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汲取红色营养 渲染青春色彩为党员干部如树成长指明奋进方向

2021-11-12刘国鑫

山西财税 2021年9期
关键词:青松青春

■刘国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有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古人常把种树与树人相提并论,细究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用人观颇有裨益。

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关键资源。纵观古今,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人才培育,在吸引和造就人才上下功夫。清代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写道,“文武全才原不易得”。如何多得?在其所在的年代有如下制度安排:汉人“文试先较弓马,武试俱考策论,监生准武乡试,武举准文会试”,鲜明树起了“文武兼备”的选人用人导向,从而有了刘廷玑“立法最善,自然奇才并出,而国家收得人之庆矣”的感慨。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的提议,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成长,这一直是一个被寄予美好期待的词语。遥记儿时,长辈们都希冀我们成长如树,或期待我们如松柏苍翠于凛冽寒风中,或期待我们如胡杨挺拔于戈壁风沙中,或期待我们如腊梅盛开在苦寒暴雪中。但是在我眼中这些高洁的植木离我的生活都有那么一丝遥远,试问自身到底该如何成长,这成为困扰我的一个难题。

说到树,都不陌生。大同市建成区就有许多古树名木,树种包括洋槐、圆柏、五角枫、黄栌、油松、沙枣等,主要分布在云冈石窟、华严寺、大同公园、儿童公园、三医院、迎宾街、魏都大道等景点和城市主干道上。在这些古树名木中,年龄最大的要数华严寺中的一颗400多年树龄的圆柏了,纵使风刀霜剑严相逼,亦挺拔苍劲。还有在云冈石窟景区的130多年的沙枣树,红褐色的树皮,弯曲的树干,虽历经沧桑却枝条稠密,深冬季节,叶子虽落,但干秃秃的树枝上包着一层焦红色的树皮,像披着一身紫红色的蓑衣,分外妖娆。

名园易建,古树难求。在平城区东关和阳街就有一颗大槐树,小的时候听爷爷讲过,它早期是法华寺庙门前的树,实际上是一棵革命树。抗战时期,红军后方部队在城乡开展紧张的政治宣传,号召“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每天写一至五个标语。”于是,街道、乡村贴满了“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打倒土豪分田地”等标语,宣传党的主张和红军的性质。法华寺庙是当时红军的一个驻地。红军用刺刀在庙前的树上,分别刻上了“中国工农红军万岁”“保家卫国”等标语。如今,这棵树历经沧桑已长成了参天大树,2008年城市改造修路的时候都没动过,现在依然保留在那里。战争年代刻下的标语,虽然随着树干的粗壮变得逐渐模糊不清,但当年红军播撒的革命火种和思想火花深植于人民心中。说实话,大同古树名木并不多,尽管有千年石窟古寺,但少有古树相称实乃一大遗憾。去过太原晋祠,唐槐宋柏数量之多,年代之久远令人惊叹,置身其中,思古悠悠,感叹岁月,敬仰古人。

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朋友。因为树的存在,人们得以诗意地栖居。美景因树而生动,遐思因树而美妙,时光因树而温馨……树不仅提供着日用之便,而且给人以情感慰藉、精神滋养。从古至今,许多人爱树、植树、护树,留下一段段佳话,造就一个个传奇。

当我们看到梧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焦裕禄、谷文昌为改变兰考和东山的面貌,组织干部群众遍种林木,治服了盐碱地,锁住了大风沙,成为被群众深情怀念的“栽树人”。杨善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22年,把荒山变成了绿洲。离休干部周永开到万源花萼山植树,不仅带动村民造林1000多亩,还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同样,在我们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原大同县)有条汉子皮肤黝黑,不善言辞,和荒山一直默默较劲儿,40年如一日的造林护绿。先后在林业技术员、林业站站长、副乡长、乡长、县林业局局长等多个位置上参与组织造林突破百万亩。他便是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造林绿化劳动模范、大同县林业局原局长,名叫赵德清。他因爱树如子,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树爹”。

