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区域形象建构的媒介框架研究
——以央视纪录片《远方的家》为例

2021-11-12张秀珍朱小妮

记者摇篮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层归因辽宁

□张秀珍 朱小妮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辽宁在产业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出现困难,区域发展整体放缓。媒体在重申“共和国长子”“工业摇篮”等正面定位之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东北衰落”等消极言论。在粗大、硬朗的单一工业形象之外,“辽老大”急需在文化、经济、旅游、科技等方面建构出更为多元立体的区域形象。

一、理论梳理:区域形象及媒介框架

1.区域形象。区域形象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罗治英作为国内较早对地区形象进行研究的学者,对区域形象作出明确的界定:区域形象是一个地区的内外公众对该地区的内在实力、外显活力以及发展前景的看法和评价。学者王黎明在罗治英的基础上丰富了这一概念的历史维度,指出区域形象具有“由过去、当下和未来共同构成”的连贯性。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Icity课题组将区域形象的评价指标简化为曝光度与美誉度两个方面,赋予了区域形象“人格化”的特征。

2.媒介框架。框架理论最早为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提出,他认为框架是人们或组织对事件的主观解释和思考结构,是人们将客观真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重要依据。框架分析自戈夫曼后分化出3个研究方向:新闻生产框架分析方向;内容意识形态倾向分析、话语分析方向;受众框架分析方向。

学者臧国仁从传播者角度对框架及其建构功能进行研究。他将框架的内在结构划分为3个层次。用以界定事件主题或媒介文本的总体基膜的高层结构框架;植入媒介事件中的情节归因、背景和评价的中层结构框架;潜藏在文本中的微观叙事符号的低层结构框架。本文借鉴臧国仁对框架的三层分类,分析纪录片《远方的家》5个系列中的与辽宁有关的25集影片,阐述其对辽宁区域形象构建的叙事策略。

《远方的家》中层结构框架分析要素统计

二、分析:辽宁区域形象的框架呈现

1.高层框架:显正面形象、重经济发展。纪录片的拍摄基调对区域媒介形象的建构具有重要作用,正面的拍摄基调有助于建构正面的媒介形象。本片的制作者通过创作积极有趣的篇名、拍摄山清水秀的明媚画面等,烘托出了旖旎山水的壮美辽宁。主题是故事的内容主旨,是信息传递的最核心要素。本文将纪录片《远方的家》的主题分类划分为4个方面——特色旅游、产业转型、市民形象、地域文化。

分析发现,4个高层主题的分布并不均衡,辽宁区域形象的核心定位为特色旅游和产业转型,这两个部分占总剧集的70.4%,而与市民形象和地域文化等相关的内容仅占29.6%。由此可见,该纪录片建构的辽宁区域形象偏重经济建设、弱化人文表达。

2.中层框架:展奋斗之美、现长子精神。臧国仁在其著作中将中层结构框架分析内容划分为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7个要素,这些要素能够反映叙事者的叙事方式及叙事意图。本文根据需要,抽选其中的4个关键性要素——主要事件、先前事件、结果和归因。本文使用这4个关键性要素分析本纪录片中的13个代表性事件,希望从中观视角透视叙事者对辽宁形象建构的方法以及其叙事隐喻。

本纪录片展现的代表性事件都具有正面导向作用。《远方的家》在中层结构框架中的13个代表性事件,从先前事件到结果都包含着相同的“奋斗”内核,也包含了从困难走向成功的故事主线。一个个曲折发展的故事唱响了辽宁各城市转型升级的凯歌。这些奋斗的转型故事从正面回击了网络上“唱衰”东北的声音。

对13个典型事件进行归因统计可以看到,个体归因出现频率最高,总数为8次,资源归因和行政归因均出现3次。比较的结果表明,创作者视辽宁的区域建设的最大动因为辽宁人民。这样的归因符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肯定了辽宁人民在辽宁振兴建设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3.低层框架:增加参与感、还真实世界。《远方的家》采用参与式纪录片的拍摄方法。与观察式纪录片不同,参与式纪录片常采用更多的主观镜头,摄像机伴随着记者的介入性采访问答而带来介入性的镜头语言。介入式摄影的主观镜头不避讳运动镜头的不稳定,而运用更为自然的镜头语言,力图原汁原味地再现真实、质朴的世界,还原人世间的参差多态与不确定的随意。

三、反思:辽宁区域形象的建构效果

1.积极效果。首先,高层结构框架在旅游形象中嵌入经济形象。高层结构框架在特色旅游和产业转型的主题下讲述了众多故事,这些故事涵盖了一二三产业。这些产业故事突破了以往单一的工业原型,成功塑造了辽宁的多元的区域形象。通过弹幕回复可知,网友纷纷表达了“真的好美啊”等热烈的回应,这是辽宁旅游形象、经济形象得到确认的标志。

其次,高中低层结构框架合力打造市民形象,塑造“长子精神”。《远方的家》从高层框架的市民主题,到中层框架的个体归因,再到低层框架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全部框架都自带“人民性”。通过再现丰富的人物类型,如农民、工人、民兵等,深入挖掘新时代下辽宁人民勇于破局、努力创新的“长子精神”。

最后,运用中低层结构框架打造阳光透明的政府形象。政府形象在本片中未被确立为高层结构框架的主题,而是置于中层结构框架的事件归因中和低层框架的解说词中。它用曲折的故事解释复杂的政治主张,指明辽宁各级政府为促进地区发展作出的努力。这种中低层结构框架叙事策略使政府形象变得实在具体,让人易于接受。

2.消极效果。一是高层结构框架城市表现不均衡,区域形象内涵挖掘不够。在25集有关辽宁省的拍摄剧目中,丹东市被反复拍摄5次,而沈阳市却毫无展现。《远方的家》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应拓展多样的素材,挖掘区域多元内涵。二是格式化的中层结构框架过度强调正面导向。《远方的家》在中层结构框架中因循了欲扬先抑的叙事方法,但故事的指向却高度相似,即从困难走向胜利。

总体而言,纪录片《远方的家》中对辽宁拍摄的剧集,推动了辽宁多元区域形象的建立,为东北振兴发挥了舆论先导的作用。创作者在学习其积极的框架叙事策略之外,还应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媒介框架策略,向区域文化植入有深度的、有差异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区域形象的传播力和可信度。

猜你喜欢

中层归因辽宁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双麦克斯韦分布下极区中层尘埃粒子带电研究
辽宁舰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从组织支持谈中层管理者激励*
《中层危机》:探讨应对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