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器型号批产管理优化升级

2021-11-12吴强王知非温亚王秀春蔡伟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航天工业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单机型号研究所

吴强、王知非、温亚、王秀春、蔡伟 /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

一、项目背景

1.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

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作出战略布置,到2035 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1 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设成世界一流军队。世界一流军队由若干要素组成,其中武器装备现代化是重点。现代战争是体系和体系的对抗,武器装备建设必须贯彻体系建设思想,必须建成适应现代战争和履行使命任务要求的武器装备管理体系。

2.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赋予中国航天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和一流国防的使命责任,对航天事业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核心研发单位,航天企业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成型号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目标。为实现航天事业“三高”发展目标,需对型号批生产阶段管理不够完善的地方进一步强化,这也更有利于保障科研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3.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适应新时期装备建设发展的需要

2020 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圆满完成了全年武器批生产任务,研究所“十三五”期间批生产能力快速提升,但是批生产过程中也反映出研究所批生产管理模式距离“三高”发展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仍需持续优化升级。因此,研究所提出武器型号批生产管理优化升级措施,坚持“0.6+”和“大力做减法”的科研模式之路,通过梳理武器型号批生产的个性与共性、难点与风险,按阶段、按领域对武器型号的批生产工作开展差异化管控,全面助推研究所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支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三高”发展。

二、 工作与实践

1.当前武器型号批生产管理的共性难点

(1)批生产能力

随着国防力量建设需要,武器型号批生产单位对承研承制单位提出了“更快、更高和更强”的要求,即批生产的交付时间要加速、生产数量要提升、产品质量要过硬,但是调查发现研究所及各配套生产单位在批生产能力方面还是存在明显的短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传统的批生产组织模式与批生产任务不适应;二是关键短线产品的生产制约着整个控制系统的交付;三是总成总测中心及配套厂家的生产线资源、测试工装资源不足;四是批生产阶段物资齐套的周期较长。

(2)人力资源

目前,研究所内研制与批生产任务配置的设计师资源严重复用,尽管部分研究室配置了运维人员,但随着批生产总量和交付规模的大幅增长,该人员复用及运维资源分散管理的模式将很难高质量地完成研制和批生产的各项任务。

同时,面对必将快速增长的综合保障领域市场和用户需求,以及研究所军民协同创新领域自身发展的需求,批生产阶段的综全保障任务也同样对人力资源形成较大需求。

(3)场地资源

根据研究所批生产阶段的系统级测试任务场地布局,虽然暂时满足当前武器型号批生产测试和产品存放需求,但是面对后续大批量生产任务,研究所的场地资源仍将面临较大挑战。

一是由于项目周期较紧,各项批生产任务并行生产,同时还需兼顾测试,导致场地资源不足;二是面临大批量的生产任务,研究所库房对已齐套产品和待交付产品的周转能力也将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生产线柔性不足的问题使有限的场地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4)综合保障

伴随着武器型号装备部队,各型号全年将持续开展控制系统产品交装、培训、修理和维护等一系列以外场为主的保障类工作,同时还要开展控制系统国产化、实战化、性能提升及贮存延寿等在研究所内开展的研究工作。

由于武器型号产品寿命较长,装备遍及各地,部队针对控制系统的保障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研究所及配套单位的综合保障资源与能力不匹配的问题日渐凸显。

2.武器型号批生产管理优化升级的措施

(1)提升批生产抓总能力

一是加强批生产大数据积累。

从武器领域、箭上地面、关键单机、总成总测和系统测试等多个维度,按月度统计各项批生产的有效信息。同时,研究所驻厂工作组牵引各主要配套厂家,加强关键短线产品的生产大数据构建,从不同维度量化批生产能力。

二是开展批生产提前备料决策。

为保障研究所后续武器型号批生产任务按期完成,全年每季度统计一次各批生产型号未来2 年内预计开展的批生产任务信息,包括批生产任务计划启动时间、数量、经费和提前备料原因。经研究所内决策后即可开展提前备料工作,以有效缓解后续批生产任务的物资短线问题,降低控制系统关键短线产品的齐套风险。

