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 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胆管癌中的应用比较
2021-11-12贾英杰
贾英杰
胆管癌属于肝外胆管及肝门区与胆总管下端胆管处发生的恶性肿瘤,出现胆管癌的主要原因为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1]。胆管癌主要发病群体为中老年男性,作为一种常见的肿瘤,胆管癌可以借助放射治疗、化学疗法及手术治疗控制,但却只能有效控制,并无法彻底治愈。临床中对于胆管癌的检查主要采取多层螺旋CT 与核磁共振方式,患者需尽早发现,尽早接受治疗,以提升治愈率[2]。为了更好的提升对胆管癌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针对多层螺旋CT 与核磁共振在诊断胆管癌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0 月~2021 年5 月来门诊部检查并确诊的60 例胆管癌患者及60 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胆管癌患者中,男38 例,年龄48~73 岁,平均年龄(60.52±4.23)岁,其中14 例胆管细胞癌,13 例肝门部胆管癌,11 例胆总管中下段胆管癌;女22 例,年龄46~72 岁,平均年龄(59.08±4.33)岁,其中8 例胆管细胞癌,4 例肝门部胆管癌,10 例胆总管中下段胆管癌。纳入标准:选择经临床诊断符合胆管癌诊断标准、无其他恶性肿瘤的患者。排除标准:排除具有精神障碍、个人资料不完善、依从性较差的患者。
1.2 方法 多层螺旋CT 诊断:患者需禁食4 h 后接受检查,并大量饮水使膀胱充盈。使用多层螺旋CT(飞利浦128 排)扫描患者腹腔、胆囊及肝脏等部位,扫描矩阵为512×512,层厚为4 mm,保证默认层间距为4 mm。在扫描后可以在患者外周静脉建立对比剂,并保持原有的扫描矩阵数据不变。
核磁共振诊断:患者需禁食8 h,医师需告知患者呼吸技巧,采取半傅里叶转换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实现二维成像,保持扫描矩阵为256×156,保持层间距为1 mm,辅助使用呼吸门控装置。
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将以上两种结果进行汇总统计,分析两种检查方式下的图像内容,进而综合诊断。
1.3 观察指标 比较多层螺旋CT、核磁共振及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的诊断准确率、特异性及敏感性。准确性评估:患者能够确诊为胆管癌,且诊断正确。特异性评估:多层螺旋CT 能够扫描到患者胆管扩张及胆管梗阻位置表示较为理想,核磁共振影响能够将肝内胆管全貌、肿瘤阻塞位置、肿瘤对肝脏存在实质性侵犯展示出来表示效果理想。敏感性评估:能够结合诊断影响资料对患者胆管癌进行分期表示效果理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 诊断结果比较 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92.50%、特异性93.33%及敏感性91.67%均高于多层螺旋CT 的74.17%、73.33%、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 诊断结果比较(%)
2.2 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 诊断结果比较 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85.00%及特异性91.67%均高于多层螺旋CT 的74.17%、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诊断敏感性与多层螺旋C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 诊断结果比较(%)
2.3 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诊断结果比较 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诊断敏感性91.67%高于核磁共振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及特异性与核磁共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胆管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胆管癌与原发性疾病有着直接联系,一些胆管癌患者合并胆管结石,胆管结石在堵塞胆管后会对患者代谢活动产生严重影响,还会促使胆管部位出现不同程度上的病变,最终导致肿瘤[3,4]。相关研究人员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东南亚地区的胆管癌发病率居首位,主要原因是由于东南亚饮食习惯,大部分饮食均为生冷食品,会滋生寄生虫感染,从而造成胆汁淤滞,造成胆管纤维化及胆管增生。相关炎症对于胆管癌发病率的影响较高,而原发性硬化胆管癌属于胆管癌癌前的病变期[5]。临床中胆管癌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中包括黄疸、胆囊肿、脏器损伤等,这些炎症病变均属于胆管癌前兆[6]。黄疸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在胆管癌患者发生黄疸的过程中,其黄疸症状会持续加重,因为有50%以上的患者均伴有体质量减轻的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低热及腹痛的问题。
目前胆管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分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以及化学治疗等方式,大部分胆管癌患者在发病时应优先进行手术治疗,随后通过化学及放射治疗的辅助提升治疗效果,但并不是所有胆管癌患者都适用于手术治疗。一些晚期胆管癌患者则无法进行手术切除,这时可以采取引流手术从而更好的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恢复患者具体功能。放射治疗属于胆管癌手术的辅助治疗形式,能够提升患者生存率,若患者属于晚期胆管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疗也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在连续治疗1 年后,其有效性会受到一定限制[7,8]。胆管癌对于射线敏感性较低,因此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其生存期大约在1 年左右,对于中晚期患者,化学治疗的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为了延长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需尽早发现,尽早治疗,这也提高了对于胆管癌早期诊断方式的要求。
目前临床中在进行胆管癌早期诊断时不会直接使用实验室诊断方式,因此影像学诊断是目前较为广泛的使用方式[9,10]。主要分为超声检查、造影检查、核磁共振检查以及多层螺旋CT 检查。其中检查准确率较高的是多层螺旋CT 检查与核磁共振检查。多层螺旋CT 检查主要能够针对患者病灶部位进行区域性呈现,并结合CT 影像中的阴影及肠梗阻等信息进行病情的有效判断。在多层螺旋CT 检查中,设备可向患者腹部及肝脏部位发射X 线,在X 线被接收后进行信号转换,从而准确捕捉胆管癌所导致的区域性病变,使用多层螺旋CT 检查对于患者胆管扩张及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可达80%以上[11,12]。此外,使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捕捉到患者胆道内部的微小阴影,这也提升了其敏感性。核磁共振检查属于无创检查,这一检查原理主要是依据外磁场作用对原子核移动规律产生影响,进而出现高度一致性的特点,保证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实现准确诊断。患者胆管内存在的肿瘤及其他增生病变,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也能够提升核磁共振的辨识度。另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展示出患者体内多处组织的形态,主要分为肝内胆管、肿瘤阻塞部位及胆管结石部位等,以便于临床对病因病情的分级与判断。核磁共振诊断在诊断准确率及特异性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诊断敏感性相对不足。而将核磁共振与多层螺旋CT 技术相结合应用进行胆管癌的诊断,能够将二者优势充分结合,从而有效改善胆管癌的临床诊断准确度。两种技术联合使用能够使胆管癌诊断准确率超出95%。不但能够提升敏感性,更能够弥补特异性不足的问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92.50%、特异性93.33%及敏感性91.67% 均高于多层螺旋CT 的74.17%、73.33%、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85.00%及特异性91.67%均高于多层螺旋CT 的74.17%、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诊断敏感性与多层螺旋C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诊断敏感性91.67%高于核磁共振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诊断准确率及特异性与核磁共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 联合核磁共振能够有效诊断胆管癌,准确率高于多层螺旋CT 及核磁共振,且单独应用核磁共振准确率高于多层螺旋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