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教育叙事

2021-11-12

散文百家 2021年1期
关键词:石狮子瓜藤乡下人

陈 微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上盘镇轻长小学

说起来,笔者和《乡下人家》很有缘。《乡下人家》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陈醉云先生通过描绘一个个自然、和谐的画面,呈现出瓜藤满架、鲜花轮绽、雨后春笋等六幅自然、祥和的农家画面,展现了自然和谐的乡村生活,赞扬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扮自己家园、装点生活的美好品质。笔者曾在教学中三次和《乡下人家》接触,每一次接触,都让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悟:抓文体特点,明确目标

第一次接触《乡下人家》,是2017年上盘镇中心校举办了名师下乡的学科活动。由指导老师和新教师同课异构,提前一天指定课文,第二天抽签上课。上完课后,笔者感觉到自己的教学还是太稚嫩。彼时,笔者正好执教二年级语文,习惯性地把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上,在生字词教学花了大量的笔墨。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几年的识字学习,学习并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能力。笔者把教学重点定位于识字教学,不仅学生不感兴趣,还占用了课文朗读、语感培养以及词句理解、积累等宝贵时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帮助。

而且,《乡下人家》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散文重在抒发作者感受,散文教学的核心是对散文情感的关照,教学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情感体悟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情感和文本情感融合的过程。摸清文体特点,才能把握课堂设计的主动格局,笔者当时用分析文章内容代替了情感的理解、感悟。这是传授型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是知识的灌输,缺少情感的熏陶及实践训练,学生语文能力并没有“一课一得”。

第一次与《乡下人家》的亲密接触让笔者明白,教学目标确定要合理,在教学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他们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

二、思:以学生为主体,提供支架

第二次接触《乡下人家》,是去年参加名师结对活动。指导老师胡老师让我们选择一篇课文进行模拟上课。笔者执教四年级,就再次选择了《乡下人家》。

《乡下人家》所在的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主题编排。除《乡下人家》之外,还有《牧场之国》《古诗词三首》《麦哨》,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和向往。《乡下人家》课后以及本单元的语文园地,结合主题相应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训练。整个单元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乡村生活,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学习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结合所处单元和前后文的联系,笔者确定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教学过程设计如下:(1)田园组诗导入,感受乡下人家的特点;(2)初步感知,游览乡下人家;(3)感受第一、二自然段景物的独特、迷人:(4)小练笔,升华情感。模拟上课结束,胡老师直接点出:这份设计,将是一节高耗低效的课。胡老师的点评一语中的,模拟上课前,笔者在本班试教了一次,感觉到深深的乏力。初步感知,游览乡下人家”中的“为乡下风景图起名”,这个环节是“高耗低能”的集中体现。虽然笔者提供了用“什么东西怎么样”概括画面的方法,但在引导学生思考概括方面提供的指导不够,学生耗费了大量时间。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学生。阅读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正式上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必要。有效的课前预习不仅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思考的学习习惯,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概括画面名称对于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降低难度,给他们学习语文“搭好梯子”,引导他们品读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缺少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所以学生表现出不知如何下手、开口,整个课堂很“安静”。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学习灵活多样的方法中有一个总钥匙,即一个‘活’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笔者应该运用“活”的、“生活化”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中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们不仅要上好一堂语文课,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一种阅读策略,融会贯通掌握一类文本的阅读能力。如何让学生“活”起来?如何切实引导学生提升能力?这些问题萦绕在笔者的心头。

三、得:从扶到放,发展能力

笔者结合借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原有教学设计上修改的同时,增加自主学习单。精简生字词教学,学生利用学习单自行检查落实情况,查漏补缺。针对学习难点“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降低难度,分步教学。

1.品词品句,顺学而导

学习《乡下人家》第一自然段瓜藤时,笔者布置任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瓜藤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展示的,在原文旁做好笔记再交流——

生1:我好像看到了藤开花了,花又落了。然后结出了瓜,有青的,红的。是活的。师:你注意到了两个变化,瓜藤生命变化和瓜的色彩变化的过程。

生2 :藤有了生命力,会攀藤架,会爬上屋檐。从“攀”“爬”我好像看到了瓜藤在一步步往上爬,这是拟人手法。

师:你抓住了动词,得出了拟人手法。

从学生回答的“是活的”到“这是拟人手法”,抓住学生回答未详尽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从说感受到说方法,为其他学生提供发言的方向,把回答说清楚说具体。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当同学们找到瓜、藤、叶和石狮子、大旗杆的对比,笔者出示两方对比图和句式:

当瓜在__,石狮子蹲在高楼门前。

当藤在__,两根大旗杆竖在高楼门前。

当叶在__,石狮子__。

当__在__,两根大旗杆。

生:当瓜在晒太阳,石狮子蹲在高楼门前。当……(学生投来求助的眼神)

师:你用上了拟人手法,那藤、叶等也能当成人来写了。

生:当瓜躺在藤架上看星星的时候,石狮子蹲在高楼门前。当藤在大口大口喝水,两根大旗杆竖在高楼门前。当叶迎着朝阳跳舞,石狮子连动都不能动。当花在互相比美,两根大旗杆光秃秃的。

不止画面活了,学生也活了,争先恐后地举手。笔者待学生发言之后,顺势而导:“带着你们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味,富有活力。从“品读字词句,敢想象”的环节中,我们感受到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妙处,给画面起名“瓜藤满架”。

利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独特体验,抓住生成性资源,顺学而导,以读促悟。课堂上及时迁移学习方法,用“品词句,敢想象”的方法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鲜花和春笋图,完成学习单第二题“我会为以下画面起名”。

2.迁移内化,教而得法。

我们要注重评价学习结果,这是对课堂所学知识、方法的巩固,更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小练笔以及课后的作业等可以作为学习结果的评价对象。

笔者设计小练笔:做一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一写校园里的景物,用上空间顺序或者时间顺序,把景物写生动,并且安排了两个开头提示“(时间顺序)春天到了,教学楼前的桂花树__”“(空间顺序)我们的教学楼被各种植物包围着。__”。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挑选空间顺序或时间顺序写景物。点评环节出示标准:(1)字迹工整,句子通顺;(2)运用空间顺序等方法;(3)运用积累的美词佳句,从不同角度出发明确小练笔的要求,指引方向。

学生的发展存在阶段性和顺序性,教学时要循序渐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存在个别差异性,这需要我们因材施教,防止“一刀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关注个体学生。

实践证明,为学生提供攀爬的“梯子”,学生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任何一篇课文都需要我们去熟读,任何一个课堂都值得反复咀嚼。“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不断的实践和反思,笔者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猜你喜欢

石狮子瓜藤乡下人
论20世纪80年代我国电影中的“乡下人进城”叙事
顺藤摸瓜
石狮子
画狮子
乡下人家
——根据课文《乡下人家》编写
地瓜藤的“翻身仗”
地瓜藤的“翻身仗”
瓜藤
大同地区石狮子造型艺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