三是狠抓共性短线产品。

针对各项批生产任务中的共性短线产品,持续开展设计工艺协同和流程优化,建立短线产品的生产专线,通过引入和培育短线产品的配套供应商,采取双定点生产模式,并在研究所供应链决策评审(3MT)中,提高对各短线产品配套单位批生产保障能力的评价权重,优化短线产品的生产布局。

(2)提升总成总测生产能力

一是调整和修订总成总测的工作范围及入口准则。

根据批生产任务和总成总测的生产能力,进一步优化和调整总成总测的工作范围,逐步将部分整机总测类产品的总测和质检工作委托配套生产单位实施执行。根据研究所控制系统产品现行分类原则(核心产品/重要产品/一般产品),通过《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型号经营管控决策实施细则》中的供应链决策评审,明确后续将新研型号控制系统产品纳入总成总测中心的入口准则,有效释放总成总测的生产压力,提升核心产品的总成总测生产能力。

二是总成总测落实大力做减法措施。

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提倡大力做减法,持续提升总成总测的生产能力。特别是针对在研型号,在单机鉴定之前,充分识别单机批生产后的技术状态,加强研制与批生产阶段单机分技术条件的差异化管控。对于已在总成总测落实的优化措施,继续在其他批生产型号,特别是目前处于“三边”状态的研制型号中大力推广。

(3)提升系统测试能力

一是加快批生产专用测试工装的研发配套。

针对部分批生产任务,在传统测试方法中,每个批次的关键单机需要在系统测试中进行100%验证。为加快测试流程,研发批生产阶段关键单机的全流程测试仪,让单机在生产阶段即可完成系统环境的测试内容,不必再100%进入研究所的系统验证环节。

对于部分批生产型号使用的外系统专用陪试产品,由于价格较贵、配套有限,试验往往只能串行开展。为加快系统试验的进度,研究所大力开展陪试产品的等效设备研发,实现多项试验的并行开展。

二是系统测试落实大力做减法措施。

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提倡大力做减法,持续提升系统测试能力。加强研制与批生产阶段系统测试项目的差异化管控,加严型号首批系统测试的试验项目,优化系统测试在后续批次的试验项目。

在完成首批生产品的系统试验后,若产品技术状态未发生重大变化,且批生产质量稳定,后续批次可根据批生产数量阶梯式降低每批抽测的数量,在研究所武器型号《综合试验必要性作业指导书》中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批生产阶段的系统测试方法和项目。

(4)批生产人力场地建设

一是保障人员的设置。

为保障设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通过短期或长期租用外部人员的形式,提高运维人员的使用效力。此外,借鉴其他军工单位的中继级保障模式,加强与各军兵种修理厂的合作,双方进行技术与人力的资源互补。

二是做实做强驻厂管理模式。

结合大批量生产,进一步强化驻厂管理模式。驻厂工作人员可以负责大批量生产型号的芯片烧写、综合试验、集成测试及生产过程问题的预处理,负责在总装现场的产品交接和总装问题的应急响应。

三是库房存放场地规划。

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遵循产品“周转时间最短、周转次数最少、交付路径最优”的原则,仅将进入研究所内参加测试的产品纳入库房周转存放。

四是测试场地规划。

为解决场地资源不足和产品在厂所间流转效率不高的问题,拟实施将部分型号的单机或系统测试工作调整至生产单位,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有效缓解研究所批生产阶段部分型号测试场地的压力。

(5)加强批生产综合保障建设

一是基层级综合保障。

基层级综合保障适用于技术能力和保障设备均有限的环境。实施保障的主体为使用部队,因此针对基层级综合保障的特点,在完善使用文件、加强部队培训、提供先进工具和采购必要备件等4 个方面开展保障建设。

