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1-11-12张会娟
张会娟
河北省正定县教师进修学校
独立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通过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对学习的内容进行自觉主动的思考与探究的模式。学生一旦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对初中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起高度的重视,激发初中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初中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以此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果。
一、重视教学设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引入者、参与者,又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者,在教学前,教师要努力做好课前教案的设计工作。首先,要把握教材这个重点。我们知道新教材是新课标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的蓝本。因此对教材中的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点以及学科知识渗透整合,都要清晰认知,正确把握。其次,要把握学生这个重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学目标要求的实践者。因此,备课要着眼于学生发展为目标,着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第三,寻找教学“互动点”。设计自主学习的切入点,针对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渗透点,结合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更应该“主动出击”,去自主寻求、学习、掌握应该获取的各方面知识,从而在学习实践中碰上的一系列问题以自己的方式去努力加以分析并最终获取解决。即所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由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其职责已经远远超越了“教”这一范畴,而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自己擅长、适合新时代教学需要的策略来努力调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自觉、自主性和创造能力。
二、优化探究性实验过程,让学生自主寻求解决方案
初中化学的教学中,设置有许多探究性的实验。既然是探究性实验,那么是由教师全面掌控探究过程,让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还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自由探寻解决方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教学实践显示,当学生全程参与到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时,他们的能动性才会被最大化地激发。例如,沪教版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的教学中,需要使学生充分认识物质的酸碱性,并能够通过pH试纸、指示试剂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那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认知物质的酸碱性。为学生提供一瓶无化学试剂标签的盐溶液,安排学生以4-6人为小组的形式,设计实验方案来确定该盐溶液的酸碱性。让学生自主讨论,提出相应问题:酸性盐和碱性盐判别的标准是什么?判别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反应?产生了何种物质?环境是否对实验结果造成了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被进一步探究。之后,根据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知识,可以知道有几种方法可以判定盐溶液的酸碱性:(1)用滴管抽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将显色的试纸与标准卡进行对比。(2)运用紫色石蕊溶液或者酚酞溶液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3)是通过盐的化学式来判断其水解产生的离子。当学生在讨论时,发现第三种方式在此项实验中并不适用。此时,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采取不同的验证方法进行试验。A组选择用pH试纸的办法。抽取一定量的溶液滴在pH试纸上,此时发现试纸变成蓝色,说明该盐为碱性盐。B组选择紫色石蕊溶液作为指示剂,把盐溶液滴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呈蓝色,则此盐呈碱性。当进行此试验时,学生对该物质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此时适当引导学生,对该物质进行深入的探究,为学生提供另外两种试剂,盐酸与石灰水。初中化学中最常见的碱性盐为带有碳酸根的盐溶液。检验的方法是:取适量溶液滴加稀盐酸,能够产生气泡,再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含有碳酸根离子。通过两个阶段的自主实验方案的设计,学生将对课堂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掌握通过实验所得的新的知识,使新旧知识得到融合。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设备对学生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进行记录,实验后与学生共同进行反思和探讨,加深学生对实验所得知识的理解,同时使其正确认识到实验过程中自己操作的不足。
三、结束语
自主学习从建立自信开始,到熟练运用,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在这一过程中,兴趣被逐步地发掘,当我们发现,从心里爱上了某一类知识,如历史、物理、音乐等我们也就真正地踏上自主学习这一门类学科的道路。每个人对于知识的渴求程度不同,也就决定了其自主性的强弱差异,通过良好的教学诱导,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成为决定人生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