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名著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
2021-11-12李珍珍
李珍珍
郑州大学附属中学
名著阅读是指阅读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认识以及流传的文字作品,能给人们以警示和深远影响的著作,以及对世人生存环境的感悟。中学生阅读名著作品,理解名著中的丰富内涵和思想,赏析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培养阅读鉴赏和审美能力、加强语言积累、丰富精神世界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基于新课标下的(部编版)语文新教材里增加了名著导读章节的阅读教学内容,并对阅读和教学方法提出指导性建议。名著的赏析也被列入期末考试及中、高考考试范围之内。通过教材编排和考试制度的一系列改革,名著阅读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名著阅读却蜻蜓点水式匆匆而过,阅读效果差强人意。
本文通过调查,旨在把握名篇名著在初中阶段,中学生阅读的现状,找出在阅读名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
一、调查对象、方法与结果
1.调查对象。
对河南省郑州市的3所中学进行调查。随机选择这些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
2.调查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法,利用问卷小程序和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于一周内陆续分学校调查。问卷小程序和纸质问卷问题及选项设置完全一样。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调查问卷1492份,回收率达99%。其中,有效问卷1456份,占回收问卷的98%。
问卷题目共设置题目20个,内容围绕学生名著阅读现状,从阅读习惯、阅读体验、阅读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调查。
随机抽取部分教师50人和家长100人,进行访谈。在教师随机访谈中,针对语文名著阅读导读教学,从教师认识、教学反思和阅读反馈三方面进行。在家长随机访谈中,针对家长态度、支持方式进行电话沟通。
3.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学生。第一,学生对名著阅读是接受的,但多为被动接受,兴趣有待提升。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可名著阅读,认为他们流传于世,有其价值。但是如果可以主动选择,他们更愿意选择科普类书籍和武侠言情小说。科普类书籍带给他们新鲜、惊奇,武侠言情类小说不需要费脑筋,是消遣娱乐的不二选择。相较之下,名著作品因为时代隔阂、语言环境的改变,和学生自身阅读能力的限制,需要查阅背景资料才能理解,显得麻烦。更有些教师家长,将之作为学习任务硬性布置。阅读变成了应试学习,学生的主动索取变成了被动接受,阅读兴趣更是被消磨殆尽。第二,学生阅读名著存在困难,需要专业的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或多或少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时代的跨度,导致字词有障碍。如《西游记》,正版的书是浅显的文言文。学生读文言文远不如白话文那么流畅。文言文基础弱的学生一读不懂,再读又碰壁,还读仍有问题,以至于干脆放弃。B、背景知识的缺位,导致句段不理解。如《朝花夕拾》篇目里面的《无常》,用无常的形象做对比,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学生对那段历史不了解,根本理解不了无常这个形象。虽是读完了,但讲的什么缺搞不清楚。C、大部头著作占用时间较多,导致阅读不能深入。名著反映的内容丰富而深刻,需要动脑思考,阅读速度拖慢。很多著作动辄十几万字甚至几十万字,学生阅读需要大量时间。而目前的现状是:平时,学生的时间被各种作业占用,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时间阅读。能够利用的是寒暑假和周末。种种困难的表像下,反映出学生文学功底参差不齐,需要教师个性化的辅导。对于困难较普遍的篇目,需要教师整体引导。第三,纸质书籍的主导地位正受到电子书籍的冲击。从调查结果来看,纸质书籍为媒介的阅读,至今仍是学生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主要方式。电子书籍紧随其后,比例与纸质书籍接近。这表明,电子传媒的普及和互联网所带来的影响,正在对传统的纸质媒介的阅读功能形成巨大的冲击。在教育领域,网络的应用基本普及,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并向着更加丰富、服务更人性化的方向大步前行。电子书就是其中广泛应用的产品之一。凭借成本低、携带方便、附加的查询、笔记等服务顺手贴心,电子书在短短的几年迅速发展,形成了对纸质书籍的巨大冲击。学生处在信息时代,选择电子书接触并应用电子产品是大势所趋。
(2)关于教师。从统计结果来看,部分教师对名著阅读板块的认识不够,仅作为考试中的一个考点去进行备课。受课时限制,名著导读教学只能蜻蜓点水式匆匆而过。部分教师并不重视这部分内容。有的甚至仅在末考前,因为考试要求,提纲携领的过一下,很多内容只能点到,无法展开。学生得不到细化引导,加之课业负担较重、名著文本内容较多、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出现了教师急于求成、学生应付考试,囫囵吞枣等教学行为变形的不良现状。
访谈中发现,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对名著的认识,有的教师,部分名著自己都没读过,仅是通过看梗概、评论和他人分析,进行备考式教学,与学生的互动,浮于表面。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对文本的解读需要语文教师首先成为一个阅读者,再成为一个分享者。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仍需继续转换。
教师由于自身经验和教学技能的不同,同一节课,教师的效果各不相同,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有差别。如何引导,引导到什么程度,效果如何保障,这都需要教师思路清晰,精心设计教案,需要课堂驾驭能力,引导学生去粗取精,步步深入;需要教师重视名著阅读板块,将之当成精读课去上,真正起到提高自主阅读能力的作用。
(3)关于家长。虽然学生的名著阅读多在课外,但家长并不能够承担起指导督促作用。一方面,各学生家长的文化背景、社会分工各不相同,缺少时间、精力和科学方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少部分有时间和精力的家长都把目光放在语数英考试科目的辅导上,对于需要持续进行的阅读活动,不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中考压力,多数家长在孩子集中精力搞学习、提成绩。在一切围绕考试的状态下,家长不自觉的将考试作为了一把衡量尺。有利于快速提升成绩的,积极做。反之,放任不管,甚至取消。在家长的影响下,一部分学生也抱着功利的目的,选择性的阅读。这样反倒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体验不到阅读的乐趣,机械的照单全收,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对策
