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 围手术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接受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
2021-11-12李巧艳
李巧艳
ACS 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因冠状动脉内存在的斑块不稳定,破裂后释放大量促凝物质,并经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形成冠状动脉血栓,进而引起冠状动脉闭塞,表现为突发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及出汗等,若未及时有效治疗,极易发生心源性猝死。PCI 为ACS的主治方案,疗效显著,但临床实践发现该术式仍可能引起心脏支架部位或其他血管的狭窄,无法完全消除诱发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可能还会将机体炎症反应增加,影响康复与预后,特别是老年ACS 患者,脏器功能逐渐衰退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此类患者PCI 的预后不够理想[1,2]。阿托伐他汀为临床常见调脂药,可减少外周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分布与总胆固醇的合成量,进而有效预防心脏不良事件并调节血脂,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但临床对于老年ACS 患者PCI 围手术期阿托伐他汀的使用剂量存在争议。现选取老年ACS 患者74 例,将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心内科2020 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老年ACS患者74例,纳入标准:①与临床ACS 诊断标准相符;②与PCI 治疗指征相符,择期手术;③年龄≥60 岁;④知晓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他汀类药物长期应用史;②合并严重肝肾脏器疾病;③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恶性肿瘤者;④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心肌炎者;⑤近期手术史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将患者根据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34 例)及观察组(40 例)。对照组中,男21 例,女13 例;年龄60~85 岁,平均年龄(68.2±5.6)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10 例,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8 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6 例。观察组中,男24 例,女16 例;年龄60~87 岁,平均年龄(69.4±5.9)岁;疾病类型:不稳定型心绞痛13 例,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0 例,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7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PCI 及β 受体阻滞剂治疗等,并结合患者合并症给予降糖、降压治疗。对照组于PCI 围术期给予20 mg/d 的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7 s),1 次/d,持续用药7 d,但术前2 h 避免用药。观察组于PCI 围术期给予80 mg/d 的阿托伐他汀,1 次/d,持续用药7 d,且在PCI术前2 h 给予20 mg 阿托伐他汀。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心血管事件:于术后1 个月电话随访,统计两组住院期间及术后1 个月再发心肌梗死、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及靶血管重建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②血管内皮功能与炎症指标:于术前及术后1 周取两组外周静脉血以检测炎症指标hs-CRP水平,使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正常值<5 mg/L;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NO 水平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与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检测。③统计两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与炎症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hs-CRP、NO 及ET-1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ET-1 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NO 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hs-CRP、ET-1 水平低于对照组,NO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与炎症指标比较()
表1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与炎症指标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心血管事件与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9 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3 例靶血管重建、4 例心绞痛、2 例再发心肌梗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6.5%;观察组3 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2 例靶血管重建、1 例心绞痛,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5%;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68,P=0.027<0.05)。观察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2.5%(1/40),低于对照组的17.6%(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3,P=0.026<0.05)。
3 讨论
ACS 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ACS 患者体内多存在易损斑块,相较于稳定斑块,易损斑块的组织因子与炎症细胞水平更多。斑块破碎密切关联于肥大细胞与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蛋白酶将纤维帽消化,而后斑块内T 淋巴细胞会将γ-干扰素合成后对平滑肌细胞间质胶原的分泌环节进行抑制,斑块血流、大小与位置及动脉壁压力会冲击斑块表面,心动过速、冠状动脉压力提升及血管痉挛等心室扩张或收缩过度会生成剪切力且造成血管破裂,因此交界于正常管壁的斑块破裂[3]。PCI 治疗可将ACS 梗死相关动脉快速有效开通,有显著疗效,但诸多研究发现PCI术后ACS 患者心肌组织水平并未恢复,即再通冠状动脉但未实现心肌组织中再灌注,导致无复流现象,且有10%~40%的无症状心肌损伤发生风险[4-6]。因此临床近年来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预处理PCI 术前的ACS 患者,以将围术期心肌损害减少,将长期预后改善。
目前临床已经肯定阿托伐他汀可将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并改善预后,作为降脂药物可将肝脏对胆固醇的存储与合成量减少,有效清除低密度脂蛋白,将血液粘度降低后使血管内壁斑块有效溶解,将心肌供血量恢复后为心肌细胞提供保护;且该药还可将血液中炎症因子有效清除,将金属蛋白酶生成量减少,避免其破坏粥样斑块以将斑块的稳定性提升。研究称,24 h内给予80 mg/d 的阿托伐他汀对PCI 围术期ACS 患者的效果优于20 mg/d,更有利于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7,8]。本组结果表明,观察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的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这一点。ACS 患者斑块破裂数量较多,故而炎症、血栓形成等标志物水平提高,如hs-CRP 为标志性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细胞可对血管收缩与扩张予以有效调整进而防止形成血栓,而ET-1、NO 均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属于重要物质对循环系统予以调节,若NO 水平降低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速度变快,ET-1 水平增加则会加快血管收缩,将心肌细胞缺氧缺血风险增加。本组研究结果还表明,治疗后,两组hs-CRP、ET-1 水平较本组治疗前降低,NO 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hs-CRP、ET-1 水平低于对照组,NO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80 mg/d 相较于20 mg/d 更有利于改善ACS 患者机体炎症状态与血管内皮功能,可能关联于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可对类异戊二烯类化合物生成进行抑制,对内皮型NO 合成酶形成进行调节后升高NO水平,并对NO 灭活进行抑制,对患者心肌灌注予以有效改善,进而将ET-1 水平有效降低[9-11]。资料称,PCI 围术期老年ACS 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5%~27%[12],而本研究中,观察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更有利于保护ACS患者的肾脏功能。
综上所述,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PCI 围术期老年ACS 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将血管内皮功能显著改善并减轻炎症状态,还可将PCI 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风险降低,故而有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