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高淳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2021-11-12孔维财宋如东陆一磊夏晓敏
孔维财,宋如东,陆一磊,夏晓敏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气象局,南京 211300)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最早的二十四节气见于秦汉时期。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与气候、农业、物候的关系,把一年分为不同的节气,对应各种不同的气候特征、农业活动、物候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至今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二十四节气现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成为第31 个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不仅对农业生产安全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也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2]。近年来,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较多,钱诚等[3]研究了中国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规律;李耀宁等[4]研究了北京市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规律;沈姣姣等[5]研究了西安市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并进行了突变分析;杨玲珠等[6]研究了邯郸市二十四节气气候特征;武峰梅等[7]研究了孝义市二十四节气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这些研究均表明二十四节气均处于升温趋势。
中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明显,不同地区同一节气从事的农业活动也不同。南京市高淳区(简称高淳)位于江苏省西南部,总面积约802 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适宜,是江苏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基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下,高淳二十四节气气温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条件和物候特征也随之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热量资源、准确把握农时进行农事活动,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质量,而且对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8-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二十四节气划分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在公历中日期相对固定,随年份有1~2 d 的变动,为便于统计分析,本研究为所有节气取一个固定日期(表1),同时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节气为分界将二十四节气划分为春季型、夏季型、秋季型和冬季型。取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为物候性代表节气。
表1 二十四节气日期
1.2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970—2019年逐日气温数据来源于南京市高淳区气象局,其中因迁站等非自然变化因素导致的数据变化均进行了处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连续性。本研究基于SPSS、Matlab 等软件,采用气候倾向率、滑动平均、累计距平、相关分析、M-K 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南京市高淳区进行了近50年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分析和物候性节气(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气温突变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十四节气气温年变化特征
2.1.1年变化特征分析 高淳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季为过渡季节,高淳近50年各节气平均气温、初终日气温呈明显的正态、单峰型特点,且趋势一致(图1)。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平均气温为29.7 ℃,小暑次之,平均气温为28.5 ℃;大寒是一年中气温最低的节气,平均气温为3.3 ℃,小寒次之,平均气温为3.4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大寒节气的概率为52%,出现在小寒的概率为34%。大寒至小暑的终日平均气温高于初日平均气温,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幅度最大为春分至清明,升幅为3.6 ℃;大暑至小寒的终日平均气温低于初日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为霜降至立冬,降幅为3.6 ℃。
图1 二十四节气平均气温、初终日平均气温和相邻节气气温差
为分析高淳近50年气温变化趋势,本研究计算了各个节气气温的变化线性趋势,结果(表2)表明,节气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相符合[12],其中,有5 个节气的线性趋势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12 个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上升趋势最大的为春分,气候倾向率为0.81 ℃/10年,上升趋势最小的是处暑,气候倾向率为0.13 ℃/10年,其中,春季型节气上升趋势整体较大,秋季型节气次之,平均线性趋势系数分别为0.059、0.037 ℃/年,平均上升趋势最小为夏季型节气,夏季型和冬季型节气平均线性趋势均为0.032 ℃/年。随着高淳经济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对高淳春季型和秋季型节气影响较大,对高温型节气影响较小[13-15]。
