[16]。
[18] “北京室”民居组组内还有另一名组长为梁思成的研究生王其明以及傅熹年、陈耀东、何国静、于振生、孙大章等人 。详: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编.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 1953—1965[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64.赵越.走向民间建筑,探索另一种传统——对中国建筑研究室1953—1965之住宅研究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4:32.
[19] 杨永生,王莉慧编.建筑史解码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1.
[20] 王其明.忆梁思成先生教学事例数则[J].古建园林技术,2001(03):19-21.
[21] 梁先生的“体形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思想,是指一切有形有体、实实在在的环境,建筑师都应该管,建筑学都应该管,所以这个‘体形环境’一下就扩大到城市、建筑群、建筑物、在建筑内部,一直到装饰到工艺美术。而且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这个“landscape”(景观),在他心中也是有形有体的东西。详见:钱锋 高亦兰教授谈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教育//陈伯超,刘思铎.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 抢救记忆中的历史[M].2018:41-52.
[22] 汪之力.新中国的追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200-203.
[23] 李新平(现桂林市园林局知情人士)访谈记录:当时桂林的市委书记黄云是一位文人,非常重视人才引进,这(指尚廓、张国强、马福祺等人)是当时黄云得知北京室要被关闭了,特地从北京要的一批才子,都是很有名(的人物),都写进了教科书的,尚廓就是其中之一。
[24] 同[6]。
[25] 笔者通过对图纸的梳理发现,尚廓在此期间仅参与了伏波山大门(1966 年)的设计。
[26] 具体包括:芦笛岩风景区—天桥(1973年)、七星公园—拱星山门(1974 年)、七星岩洞口建筑—亭廊(1974 年)、芦笛岩风景区—贵宾接待室(1975年)、七星岩贵宾厕所1(1975年)、七星公园—栖霞亭(1975年)、七星公园—盆景园(1977年)、芦笛岩风景区—芳莲岭水榭(1977年)、杉湖景区—廊亭(1979 年)、杉湖景区—蘑菇亭(1979 年)、芦笛岩风景区—山门—钟乳石洞、芦笛岩风景区—休息廊、滨江南路望江亭、甑皮岩展览室、榕湖饭店4号楼(国宾馆)等一大批风景建筑。
[27] 中共中央政治局设置中南局,管辖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省区。
[28] 尚廓曾参与设计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南立面方案(1972年)和广州白云宾馆(1976 年)等.
[29] “莫伯治先生在桂林主持设计的伏波山公园游廊、茶室和听涛阁(1964 年)以及南溪山公园白龙桥和茶室(1965年),依然使用了广州现代庭园的设计手法。” 详见:林广思.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理论与实践初探[J].新建筑,2012(04):94-98.
[30] 桂林室规划设计室.广州建筑采风[Z].
[31] 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86.
[32] 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41-142.
[33] 魏秋芳.徐中先生的建筑教育思想与天津大学建筑学系[D].天津大学,2005:33.
[34] 1939—1950 年,徐中在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建筑系任教,徐中先生曾教授过戴复东,戴复东在回忆录中阐述到,徐中在指导建筑设计课上,讲解建筑功能,并建议他们在形态上要向现代建筑的新建筑、新材料、新形式发展。这些教导给他很大启发,同时,鼓励他在图纸的表现方法上面向新、现代的趋势去做。但是,该段时间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大部分还隶属于“学院派”的教育。其系统地学习和接触现代建筑还是在同济工作期间获取的。详见:柴育筑. 宜人境筑的探索者 戴复东、吴庐生[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61.戴复东 深切怀念恩师——徐中先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77-179.
[35] Hanno-Walter Kruft. Translation by Ronald Taylor & Elsie Callander and Antony Wood.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From Vitruvius to The Present[M].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4 :274.
[36] 赵越.走向民间建筑,探索另一种传统——对中国建筑研究室1953—1965之住宅研究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4:47.
[37] 尚廓.创造更新更美的江南水乡城镇风貌[J].建筑学报,1983(12):27-36+83-84.
[38] 同注释[37].
[39] 同注释[35].
[40] 同注释[35].
[41] 1954年夏,徐中协同卢绳、冯建逵等率领1955届大批教师和全体学生前往承德避暑山庄与外八庙进行测绘实习。详见:卢绳.承德避暑山庄[J].文物参考资料,1956(09):13-20+2.魏秋芳,王蔚.“表”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中先生[J].华中建筑,2005(S1):106-107.
[42] 王其亨,何滢洁,张杰,张龙.建筑史学家单士元的学术人生——纪念单士元先生逝世20周年[J].建筑师,2018(02):33-40.
[43] 彭一刚,黄为隽.传统的继承者与叛逆者——忆徐中教授的创新精神[J].新建筑,1987(01):3-4.
[44] 尚廓.风景建筑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6.
[45] 龚德顺,戴念慈,张开济,程泰宁,向欣然,张敕,布正伟,张耀曾,刘先觉,傅义通,张志贤,陆元鼎,侯幼彬,徐显棠,戴复东,曾昭奋,马国馨,陶德坚,张萍,于健生,林兆璋,吴国力,赵冠谦,顾孟潮,尚廓,陈志华,张祖刚,阎子祥.繁荣建筑创作座谈会发言摘登[J].建筑学报,1985(04):2-21+82.
[46]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1.
[47] 赵越.走向民间建筑,探索另一种传统——对中国建筑研究室1953—1965之住宅研究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4:47-48.
[48] 邵星宇.从“依图组合”到“案图造型”[D].东南大学,2017:82.
[49] 尚廓.浙江民居的室内外空间处理(提纲),浙江民居会议讨论文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图书室藏.
[50] 尚廓.民居——新建筑创作的重要借鉴[C].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1980:92-109.
