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T 73043《针织衬衫》新旧版标准差异分析
2021-11-12刘志芳
刘志芳
[1.中纺协(北京)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100025;2.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北京100025]
0 引言
为了提升针织衬衫的产品质量,规范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的把控,保护消费者利益,我国于2013年6月1日正式实施了FZ/T 73043—2012《针织衬衫》(以下简称“旧版标准”)。然而,随着衬衫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原先的针织衬衫质量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为进一步规范针织衬衫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高产品质量,我国于2020年12月9日再次发布了修订的FZ/T 73043—2020《针织衬衫》(以下简称“新版标准”),并于2021年4月1日开始实施,以代替旧版标准。本文分析了新旧版标准的使用范围、外观质量、理化性能等内容的差异,希望研究结果有助于衬衫生产企业、质量控制及实验室检测人员等标准使用者更好地解读、理解、掌握和应用新版标准。
1 主要修订内容
1.1 适用范围
新版标准在旧版标准适用范围“适用于鉴定以针织面料为主要材质制成的针织衬衫”基础上,增加了“不适用于含有填充物的衬衫或年龄≤36个月的婴幼儿产品”,强化了产品使用的安全性。因为填充物为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用常规服装的检测方法和质量要求考核,在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上均存在许多不足。以上内容的更改,既可以将含有填充物的衬衫和婴幼儿产品服饰区分开,也满足了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可见,新版标准比旧版标准对产品的群体定位更加精确,对产品的应用更具科学性。通过增加此条款,可以使相关生产企业和检验检测机构有针对性地选择产品相应标准,有利于维护婴幼儿服饰产品的质量安全特性。同时,对执行该标准的产品类型也加以明确,对于相关人员在选择标准时具有良好的引导。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对许多纺织类的产品标准及规范进行了修定,因此为了保持文件的适用性和连贯性,新版标准在修定时对引用的标准文件也需要进行更替。一般情况下,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未指定年代号的,均表示该引用标准为最新出版的标准。相比于旧版标准,新版标准增加了多个规范性引用文件,详见表1。
由表1可知:新版标准将FZ/T 01053替换为GB/T 29862,将强制标准GB 5296.4改为推荐性标准GB/T 5296.4,删除了GB/T 8170、GB/T 23344标准,调整了GB/T 8427和GB/T 8629标准的年代号,新增了GB/T 5711、GB 31701、GSB 16-2159等多个引用标准。
表1 规范性引用文件变更对比表
1.3 产品号型
新版标准增加了“超出范围的按标准规定的分档和原则可依次递增或递减”的条款。号型的更改,对于产品设计人员和生产企业来讲,需重新调整相应的号型参数及对应的号型分档要求;对销售商来说,产品更加畅销,因为该调整对于消费者的选择性更大,能买到更加适合自己尺寸的产品;对检验和监督机构来讲,要进行此项变更的专业培训,因分档调整对规格有了更严格的技术要求,所以当进行产品投入或加工时,对产品设计师和工厂制造的挑战会更大,即号型的更改使针织衬衫标准的号型规格更加严谨,也更加规范合理。
1.4 内在质量要求
1.4.1 基本要求
新版标准在产品的内在质量方面增加了一些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对于36个月~14岁儿童穿着的衬衫,其安全性能还应符合GB 31701的相关规定;只对产品的正面起球进行考核;只考核使用说明中标注可干洗产品的耐干洗色牢度和干洗尺寸变化率;当面料为100%纤维素纤维或全毛类产品时,水洗后起皱程度允许再降半级的考核要求。
新版标准基本要求最为重要的变化就是对婴幼儿产品增加了GB 31701的相关规定,这一变动对于整个产品的各个环节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生产企业生产时如果不能及时按照新版标准的规定执行,极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风险,因此企业应严格执行儿童衬衫符合GB 31701的相关规定,及时调整生产技术参数,提升产品质量,严格控制好产品投入和加工过程中的设计与制造;新版标准的执行,增加了一个产品卖点,有利于产品畅销,因而要求销售商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检验和监督机构而言,严格按照新版标准的要求对产品的检验检测要求做出调整,尤其要研读和理解新版标准中的考核要求,严格控制产品的考核指标。
1.4.2 考核指标
新旧版标准对内在质量的考核指标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详见表2。
表2 新旧版标准对产品内在质量考核要求对比表