二是中继级综合保障。

中继级综合保障适用于技术水平和保障装备较为完善的环境,实施保障的主体为各类军械修理厂。工业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军械修理厂提供保障服务,双方重点在型号维修技术培训和专用维修仪器开发方面开展合作。

三是基地级综合保障。

基地级综合保障适用于技术能力和保障设备完善的环境。实施保障的主体为承研承制单位。基地级承担着最为复杂的综合保障业务;应首先完成综合保障机构的建设,开展模训教学、故障检测及数据管理等系统级产品开发,全面提升保障水平。

三、实践效果

1.加强批生产组织管理,顶层优化批生产布局

2020 年初,研究所根据武器领域、箭上地面、关键单机、总成总测、系统测试,以及配套单位生产反馈等多个信息维度,发布全年批生产的“一本计划”,作为每月生产交付的基线。此外每月发布批生产月报,积累了大量的批生产过程数据,更为直观地反映出配套单位的批生产能力,为后续调配生产资源,优化批生产布局起到了良好支撑。

研究所针对未来2 年型号还未正式下达的批生产任务,根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发布的3 年滚动计划,开展预投备料决策机制,通过对批生产任务、数量和经费的可行性分析,提前开展了部分2021 年度的批生产备料,特别是进口元器件、关键国产元器件的储备工作,为“十四五”初年的批生产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总成总测落实研制与批生产差异化管控,核心产品降本增效

2020 年,研究所某型号产品的总线测试在研制阶段为总成总测必做项目,在型号进入批生产阶段后,研究所有效落实研制与批生产技术状态的差异化管控,将该总线测试改为例行试验项目,由每批每台必做改为每批例品必做,单台该型号产品的生产周期可减少6 天左右,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研究所某型号地面产品充分识别研制与批生产的试验项目,针对试验周期最长的“老炼试验”,明确地面产品的“常温老炼”可以由“常温老炼+高温老炼”的加速老炼替代,有效缩短单机试验周期,每台单机可节省10%的生产周期。

3.系统测试大力做减法,成熟批生产型号阶梯式降低测试数量

2020 年,研究所针对某型号批次多、批量大的特点,发布《控制系统综合试验必要性作业指导书》,每批生产品按照批次数量进行不同类别的抽例划分。首批生产品完成验证交付后,如后续批次技术状态未发生重大变化,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后续批次抽样比例可以进一步降低。

研究所针对部分型号的关键单机研制开发全流程测试仪,将原来每批次全部单机100%进入系统验证的工作,前置于生产厂家完成,加快了产品验证流程,极大降低了控制系统综合试验的工作量,也有效降低了产品在生产单位、系统试验和总装测试之间的过多周转。

4.重点开展中继级综合保障模式,促进批生产的售后服务保障

2020 年,研究所充分借鉴其他军工单位的中继级保障模式,加强与各军兵种修理厂的合作,双方进行技术能力与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同时为保障设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工作,研究所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高了运维人员的使用效力。开展了人员属地化聘用和属地化管理,进一步加强了销售服务的靠前保障能力。

四、后续思路

研究所对武器型号批生产管理优化升级,是研究所“0.6+”型号科研生产模式和大力做减法的一次集中体现。大批量高强度批生产任务,让研究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后续研究所将加速启动适应大批量生产的科研生产组织模式和经营模式建设,结合“十四五”期间批生产任务形势,对标“三高”发展要求,持续开展批生产保障能力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优化型号批生产工作的相关措施和意见,按照“成熟一项、发布一项、实施一项”的原则,持续推动批生产管理的优化升级。

猜你喜欢

单机型号研究所
睡眠研究所·Arch
“三化”在型号研制中的应用研究
热连轧单机架粗轧机中间坯侧弯废钢成因及对策
型号产品配套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宇航通用单机订单式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水电的“百万单机时代”
不同型号CTC/TDCS设备的互联互通
筑路机械单机核算的思考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