[51] 赵越.走向民间建筑,探索另一种传统——对中国建筑研究室1953—1965之住宅研究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4:44.
[52] 曾昭奋.岭南建筑艺术之光 解读莫伯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27-30.
[53] 尚廓.风景建筑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
[54] 李华.“组合”与建筑知识的制度化构筑 从3本书看20 世纪80和90 年代中国建筑实践的基础[J].时代建筑,2009(03):38-43.
[55] 同上。
[56] 桂林市建筑设计室.桂林风景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20.
[57] 同注释[8]。
[58] 尚廓.风景建筑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242.
[59] 赖德霖.构图与要素——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词汇”表述及中国现代建筑[J].建筑师,2009(06):55-64.
[60] Reyner Bonham.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First Machine Age[M],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80:20.参考文献
[1] 尚廓.风景建筑设计[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 桂林市建筑设计室.桂林风景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 桂林室规划设计室.广州建筑采风[Z].
[4] 尚廓.创造更新更美的江南水乡城镇风貌[J].建筑学报,1983(12):27-36+83-84.
[5] 曾昭奋.岭南建筑艺术之光 解读莫伯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6] 规划设计[J].风景园林,2009(04):71-102.
[7] 天津大学建筑系. 天津大学建筑系历届学生作品选 1953—1985[M]// 天津大学建筑系历届学生作品选,1953—1985.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6.
[8]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
[9] 赵越.走向民间建筑,探索另一种传统——对中国建筑研究室1953—1965之住宅研究的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14.
[10] 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编.中国建筑研究室口述史 1953—1965[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11] 陆元鼎.岭南人文·性格·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12] 林广思.岭南早期现代园林理论与实践初探[J].新建筑,2012(04):94-98.
[13] 杨永生.中国四代建筑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 杨永生,王莉慧编.建筑史解码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5] 钱锋,伍江.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史(1920—198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6] 月牙楼的设计风景建筑创作笔记[J].建筑学报,1960(06):21-25+41-42+2.
[17] 姜海纳.“中国建筑研究室”初创及研究成果探究[J].建筑师,2013(03):86-92.
[18] 陈薇.“中国建筑研究室”(1953—1965)住宅研究的历史意义和影响[J].建筑学报,2015(04):30-34.
[19] 王天锡.香山饭店设计对中国建筑创作民族化的探讨[J].建筑学报,1981(06):13-18+3.
[20] 王其明.忆梁思成先生教学事例数则[J].古建园林技术,2001(03):19-21.
[21] 陈伯超,刘思铎.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 抢救记忆中的历史[M].2018.
[22] 汪之力.新中国的追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8.
[23] 魏秋芳.徐中先生的建筑教育思想与天津大学建筑学系[D].天津大学,2005.
[24] 卢绳.承德避暑山庄[J].文物参考资料,1956(09):13-20+2.
[25] 王其亨,何滢洁,张杰,张龙.建筑史学家单士元的学术人生——纪念单士元先生逝世20周年[J].建筑师,2018(02):33-40.
[26]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徐中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7] 李华.“组合”与建筑知识的制度化构筑 从3本书看20 世纪80和90 年代中国建筑实践的基础[J].时代建筑,2009(03):38-43.
[28] 李华,邵星宇.从“依图组合”到“案图效形”——从《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看一种中国建筑设计观念[J].建筑学报,2016(11):1-9.
[29] 赖德霖.构图与要素——学院派来源与梁思成“文法—词汇”表述及中国现代建筑[J].建筑师,2009(06):55-64.
[30] 彭一刚,黄为隽.传统的继承者与叛逆者——忆徐中教授的创新精神[J].新建筑,1987(01):3-4.
[31] 龚德顺,戴念慈,张开济,程泰宁,向欣然,张敕,布正伟,张耀曾,刘先觉,傅义通,张志贤,陆元鼎,侯幼彬,徐显棠,戴复东,曾昭奋,马国馨,陶德坚,张萍,于健生,林兆璋,吴国力,赵冠谦,顾孟潮,尚廓,陈志华,张祖刚,阎子祥.繁荣建筑创作座谈会发言摘登[J].建筑学报,1985(04):2-21+82.
[32] 邵星宇.从“依图组合”到“案图造型”[D].南京:东南大学,2017:78-87.
[33] 邹德侬.中国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80.
[34] 邵松,乔监松编著.岭南近现代建筑 1949—1979.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57-158.
[35] 伍进.桂林旅游景区开发历程与可持续发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35):201-202.
[36] 古鼎铅.桂林园林绿化的发展历程[J].中国园林,1997(01):16-17.
[37] 柴育筑. 宜人境筑的探索者 戴复东、吴庐生[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61.
[38] 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历史研究所. 浙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4.
[39] 尚廓.民居——新建筑创作的重要借鉴[C].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1980:92-109.
[40] 钱锋,高亦兰教授谈清华大学早期建筑教育//陈伯超,刘思铎.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 抢救记忆中的历史[M].2018:41-52.
图片来源
图1:杨永生.中国建筑师[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124.
图2:《浙江民居》尚廓手稿
图3:上图: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百届辉煌》,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下图:广州市设计院提供
图4:尚廓手稿
图5:天津大学建筑系. 天津大学建筑系历届学生作品选 1953—1985[M]// 天津大学建筑系历届学生作品选,1953—1985.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6:9-10.
图6:《水的建筑文化——中国江南水乡建筑》尚廓手稿
图7: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天津:天津大学古建筑测绘历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38.
图8:天津大学建筑系. 天津大学建筑系历届学生作品选 1953—1985[M]// 天津大学建筑系历届学生作品选,1953—1985.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6:16.
图9: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著.浙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07、109、110、217、224、252.
图10: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著.浙江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7、88、114、13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