由表2可知:新版标准增加了对产品干洗尺寸变化率、耐干洗色牢度、水洗后外观质量的考核指标,修改了纤维含量(改为按GB/T 29862规定执行)、水洗(干洗)尺寸变化率、耐光及耐光汗复合色牢度等项目的考核要求;删除了印(烫)花产品耐皂洗色牢度和印(烫)花产品耐摩擦色牢度考核项目。对于以上调整,生产企业和检验检测机构应高度重视,不断提升自身产品质量检测水平,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这样既能符合衬衫的服用特点,又能提升我国衬衫服装的品质。
1.5 外观质量要求
1.5.1 表面疵点评定规定
产品外观质量是指产品在外形方面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外在质量,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光洁程度、造型、色调、光泽、图案包装等凭人的视觉和触觉感觉到的产品质量特性。外观质量包括样品的表面疵点、规格尺寸偏差、对衬部位偏差、缝制规定等质量要求。新旧版标准对表面疵点的评定规定对比详见表3。
由表3可知:新版标准增加了表面疵点条格互差,这就要求生产企业设计人员注意生产技术参数或指标的提高,应按照新版标准的考核要求做出相应的调整,严格控制产品投入和加工过程中的设计与制造。检验检测机构的相关检测人员,对标准的变更要深入学习和研究,避免因标准了解不透彻导致判断失误。
表3 新旧版标准对产品表面疵点要求对比
1.5.2 规格尺寸偏差
新旧版标准对产品的规格尺寸偏差要求不同,详见表4。
表4 新旧版标准对产品规格尺寸偏差要求对比 %
外观质量的好坏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生产企业在新版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外观设计及规格尺寸偏差的调整。新版标准将袖长细分为长袖和短袖,并且对短袖的考核更加严格,且对领大优等品的要求也更严格。企业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产品质量和衬衫的服用性。销售者可以将因尺寸调整给消费者带来的美好体验作为切入点,更好地推销和宣传产品。检验和监督机构要根据产品外观规格尺寸中袖长和领大的变更,组织检验检测人员深入学习和研究标准,并按照相关要求给企业来样出具一份更加有说服力和具有法律效应的检验检测报告。以上调整完善了旧版标准的不足之处,更加符合市场的选择和质量的要求。
2 检验规则的变化
2.1 抽样数量
新版标准对内在质量的抽样数量进行了变更,由原来的4件修改为随机采样5件,抽样数量相应增加,抽样数据也就相应更加精确。
2.2 外观质量测量部位和试验方法
2.2.1 测量部位(详见表5)
由表5可知:新版标准对外在质量测量部位的描述更加简洁规范,将旧版标准衣长中的男衬衫和女衬衫统一为圆袖式,圆摆改为连肩袖式,袖长中的绱袖变更为圆袖。对此生产企业应及时按标准要求调整产品设计指标,生产企业和销售商要注意产品吊牌名称不可简单地明确为男衬衫或女衬衫;在销售过程中,销售者可以从新版标准衣长的测定部位合并为切入点,更好地推销和宣传产品;检验和监督机构也需及时完善外观质量判定依据,且因外观中测量部位的变更要组织检验检测人员深入学习和研究新版标准,并按照相关要求给企业来样出具一份更加有说服力和具有法律效应的检验检测报告。
表5 新旧标准对各测量部位方法比较
2.2.2 外观试验方法
新旧版标准中的外观质量检验条件没有任何变更,但增加了色差项目测试的试验方法(按照GB/T 250规定执行)、短袖长的规格尺寸允许偏差,修改了衣长部位规格尺寸偏差以及测量规定。这项变更要求生产企业应该不断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尽量提升能符合衬衫的外在质量的服用特点。
2.3 内在质量试验方法
新版标准对内在质量试验方法进行了多项变更,详见表6。
表6 内在质量试验方法
由表6可知:新版标准修改了内在质量的检验条件、水洗后扭曲率试验方法、拼接互染色牢度和耐光色牢度试验方法,增加了耐干洗色牢度、干洗尺寸变化率和水洗后外观质量试验方法,更新了水洗尺寸和耐光色牢度的测试方法标准。检验和监督机构在标准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变更存在的风险,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工艺水平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标准和测试方法。
综上分析可知,新版标准修改了适用范围,明确了不适用于含有填充物的衬衫或年龄在36个月及以下的婴幼儿产品,更新了规范性引用文件和水洗后外观试验方法,调整了技术要求的分等规定,并修改了内在质量要求中的纤维含量、水洗尺寸变化率、起球、全毛类产品水洗后起皱程度、耐光、耐光汗复合色牢度等项目的考核要求。此外,新版标准还增加了耐干洗色牢度、干洗尺寸变化率和水洗后外观质量试验方法。新版标准变更的这些内容,完善了旧版标准的不足之处,更加符合服装市场的发展和品质要求,符合针织衬衫产品的发展趋势,比旧版标准更加完善、合理,易于为产品生产和贸易提供技术依据。
3 对策与建议
新版标准更加严格的考核指标和新增加的考核项目,尤其纤维含量要求按GB/T 29862规定执行,更加贴合市场实际发展的需求,可有效引导生产企业加强产品质量把控,对行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标准的更新涉及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对于销售商来说,由于库存样品是依据旧版标准的考核要求设计的,随着新版标准的实施,可能会出现库存样品销售后消费者对干洗效果反馈不好的现象从而影响销售量。在检验和监督方面,各地抽检规则的不同也会影响新旧版标准的选择,比如有的产品生产时吊牌上标注的是旧版标准(有效),但在售卖时旧版标准已经作废,此时对于第三方质量抽检者是选用新版标准标还是旧版标准,对最终产品质量判定可能会产生较大差异。因此,相关生产企业、销售商、检验检测机构应及时组织相关设计人员研读新版标准,及时按照新版标准的考核要求对内控指标和考核指标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