1.开设课程,深入解读。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新课程改革,使得名著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针对学生名著阅读中的困难,我们可以拓展语文课堂,开发以名著阅读为核心内容的语文校本课程,通过细化目标、分解阅读任务,挖掘文本内容,灵活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让课程有效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解决当下存在的阅读困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过“阅读经典和阅读流行作品是并行不悖的,但阅读经典需要引导和训练,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自发地、自觉自愿地喜欢经典。”
新课标内容中,增加了名篇阅读,推荐名著十多部,如《朝花夕拾》、《海底两万里》、《骆驼祥子》、《西游记》等等。这些名著内涵丰富,反映社会深刻,对于上缺少生活体验的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对补充学生的生活体验、心灵的积极影响、人格三观的培育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课程的引领,挖掘名著作品中的价值,把阅读从表面引向深入,从而实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提升,让名著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学生的心灵,给予积极地人生导航。
2.提升认识,强化技能。
绝大部分教师都能做到对教材内容悉心研究,教学设计精益求精。这种重视程度是名著阅读也极其需要的。名著阅读是一个有益于学生长远发展但需要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师需要提升认识,弱化功利性阅读,将名著阅读放在提升学生发展力的层面,想方设法引领学生阅读整本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端正部分学生的阅读态度,引导学生摆正阅读名著时的心态,把读名著看成是一种愉悦身心的事情,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开阔视野,提升思考的高度。
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升,是教师从业生涯中孜孜以求的目标。由于名著阅读,没有现成的资料参考,教师更需要多读书,坚持读书,积极教研,强化个人教学技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选取适合学生的角度,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的方式,去粗取精,引导学生读出名著的“味儿”;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加强个性化辅导,让学生意识到名著阅读是一种心灵上的享受;通过方法指导,文本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名著阅读是一种区别于“文学快餐”和“文学垃圾”的截然不同的享受。
3.活动督促,营造氛围。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很多学校都举行过读书活动。此类活动,不仅对学生在阅读的量和质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而且在说、写表达方面乃至心理压力锻炼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要巩固并不断加强这种成果,可以通过教师合作、学校支持,让读书活动成为一种惯例,每学期定期进行。读书活动常做常新,可以丰富其内容,或每期一个主题,形成系列,或由学生推选感兴趣的主题,或针对某部名著开展,或和其他活动联合进行。灵活其形式,或展板展示,或讲演,或讨论,或手抄报等等。只要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提升,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可行性高,各种方式均可纳入考虑范围。
我校的书籍漂流活动就是其中一个有益尝试。利用班级图书角的书籍,以年级为单位,推磨对换书籍。有的学生看到本班的书籍是不固定的,有一种紧迫感,能主动挤时间阅读。有的学生看到书籍常变常新,有了想一看究竟的兴趣。在图书角浏览选择的学生明显增多。学生之间的读书交流逐渐增多。读书活动形成了学生带动、合作、相互促进的积极局面。
4.搭建平台,物质保障。
初中的学生正是确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他们渴望展示自己,得到他人认同,但同时,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充满不确定性。学校需要在学生重要的人生阶段,积极投入人力物力,想方设法搭建平台,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帮助学生健康向上。
(1)加强基础平台的管理和利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校园阅览室、教室等平台,营造读书环境。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合理利用图书资源,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功用,让学生心中有书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2)持续增加物质投入。图书资源的更新,补充是必要的。初中阶段的学生喜欢新鲜的体验与感受,敢于尝试,需要与时俱进。对名著的不同层面理解、对各类书籍的不同涉猎正是他们更新换代知识,提升思维程度,拓宽眼界视野的具体表现。学校应从学生角度,持续补充书籍资源,并紧跟时代步伐,增加电子书籍的补充更新。
(3)利用一切资源营造氛围。通过美化班级环境、走廊张贴名言警句、黑板报建设、班级图书角设立等方式,凝聚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把读书当成一种日常,把名著阅读当成必要的精神食粮,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的读书意识。
名著是世界优秀文化的典型载体之一,凝结了世界各国著名作家对生命、社会、时代等多方面的思考,是文化之根。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站在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高度,积极努力引导学生与书为伴,让一部部经典名著,变成一盏盏明灯,指引学生向善向上,让好书的光彩带给学生奋勇向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