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琴声与微笑
——六星街漫记

2021-11-12傅宁军

雨花 2021年12期
关键词:手风琴亚历山大姥姥

傅宁军

新疆之行不可错过六星街,在伊宁它是个耐人寻味的地方。说它是风景区,可以跟着导游,在最短时间内走精品路线,欣赏式样迥异的民族庭院和民俗场景,领略历史掌故与当下故事;说它是生活区,可以漫步其间,这个占地四十七公顷的街区,聚集着汉、哈萨克、回、维吾尔、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的居民,不妨转转看看或者聊天拉呱,当然前提是你要有时间。

而今的六星街,路口竖立着一座琴键组成的立体标识,黑白相间,撑起六星街的字牌。街心广场上有马车造型,四匹高头大马扬蹄撒欢,拉着带有靠垫的车子,总有游人跳上去照相。琴键固化为雕塑,而马车呈飞奔之势,一动一静,给古老街区带来些许遐想……

古丽妮沙,文旅集团六星街景区副总,是位长相俊美的维吾尔族女子,一身碎花图案的连衣裙衬着苗条身段。作为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她的普通话很地道。重要客人都是由她讲解,忙得不可开交,我和她约了几次,她都在接待访问团体。她不好意思,还是请我过来,在接待间隙和我聊聊。

说起六星街的来历,古丽妮沙说,当地老人管这里叫“阿特夏勒”,直译过来就是“六星街”。这个地名是这一片呈六角形的街巷的形象说明。它由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工程师瓦斯里设计,与其他城市格局不同,俯视平面结构是圆形的,六条主干道依次向外辐射,分成六个扇形街区,中心为学校商铺广场等公共建筑,外围为居住区,是中国罕见的田园城市微缩样板。

补充一下,古丽妮沙发来的定位,是六星街区黎光街10 巷,也就是伊宁市六星街历史与民俗文化陈列馆。我之前随作家们去过,已经熟门熟路了。古丽妮沙大多数时间要在这里给客人讲解,她刚接待了内地一个企业家考察组。在这个游客云集的“打卡”点,回荡着悦耳动听的琴声,一楼陈列的图片记录着六星街多民族亲如一家、和谐相处的生动故事。

二楼是手风琴珍藏馆,也就是六星街历史与民俗文化陈列馆的“镇馆之宝”。在展厅的正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舞台,时常会有手风琴现场演奏。藏品主人叫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扎左林,简称亚历山大,是俄罗斯族同胞。我有幸在第一次来访时,听过他的介绍,看过他的表演。

留着胡子的亚历山大,穿着白色的民族服装,显得风度翩翩。他十岁跟父亲学习手风琴演奏和修理,十五岁开始收藏手风琴,至今已收藏来自二十七个国家的八百多架手风琴。他对南京非常有好感,听说是南京来的客人,大呼“朋友”。当亚历山大发愁手风琴没地方收藏和展示的时候,是南京援疆工作组和伊宁市政府联手,建起了这座占地一千二百平方米的手风琴珍藏馆。

以一己之力,到处收集手风琴,亚历山大诠释了痴迷的力量。样式精美、成色各异又具年代感的手风琴,经过无数人的抚摸与操持,仿佛跋山涉水来到亚历山大身边,他又将它们奉献出来,成为六星街为之自豪的共同珍藏。亚历山大获评“俄罗斯巴扬艺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视手风琴为生命,而六星街也因他和手风琴而愈加摇曳生辉。

古丽妮沙觉得,以手风琴为代表的六星街音乐元素,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内涵。她给客人讲六星街,就是讲她自己的故事。她的老家就在六星街,从小在花园似的环境中长大。在她看来,这是一个被鸟啼声唤醒的街区,有十三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街坊邻里和睦相处。古丽妮沙家的邻居是俄罗斯族,手风琴拉的《三套车》是她童年的记忆。

早年亚历山大曾参加街道文艺演出,一曲终了,掌声如潮,观众不让他下台。演出过后,就有人过来,与“亚历山大老师”切磋技艺。他发现也有居民喜爱手风琴演奏,便找老朋友同台表演。此后,又有八名手风琴表演者加入,他们分别来自俄罗斯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维吾尔族、汉族、柯尔克孜族、回族,他们配合默契,退休后发挥余热,用美妙的琴声描述友情,用音符传达这片热土多民族和谐共处的快乐。

伊犁有众多的手风琴爱好者,然而会修理手风琴的人并不多,而且多半为自学成才的非专业人员,靠着“传帮带”的师徒方式传承。手风琴按键很多,结构复杂,修理需要精湛的技术,而且很费时间,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很少有人能以此谋生,而亚历山大则是其中的前辈大师。

2021年2月,乐队成员由原来的八个民族增加至包含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蒙古族、满族等在内的十三个民族,涵盖了六星街的所有世居民族,被誉为“伊犁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他们的演出是手风琴馆的保留节目。应南京援疆工作组邀请,这支手风琴乐队曾到南京演出,把欢乐的琴声带到了紫金山下。他们说,他们是六星街的文艺志愿者。乐队还应邀上了央视《民歌·中国》栏目,与全国观众分享手风琴的韵律之美。

值得一记的,是南京与伊宁两地合作的广播剧《琴声悠远》,该剧把六星街手风琴的故事作了艺术化传播。伊宁市文联秘书长常秀玲说:“更多的人知道了亚历山大手风琴馆,乐队演出要提前预约,最火的是亚历山大创作的手风琴曲《伊犁河》。六星街成了多民族群众联欢的地点。”