一位位勤于并乐于栽树的最美奋斗者,带头用心血汗水播下绿荫,彰显“功成不必在我”的共产党员境界,展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博大胸襟。张抗抗在《城市的标识》一文中写道:“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现如今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也许有一天,树将成为城市的灵魂。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吧,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树木是人文精神的承载,在历史的文脉中紧紧扎根。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青年干部,应以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周永开和赵德清他们为榜样,为人民描绘丹青、渲染色彩、编织锦绣,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一棵树。随之我的疑惑很快也就解开了。

首先,要成为一棵青松。青松,高大而挺拔,一年四季常绿,不怕严寒酷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这首《青松》诗通过对抗暴寒的“松”的歌颂,赞美了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畏艰难、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与严寒斗争的精神,让我对它肃然起敬。我们青年党员干部,应该像青松一样,任外在环境如何变幻,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初心,不卑不亢,挺直自己的脊梁。学习青松的坚定性、坚韧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心存定力、站稳脚跟,风吹不转向,浪打不迷航;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像挺拔的青松那样,巍然屹立天地间。

其次,要成为一棵垂柳。柳树没有粗壮的高枝,也没有厚大的叶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在《咏柳》这首诗表达出千万根枝条,永远弯腰低垂,谦逊不已。人们喜爱柳树,不仅因为它有婀娜多姿的外貌,更因其可亲可敬的品格。我们青年党员干部,要学习柳树的精神,就要像它那样不计环境好坏、不管土地肥瘦,在哪里都能生根抽枝、生机勃勃。学习垂柳的谦逊、亲民,要做服务百姓的公仆。特别是基层干部、驻村干部更要像垂柳一样,要主动俯下身子,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加群众工作经验,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奋斗。

再次,要成为一棵银杏树。银杏树也叫公孙树,祖父栽种,收果却要等到孙子辈。“亭亭最是公孙树,挺立乾坤亿万年。云去云来随落拓,当头几见日中天。”这是出自郭沫若描写银杏树的一首诗。作为植物界的“活化石”,银杏见证了中华五千年的光阴流转,寄存了尘世的幸福与乡愁,被郭沫若誉为“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银杏树将根深深扎进大地,枝干在风雨雷电中砥砺生长,耐得住光阴一寸一寸来雕刻打磨,笑对飒飒金风,结出累累果实,这就是银杏树的风格。我们青年党员干部,要像银杏树那样,不急不躁,学会安静地扎根;不计名利,做好眼前的工作,创造经得起时光打磨和岁月历练的业绩。

最后,要成为一棵胡杨。见过高大挺拔的白桦林,蓄着“美髯”的榕树,而有一种树震撼着我的心灵。它生,将根深深地扎在生命的禁区,任风吹雨打,见证岁月的无情;它死,傲然挺立于沙丘,看日升月落,它便是“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的胡杨树,也叫英雄树。“千年不老一胡杨,大漠倾情守旧疆。傲雪经风轻酷雨,扎根深处美名扬。”它的美丽令人惊艳,它的顽强令人叹服。这让我想起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这五位卫国戍边英雄,他们就像胡杨一样,张开双臂守护者身后的每一寸土地。我们青年党员干部,要学习胡杨的坚守和奉献,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

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就与青年相伴,青年始终与党同行。某种意义上,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也是一部中国青年在党领导下前赴后继、顽强拼搏的斗争史和奋进史,是一首伟大的“青春之歌”。青春不仅是意气风发的韶华时光,更意味着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生命价值、一种精神状态。青春的意义,在于生机、希望和未来,永远朝气蓬勃,始终一往无前。从青春的视角回顾百年党史,从家国的视角体味青春,获得了很多启示。“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这是诗人三毛的一句诗。每每读起,回味无穷,感慨万千。

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也有人说:“一棵树教给我们的,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青年一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朝气蓬勃的状态和青春洋溢的力量。我们不妨以树为友、以树为师,从百年党史大树那里汲取红色营养,绘青春本色铭初心,传红色基因铸党魂,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把自己变成一棵平凡树,不断修剪枝叶,固本培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初心辉映党性、用生命书写使命,无数个青春梦想必将汇聚成推动新时代前行的强大力量,奋力创造新的更大辉煌。

猜你喜欢

青松青春
Experimental Study on Grinding Force of Electrostatic Coated Grinding Wheel
丰收歌
青松、红帽与圣诞老人
青春睡不着
玉雕青松献祖国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