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研究
2021-11-12刘婷婷
刘婷婷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一中学
在语文课上,课堂气氛是至关重要的。搞好课堂气氛,就能使学生更快的进入上课的状态,更加融入课堂,更加认真地听讲。这不仅可以使课堂效果大大提升,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举两得。教育本身的目的就是培育学生,培养优秀人才,满足祖国对优秀人才的需要,建设更好的祖国。回归教育上来,教师讲好课就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做好导入语虽然是课堂的一小部分,但却是课堂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将对于语文课堂导入的作用和如何做好导入进行探讨。
一、导入的作用
1.活跃课堂气氛。导入语是开启课堂气氛的钥匙。钥匙用对了,课堂气氛自然就有了。课堂气氛对于课堂的进度、学生对课堂的接受程度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都有很大的关系。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活泼有温度的教学方式似乎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说教师可以通过在正式讲课之前先做导入语,预热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加喜欢上课。
2.稳定学生情绪。课堂的开始有很多学生还不能及时把自己的心思拉回来,心思还沉浸在下课玩耍的快乐中,这时候如果教师不把学生的心思稳定下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那么这节课学生学到的东西就会很少,有些学生甚至上课了还在玩。这时如果教师做好导入语,就可以很大程度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是导入语的重要之处。例如:如果这节课要学习文言文《木兰辞》,面对晦涩的文章,学生很难不走思。那么在上课之前几分钟,语文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找到一段只有几分钟的短片,在课前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对这篇文章的好的印象。这样可以首先让学生觉得这片文言文的故事是有趣的,而不是老师拿起书就讲,让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很困难,文言文中的词汇很难记。
3.消除师生隔阂。生动的导入语可以让学生对教师改掉传统观点,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会更加愿意学习,把学习当做开心快乐的事,同时又可使老师的教学任务变得轻松。生动的导入语同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求知。
二、如何做好导入
1.提出问题,抛砖引玉。在上课之前,语文老师可以提出一个有关这节课内容的小问题,这是语文老师惯用的小技巧,这个小问题可以引发起学生的思考,引诱起学生多这堂课内容的兴趣,小问题也会起大作用。这不是空谈,心理学上对这也是有研究的,应用心理学的观点就是:思考的过程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之后,人们会开始思考。所以说这个方法是有实际效果的。例如:在学习《爱莲说》这篇文章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周敦颐独独喜欢莲花呢?他为什么不喜欢文雅的菊花或是雍容华贵的牡丹花呢?先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当学生读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原因导致周敦颐独独喜爱莲花。学生就会对这篇文章和这个知识点记得格外清楚,记得格外认真。同时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善于思考,在学习文章前都会寻找问题并思考为什么。这就达成了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2.讲述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初中的学生都很喜欢听有趣的故事,所以说以故事作为课堂的导入是很有效果的。老师要具有生动的表述能力和共情能力,让学生有兴趣听故事,并且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样,把自己带入到故事中去,在学生听得入迷的时候导入这节课需要讲的内容,以故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不仅导入了新课,还拓宽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更使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很多。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之前,先让听过这个故事的学生上讲台来大概的讲一遍这个故事,这就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学生上课会更加聚精会神,教师也更加轻松,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就会相应的提高。
3.将学生带入情境。在上课时利用一些外界的物品制造课文里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某节课将要学习有关歌颂花的课文,就提前找几朵花,在上课前放在讲台上,学生一定会好奇这些花是干什么用的,这些花是哪来的,这些花为什么出现在这。当学生们产生好奇心开始问问题时,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和学生们讲这些花,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主题,而不是突兀的叫学生们打开课本,翻开第几页。
三、结束语
导入是语文课上的一大重要部分,它虽然占时短,但是它作用大。所以说课堂导入不可轻视。现如今我国初中课堂还并未普及导入,这是当前初中教育的一大短板,所以说重视导入是势在必行的事情。我国现如今的教育还存在不足,我国初中语文教师更要认真工作,弥补这些不足。同时,这些不足也提示着我们教育事业不可轻视,教育事业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和隐藏实力,可以不停的向前方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