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鸭坦布苏病毒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
2021-11-12唐华丽冯小露黄俊霖江婷林晓梅王粲杨飞燕韦天超
唐华丽 冯小露 黄俊霖 江婷 林晓梅 王粲 杨飞燕 韦天超*
1.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530005
2.广西柳州市柳北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545001
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病自2010年在我国中东部开始暴发以来,对我国的水禽养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DTMUV 可引起产蛋鸭产蛋量下降,一些病情较重的感染鸭预后不良且死亡率较高。发病肉鸭表现排黄绿色稀粪,精神沉郁,严重的可出现共济失调,继而全身器官衰竭死亡。该病流行范围广,且感染宿主不仅仅局限于鸭,多数禽类都可感染该病毒。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多种水平传播及垂直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若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则会加重病情。
2019年11 月底,广西大学养禽与禽病研究所接诊了广西南宁市某养殖公司五个鸭场的疑似为鸭黄病毒、鸭呼肠孤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现详细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来自南宁市某养殖公司的送检病鸭共24 只,详情见表1。
表1 送检病鸭日龄和数量表
五个发病鸭场饲养的均为樱桃谷肉鸭。发病期间出现排白绿色稀粪、发热、同时伴有神经症状,食欲减退,短时间内出现一定数量的死亡。发病的五个鸭场先后免疫过鸭细小病毒和病毒性肝炎抗体、黄病毒冻干苗、新流腺油苗以及鸭传染性浆膜炎油苗和禽流感疫苗。发病后使用过氟苯尼考、复方磺胺嘧啶、沙拉沙星和庆大霉素治疗,但均不见好转。
2 剖检病变
剖检24 只发病鸭均见肝、脾肿大、心包积液、肾脏花斑样等特征性病变。第四、五群病鸭有明显的脑出血现象。其他器官无明显病变。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初步怀疑为鸭坦布苏病毒、呼肠孤病毒和大肠杆菌感染,确诊需结合实验室诊断。
3 实验室检查
3.1 细菌学检查经无菌操作,采取送检病鸭的肝脏做细菌培养,接种于麦康凯、鲜血琼脂培养基,置于37℃温箱培养。培养48h 后,麦康凯培养基上可见红色菌落;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可见圆形凸起,光滑半透明的灰白色菌落。
3.2 RT-PCR 检测根据文献合成扩增DTMUV 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采集送检病死鸭的脾脏等组织,按常规方法制成匀浆后,12000r/min 离心5min,取上清。用Trizol 法抽提病毒的总RNA。再利用HiFiScript cDNA Syntheisis Kit试剂盒(北京天根公司)进行反转录,以cDNA 为模板进行PCR 扩增。PCR产物用2%琼脂糖电泳进行检测。另外用本实验室建立的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诊断方法检测上述病料组织的核酸模板。
结果表明,用鸭坦布苏病毒特异性的引物可扩增到1 条大小约为358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图1),而未扩增到番鸭呼肠孤病毒的特异性目的条带,说明病死鸭感染了鸭坦布苏病毒。
图1 临床样品DTMUV 及番鸭呼肠孤病毒的PCR 检测结果
3.3 药敏试验无菌采取各组细菌纯培养物200μL 置于TSA 平板上,用玻璃棒将其涂匀,然后用镊子将阿莫西林等17 种药物纸片贴在琼脂上,置于37℃培养 24h,观察到该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甲氧嘧啶、磺胺异噁唑等耐药;对链霉素低敏;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极敏。具体结果如表2。
表2 细菌分离物药敏试验结果(单位:mm)
4 诊断与防治
4.1 诊断根据送检鸭临床症状及细菌学和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病鸭最后诊断为DTMUV 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4.2 防控首先应加强卫生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尤其是病死鸭的无害化处理。发病鸭群首先采取适当的支持性治疗,在饮水中添加符合维生素和葡萄糖,以增强抵抗力。结合鸭群的具体情况,给予敏感抗生素,防治细菌混合感染。此外,用弱毒疫苗接种健康鸭,可使鸭群获得免疫力,从而使发病鸭群得到控制。
5 结语
鸭群发病可能与养殖环境差,疫苗保护效果欠佳有关。送检的五个不同鸭场同时发病,可能是其五个鸭场相隔不远,疫病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另外五个鸭场同属一家公司,故在平时饲养、管理不足方面都较为一致。而且广西南宁夏季时间长,蚊虫较多,即使是十一月份气候温度仍较高,因此给作为虫媒病毒的DTMUV 提供了有利的传播条件。
DTMUV 可感染多个品种的产蛋鸭。此外,产蛋鸡、鹅也曾有过发病的报道。鸭群在感染坦布苏病毒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大肠杆菌,DTMUV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鸭坦布苏病毒主要是破坏鸭生殖系统,所以种鸭场和蛋鸭场应以预防为主,开产前应免疫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由于该病是由虫媒传播病毒,因此做好生物安全防疫措施是必要的。此外,应该重视提升鸭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重视鸭场的环境卫生和通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