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脉内瘘狭窄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效果研究
2021-11-12陈海金王吉萍朱俊雅吴丽华
陈海金 王吉萍 朱俊雅 吴丽华
近年来通过相关统计机构的数据表明,尿毒症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对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临床中主要使用血液透析的治疗方式,以便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通过研究表明,透析通路长期通畅对于患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1]。在血液透析治疗中医生将前臂自体人工动静脉内瘘作为主要的血透通路,然而由于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因而瘘管较易发生静脉端狭窄的不良情况,从而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2],为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临床中多使用球囊扩张术进行处理。以往医生多使用普通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但效果欠佳[3],目前临床医生多使用高压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4]。本文研究动静脉内瘘狭窄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前臂自体人工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30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龄52~79 岁,平均年龄(65.2±4.9)岁。试验组中男20 例,女10 例;年龄53~79 岁,平均年龄(65.7±4.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经超声检查局部血管直径的狭窄率>50%;②内瘘血流量<500 ml/min;③家属对于手术治疗方式知情。
1.2.2 排除标准 ①无法配合完成治疗过程;②无法正常交流与沟通。
1.3 方法
1.3.1 临床治疗 辅助患者在手术台上保持平卧位,并且保证上肢采取外展姿势,选择肱动脉穿刺,经穿刺点为患者置入18G 套管针鞘,经针鞘置入造影设备,对前臂桡动脉、头静脉、贵要静脉、锁骨下静脉、上腔静脉予以观察,在明确静脉端病变情况后,选择路图下对静脉近端实施穿刺,在超过病变范围7 cm 位置为患者置入6F 动脉鞘,将导丝于路图下经病变狭窄段至桡动脉远端。选取适宜的球囊,确保球囊的直径与病变近远端正常血管直径相等,在对患者实施球囊扩张术前,需要首先为患者推注3000 U 的普通肝素,以防止血液凝固。试验组实施高压球囊扩张术治疗,选择波士顿科学公司的Mustang 球囊,将压力控制在1800~2800 kPa。对照组接受普通球囊扩张术治疗,选择美敦力Pacific 球囊,将压力控制在1400 kPa。将球囊撤出后分别对患者进行造影复查,若残余狭窄率<30%,并且局部血流恢复通畅,则表示手术获得成功。
1.3.2 随访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 年的随访观察,并且于治疗后1、3、6、9、12 个月分别对患者实施超声检查,之后对患者血透通路的流量与通畅率进行严格记录。
1.4 观察指标 ①手术成功率。②治疗后1、3、6、9、12 个月的内瘘通畅率。③终点事件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017,P=0.003<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1、3、6、9、12 个月的内瘘通畅率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1、3、6、9、12 个月的内瘘通畅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1、3、6、9、12 个月的内瘘通畅率比较[n(%)]
2.3 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依据相关资料可知,1946 年医学界为第1 例患者建立血透通路,将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患者重要的生命线,在对尿毒症患者实施治疗时多将自体动静脉内瘘作为首选。依据相关机构的统计表明,我国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在不断提升,且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目前透析用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已达到23.2%。当对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观察可知,随着尿毒症患者的年龄不断增加,晚期内瘘失功成为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5]。依据相关研究显示,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5 年的通畅率可达到30%~50%,然而对于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自身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基础病症,因而会在较大程度上使瘘管发生狭窄的不良情况。通过分析可知,血透通路狭窄或闭塞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瘘口或相关血管内膜增生、狭窄继而发生血栓形成,与自身血管条件、吻合技术、内瘘维护技术存在密切关联[6]。临床中主要使用球囊扩张术对动静脉内瘘狭窄进行扩张,依据本研究的结果可知,相比于普通球囊,当使用高压球囊对患者实施扩张治疗后,其血透瘘管狭窄的手术成功率显著较高,并且术后1 年内不同时期的内瘘通畅率也显著较高,分析原因在于对于高压球囊而言,其压力可达到1800~2800 kPa,由于压力较高,因而能够有效的对吻合口近端的狭窄段进行挤压扩张,从而使得局部狭窄的斑块或增生的内膜发生撕裂现象,进而能够对局部狭窄部位予以良好的扩张[7];而对于普通球囊而言,由于其压力较小,因而无法使病变的狭窄段得到完全或部分撕开,进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扩张效果。由此可知,选择压力适宜的球囊对于提升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患者自体血管在不断被耗竭,因此为保证血透治疗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加长远的治疗效果,临床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重建术对腔内治疗进行替代而成为瘘管再狭窄的经典治疗方式[8]。相比于普通球囊,高压球囊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并且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通路通畅状态;同时对于瘘管狭窄的干预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性等优势,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但仍然需要进行不断的临床实践,以便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数据。
综上所述,对动静脉内瘘狭窄使用高压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提升长期通畅率,具有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