和常秀珍一起忙碌的同事,只知道她是文旅局干部,后来熟了,才知道她就是散文作家张惜妍,《琴声悠远》的执笔编剧。她曾随创作团队来南京参加研讨会,还参加过伊犁作家访问团,到江苏省作协座谈交流。她还记得,访问团有少数民族作家,负责接待的《江苏作家》主编胡竞舟为他们的饮食操心,每次都提前设计好菜单。

对伊宁颇有研究的张惜妍告诉我,初建六星街,住在伊宁的俄罗斯人被中国政府认定为“归化族”。从那时起,俄罗斯人便成为六星街的常住居民。

追寻六星街的建筑风格,与俄罗斯族有关。当年移民到伊犁的俄罗斯人大多居住在这片街区,从而引领了这里的建筑审美。所以,无论哪个民族的房屋,都多少带有一点俄罗斯民居的风格,或是斜坡屋顶,或是雕花装饰的窗框,或是人字形门廊,又或是俄罗斯民族的大块色泽。

于是也就不难理解,在古丽妮沙的讲述中,六星街虽是多民族汇聚之地,但从静谧而幽深的巷子里走过,两边房屋却呈现着和谐相似的气质。欧式风格的尖顶小阁楼在绿树丛中闪现,各式民居沿着放射性的街道依次排列,在时间的流逝里,六星街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与众不同。

六星街毕竟是历史街区,急需一个核心文旅景点,让人们在参观历史与民俗文化陈列馆后得以休憩娱乐。南京市援疆工作组将其列入援疆项目,在六星街区工人街五巷着手打造“音乐庭院”。“音乐庭院”占地面积一千二百平方米,既有音乐名家工作室,又有音乐餐厅和茶吧,还陈列了“世界上最大的手风琴”。与手风琴珍藏馆相得益彰,这将是手风琴乐队更大的公开演奏场所。

古丽妮沙给我引见了柳芭,她是亚历山大的“忘年交”。她说,她姥爷和姥姥一家,是最早来伊宁的那一批俄罗斯族人,当时就落脚在六星街。亚历山大是她们的老邻居了,无论是俄罗斯族的聚会,还是六星街社区的活动,总能听到亚历山大的手风琴声。柳芭的店面一分为二,除了面包房,还有咖啡厅,亚历山大空闲时会来喝咖啡聊聊天。

像所有的景点那样,有好看的、好玩的,还要有好吃的。六星街的传统美食可以列出一长串,以俄罗斯族特色的为主,又不限于此,维族、哈萨克族、吉尔吉斯族等可谓应有尽有。不过,大列巴也就是俄罗斯族的面包,在六星街很有名。店门口有一座身着围裙的俄罗斯族妇女托着大列巴的彩塑,仿佛有刚出炉的喷香气息迎面扑来。店面悬挂着“柳芭大列巴”的招牌,店内人气爆棚。

之所以叫“柳芭大列巴”,柳芭告诉我,一是因为“柳芭”是母亲给她起的名字,拿来当店名一目了然;二是“柳芭”的意思是“爱”,连接着她许多美好的记忆。小时候,她和姐妹放学就围着姥姥转,每天下午姥姥会做列巴。姥姥什么时候都穿着裙子,脑后盘了个髻,扎着俄罗斯风格的头巾。看姥姥动作熟练地揉面,把揉好的面放到泥巴炉里烘烤,烤好的列巴被装在一个很大的搪瓷缸里。早餐时,把列巴切片,再蘸着姥姥熬制的果酱,那味道美极了!

“姥姥的味道”,是柳芭始终坚守的信条。店里天天顾客盈门,但柳芭仍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仿佛姥姥在天上望着自己。柳芭传承了祖传的加工手艺,每一道工序都是土得掉渣的。她不用超市卖的发酵粉,还是用自家院子里种的啤酒花,那是天然的发酵剂。再精选上好的小麦,亲自监督磨成面粉,加上炉火的烘烤、最原始的配方和功夫,才做出了供不应求的列巴。

柳芭性格开朗,有问必答,她说生意这么火,还是六星街做旅游带起来的。要不然,哪会有全国各地这么多人来呢!

我前一次随众人匆匆走过,第二次专程来六星街,听着手风琴悠扬的琴声萦绕,整个人沉浸到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里。穿着民族盛装的居民们载歌载舞,大叔双手叉腰,大妈手持手帕,跳起了节奏明快的踢踏舞。他们会邀请游人参与进来,一起挥动手臂,一起快乐地舞蹈……

那是一个被欢乐情绪感染的秋日,满心的喜悦在涂着“伊犁蓝”的院落萌生着、碰撞着。

且慢。我在六星街的石板路上走过,那些形态各异的木门和窗户里,想必有太多的生活故事,伊犁的作家肯定写不完。我突然看到了街巷边竖立的彩色屏风,像一面充满现代气息的涂鸦墙壁。走近了驻足再看,居然是拼接的照片。不规则的画面上有孩子、老人、姑娘和小伙子,他或她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露出雪白的牙齿,带着亲切和善意朝我们微笑。

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但我们却如同早已相识,并不陌生。在祖国北疆的这片土地上,有手风琴声里的美丽景色,有各族居民发自内心的微笑,可以治愈你,可以温暖你!

猜你喜欢

手风琴亚历山大姥姥
威廉·亚历山大:通过画笔让西方了解中国
多元化背景下中国手风琴艺术的发展趋势
徐昌俊手风琴独奏《两首前奏曲》和声研究
亚历山大的消暑之物
孩子与海豚
聪聪的信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慷慨的恶作剧
绣花高手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