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2021-11-12许连兴
许连兴
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内坑镇锦和小学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学校老师研创了很多教学方法,其中情景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教学法是老师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炼,将复杂的问题融合到特定的情境中,将学生带入情境进行问题分析,从而解决问题。但是创建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何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老师一直研讨的话题。这需要老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善于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创建有利于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小学数学的问题情境建设有重要意义。首先,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思想也尚未成熟,并且玩心很大,在数学课上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思想,无法保证自己的上课状态。所以会有很多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愿主动学习。而小学数学是小学生系统学习的第一步,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学习效果很不理想。而老师创建问题情境会有效改善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老师的提问,投入情境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以娱乐的心态思考数学问题,产生良好的效果。其次,创建问题情境,可使课堂气氛活跃,有利于创建高质量课堂。学生进入老师创建的情境中,展开讨论,不同的观点引发学生激烈的交流,使课堂气氛愉悦起来,通过学生们的相互探讨,学生有了不同的思考角度,从而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改善了以往沉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毫不费力的上完数学课,并完成数学学习任务。学生们在娱乐中学习,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迎刃而解,使课堂变的高效,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指标。最后,有效的问题情境创建,有利于优化教学质量。通过情景模拟,学生们不再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而是在自然状态中建立数学思维。老师利用学生的性格特点,创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效的改善了学生上课走神的情况。小学数学知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应当重视起数学思想的建立,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服务。所以,小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时期,老师应用对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小打好基础,将问题情境有效建立。有效的情景教学会使教学质量大大提升,有利于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
二、小学数学创建问题情境的问题
为了探究小学数学创建问题情景的情况,对某小学进行调查,发现小学数学课堂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老师创建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并且创建的问题难度较大,以及在问题情境中学生们的互动较少,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
1.情景创设与学生生活较远。
在调查中发现数学老师创建的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较远。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对很多新鲜事物了解不完全,在老师建立情景时应当选择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案例,以及学生们熟悉的环境。但是在多数小学数学课堂上发现,老师创建的情境多是学生们不了解的,与生活差距较大。这样的情景会给小学生带来疑惑,不能很好的思考数学问题。同时,情境设定的不合理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距离感,从而更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而情境创设的作用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将书本上的知识概念变成自己的。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正确的认识,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到生活中去,而情境设定不贴切会给学生造成学习压力,没有帮助学生学习,使情景教学法无法发挥作用。
2.情景中问题难度较大。
在小学教学中还发现老师设置的数学情境中的问题难度太大,给学生带来困扰。对于有效的问题情境来说,问题的难度应该符合小学生头脑特点,在学习的初始阶段不宜将问题难度设定过高。对于刚进入数学学习轨道的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建立学习兴趣直接进行高难度提问的话,学生会感到学习压力,并不愿主动探究。学生们没有解决老师设定的问题自信心会大受打击,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小学生的大脑正处于发育阶段,老师设立的问题应难度适中,将庞大的数学知识点合理拆分,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数学。这样才会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信心。
3.问题情境中学生互动较少。
在小学教师设定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的设定没有引发学生小组探究,问题的单一性使学生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依然沉静。老师的问题太过直接,没有设置巧妙的环节,让学生感受不到情境的趣味性。一个优秀的问题情境应有起有伏,有效的调动学生心理活动,并设定问题机关,让问题环环相扣,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而现实中老师设定的问题情境不合理,没有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生沟通较少,使学生得不到反馈,起到教学反向作用。
三、小学数学创建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
1.联系学生生活,创建问题情境。
小学阶段属于学生的数学启蒙阶段,老师的问题情境应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从而产生对数学的热爱。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性质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生活中存在的几何图形,让学生们自己发现他们的特点,并将特点总结出来与同学们交流。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发现了班级中的流动红旗是等腰三角形,班级中的黑板是长方形,家中的灯是圆形。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帮助课堂提升效率,在接下来老师的系统讲解中更加顺利。另外,老师可以根据对称图形让学生们找到生活中的对称物品,学生们会惊奇的发现对称图形的特点,并建立数学审美,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者,在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一节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自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并用不同单位表示出来,学生们通过测量身边的物体,找到长度单位的转换规律,从而学会灵活运用,建立自己的数学逻辑,并深刻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有效衔接,让学生学会数学应用。[1]
2.设定问题等级,有序创建情境。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不同,老师要注意问题设立的难度问题。应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设定不同问题,老师在一个情境中可设立多个问题,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应有明显的区别。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老师设定简单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树立信心。而对待基础强的同学应将问题难度升级,有利于学生充分开发大脑,并认真思考。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面积》时,老师会建立一个情景,并将班级同学分成三个部分,老师会让一部分学生找到身边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让第二部分学生将找到的立体物品的各边长进行长度测量,让剩余的同学进行面积计算。老师将三部分同学合理搭配,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教学,保证了每个小组都由不同梯队的学生组成,大家共同合作解答问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老师的问题环环相扣,需要小组成员默契配合,良好合作,将最终结果计算出来。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学习,帮助不同级别的学生学习,并且同学们学会互帮互助,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2]
3.加强学生互动,创建探讨性问题。
为了让数学问题情境行之有效,老师还应创建有研讨性的话题,让学生们针对问题产生讨论,使课堂气氛活泼起来。例如,在学习重量单位时,老师让学生展开讨论,找到身边“一千克”的物品,或者将物品重量组建成一千克。这样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们互动起来,每个人都将自己找到的物品进行称量,与小组成员展开交流,使数学知识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体现出来。学生们通过称量,知道了千克与克的关系,并有了感性认识。通过小组良好协作,将物品控制到老师规定的重量,良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另外,老师应多加鼓励学生,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帮助学生更加进步,对表现不好的同学以鼓励的方式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从而调整学习状态。[3]
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的创建有多方面及意义,对学生自身发展和教学指标有重大帮助。老师应积极研讨教学方案,创设新颖独特的情景模式,使学生沉迷在知识的海洋里。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创建有趣问题情境,并设定问题层次,创建多级别的情境问题,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创建探讨性的问题等多种方法,有效改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