表2 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的线性趋势系数(单位:℃/年)
2.1.2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 由表3 可知,各节气在年代上距平呈上升趋势,大部分节气距平在20 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负值,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距平多为正值。春季型、夏季型和秋季型节气距平均在20 世纪80年代出现负最大值,距平平均值分别为-1.1、-0.6、-0.7 ℃;夏季型和秋季型节气在近50年距平变化幅度较小,夏季型节气距平平均值在20 世纪70年代至21 世纪10年代相差1.0 ℃,秋季型相差为1.1 ℃,而春季型和冬季型相差分别为1.8、1.3 ℃。
表3 二十四节气年代际气温距平 (单位:℃)
2.2 物候性节气气温距平变化及突变分析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其中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等节气对物候和农事安排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6]。本研究对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的气温及距平进行了线性拟合,并对物候性节气平均气温进行M-K 突变分析,分析其有无突变点。
2.2.1 气温距平变化分析 惊蛰物候特征为作物复苏生长,该时期气温对作物的生长十分重要。由图2a 可知,高淳近50年以来惊蛰平均气温为9.4 ℃,上升趋势明显,线性趋势系数为0.072 ℃/年(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该节气气温距平也呈上升的趋势,这与节气平均气温上升趋势一致;1970—1993年节气距平多以负值为主,1994—2019年距平多以正值为主,距平上升趋势的气候倾向率为0.72 ℃/10年。清明(图2b)、小满(图2c)节气与惊蛰节气比较相似,清明、小满平均气温上升线性趋势系数分别为0.052 ℃/年(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和0.026 ℃/年(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清明在1995年前以负距平为主,1995年之后以正距平为主,距平上升趋势的气候倾向率为0.52 ℃/10年,小满以2000年为分界点,前期以负值为主,后期以正值为主,距平上升趋势的气候倾向率为0.26 ℃/10年。芒种(图2d)平均气温为24.9 ℃,平均气温上升线性趋势系数为0.023 ℃/年(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距平正负变化没有明显的分界点,距平上升趋势的气候倾向率为0.23 ℃/10年。
图2 物候性节气气温距平
2.2.2 气温M-K 突变分析 本研究通过M-K 法分析了物候性节气气温突变点,如果UF和UB线在置信区间(0.05 水平显著置信曲线U0.05=1.96)之间有交点,说明存在突变,交点对应年份为突变年份。
惊蛰(图3a)UF均大于0,气温呈升高趋势,在1993年存在突变点,上升显著,趋势变大。清明(图3b)气温在1970—1985年呈上升趋势(UF>0),1985—2000年节气气温呈下降的趋势(UF<0),2000年后转暖趋势明显,在2000年存在突变点。小满(图3c)气温在1970—1985年上升与下降的趋势都不明显,在1985年之后气温变暖趋势十分明显(UF>0),在1985年存在转暖的突变点。芒种(图3d)气温在1970—1980年呈下降趋势(UF<0),至1980年后气温呈上升的趋势,趋势明显,在1980年存在突变点,但是在2000年气温上升趋势变缓,在2000年也存在一个突变点。
图3 物候性节气M-K 突变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本研究利用SPSS、Matlab 等软件,采用线性相关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高淳1970—2019年二十四节气和物候性节气(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的平均气温、初终日平均气温、相邻节气温差、年代际平均气温及距平,得出如下结论。
1)高淳近50年二十四节气平均气温、初终日气温呈明显的正态、单峰型特点,且趋势一致;大暑和大寒分别是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节气;大寒至小暑的节气终日平均气温高于初日平均气温,气温逐渐上升,大暑至小寒的节气终日平均气温低于初日平均气温,气温逐渐下降;一年中,一般大暑气温达到一年的峰值,至大寒降至气温最低值。
2)各节气气温的变化线性趋势中有5 个节气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12 个通过了99%的信度检验。上升趋势最大的为春分,上升趋势最小的是处暑;春季型和秋季型节气上升趋势整体较高,上升趋势最小为夏季型节气,这与高淳的城市热岛效应关系密切;大部分节气距平在20 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负值,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距平多为正值;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的节气距平上升趋势与节气平均气温上升趋势一致。惊蛰在1970—1993年气温距平以负值为主,1994—2019年距平以正值为主;清明在2000年前以负距平为主,2000年之后以正距平为主;小满以1995年为分界点,前期以负值为主,后期以正值为主;芒种气温距平正负距平变化没有明显的分界点。
3)通过M-K 分析可知,惊蛰气温呈一致的升高趋势,在1993年存在突变点,上升趋势变大;清明在2000年后转暖趋势明显,2000年为突变点;小满在1970—1985年上升与下降的趋势都不明显,在1985年之后气温变暖趋势十分明显,1985年存在突变点;芒种在1970—1980年呈下降趋势,至1980年后气温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980年为突变点。
根据二十四节气气温升高的趋势,高淳的农事活动可适当提前。但本研究对农业生产活动提供的帮助有一定的局限性,农事活动的调整还需要综合考虑降水、日照、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等因素,二十四节气与其他气象要素的综合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