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歙县山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1-11-12张清国

安徽林业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歙县山核桃林农

张清国

(歙县林业局,安徽 黄山245200)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概况

歙县位于皖南山区南部,北倚黄山,南临千岛湖,地跨118°15′37″~118°53′50″E,29°30′25″~30°06′57″N,与黄山市的休宁县、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和宣城市的绩溪县接壤。境内山脉纵横,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是全省21个重点山区县之一。

1.2 气候与植被

歙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汛期5~7月份,伏秋多旱。年均气温为16.3℃,极端最高气温为40.8℃,极端最低气温-14.2℃;年均降雨量1 541.8 mm,年均无霜期228 d。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动植物繁衍生息。境内地带性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皖南山区丘陵植被区。由于受人为活动影响,典型的原生植被较少,现存植被多为人工或天然次生植被。

1.3 地形地貌

歙县属中低山丘陵区,西北部属于黄山山脉,东北部属于天目山,东南部属于白际山。三个山系连成一片,组成外围中山地貌,并向内逐渐降低,形成蜿蜒起伏的低山丘陵。境内海拔最高点为清凉峰1 787.4 m,最低点街口村海拔110 m,地形相对高差1 677 m,1 000 m以上的山峰有20余座。

2 山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2.1 栽培历史悠久

山核桃(

Carya cathayensis

)为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原产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种仁味美可食。山核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其中歙县山核桃栽培历史最早记录始于北宋时期,当时作为贡品进贡,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根据2009年版《歙县志》记载:《弘治徽州府志》《康熙歙县志》《乾隆歙县志》《民国歙县志》里均有对“胡桃”“山核桃”的描述记载,可见山核桃在歙县栽培历史悠久。

2.2 由规模增加逐步转向质量提升

上世纪九十年代歙县山核桃林仅有1 333.33 hm,近20年来结合世行项目、德援项目、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等一批林业重点项目建设,歙县山核桃栽培面积快速发展。全县现有山核桃栽培面积8 800 hm,涉及14个乡镇,主要分布在三阳、金川、杞梓里、岔口、武阳、新溪口、小川、璜田等,占全县面积的79%;造林苗木来源于当地优良家系苗;处于结果期的山核桃林面积6 833.33 hm,其中处于初果期的有2 620 hm,处于盛果期的有3 613.33 hm,衰老林分有600 hm。近年来,歙县山核桃栽培逐渐从量上扩张转变至质的提升,面积增速减缓,质量提升力度加大,生态经营逐步成为山核桃林经营管理方向。

2.3 经济效益明显

山核桃为高级食用油及工业用油,营养丰富;种仁含蛋白质7.23%,含油率48%~53%,多的达69%,每100 kg坚果可榨油27~30 kg,油饼可制作酱油或饲料;果壳可制作活性炭,总苞可提取单宁;木材可制作优良家具及军工用品。山核桃树开花期迟、收获期早,不受霜冻之害;果壳体积小、耐贮运、寿命长,一经栽植可多年收获;具有耐阴和对土壤酸碱度适应强的特点,可在荒山荒坡规模栽培。

因山核桃经济价值较高,大力发展山核桃产业已成为山区贫困林农脱贫致富的亮点之一。近5年来虽然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特别是2020年受疫情的影响价格出现下滑,但仍然为山区林农的增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全县年均产值达到了2.1亿元。近几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山核桃种植区林农人均年收入1 500元,年收入在万元以上的种植户有2 000余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种植农户有20余户。歙县杞梓里镇英坑村名川组村民种植山核桃,人均收入达1.5万元,山核桃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支柱产业,在扶贫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4 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歙县现有“黄山市山野土特产有限公司”等3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加工企业,分别注册了“爱娟”“贵果子”等山核桃产品品牌,有奶油山核桃、椒盐山核桃、碳烤山核桃、手剥山核桃、山核桃仁、山核桃油等系列产品,2019年加工能力259余t,年产值2 620万元。

目前,歙县规模较大、生产能力较强的山核桃加工企业为黄山市山野土特产有限公司(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在杞梓里镇英坑村建立220 hm高产高效山核桃经营示范基地,在生产资料供应、代收代管、机械化作业、灾害统防统治、产品营销等方面实行一体化服务。2016年荣获“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称号,2017年被列入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建设。公司建有3 000 m生产加工场地、300 m的冷藏室,加工设备齐全先进。“爱娟”牌商标荣获“中国森林食品示范品牌”称号。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公司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不仅设立线下固定销售网点、商超专柜,还建立在线销售网络,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对产业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推动作用。

3 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1 生产经营管理粗放,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近年来新造的林分“重造轻管”现象严重。有部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原因,后期管理跟不上,导致基地产量低、效益差,产生了新的低产低效林。有部分老山核桃树零星分布于其他林分中,密度大、挂果率低、树体高大、不便于采摘管理,浪费了资源。山核桃采收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爬树、用竹竿敲打等方式,采收季节有时会有果农坠亡事故发生,安全隐患大。此外,山核桃林分内道路、水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抗灾减灾能力薄弱,生产成本高。

3.2 部分林农生态意识不强

生产过程中,部分林农生态意识不强,为了减少投入、增加产量,过量使用除草剂和化肥,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山核桃林分发生不同程度的山核桃根腐病等病虫害,给山核桃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3 加工能力薄弱

产区内实力强、信誉高、规模大、管理先进、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少,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综合开发利用不够。歙县山核桃干籽年产量达3 600 t,目前自主加工能力仅259 t,加工能力太弱,93%的干籽出售给浙江临安,成为浙江的原料供应地。

4 发展对策

4.1 加大科技支撑

以县林科所为主体,以林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组织专家深入山核桃产区开展山核桃实用技术培训,现场开展技术指导,指导林农高质量栽培与管理。同时,针对山核桃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难点问题,及时邀请专家对症下药,解决林农种植山核桃的后顾之忧,为山核桃可持续经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2 加强抚育管理

对山核桃实行分类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品质。在山核桃造林后2~7年内可间种药材、农作物等,实行以短养长、以耕代抚。加强对山核桃成林的管理,科学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营造混交林、防护林带、缓冲带或隔离带、水土保持林,控制林分密度、合理修剪、改善生态环境、抑制或减少病虫害发生。

4.3 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

对低产低效林进行疏密补稀,形成合理群体结构。清除杂灌,调整林分密度,改造林相。对整齐但密度过大的林分采取隔行、隔株或留优去劣的方法逐步间伐;对株行距不整齐且密度过大的林分,按预定的株行距垦复成梯带,带上保存、带外伐去。对林中空地,定点补植优良无性系大苗。

及时修剪枯枝、病虫枝、衰败枝、徒长枝、细弱枝、过密重叠枝、交叉枝、下脚枝,逐步培养出开张形和受光面大的半椭圆形或半球形的树冠,以增加结果面,提高产量。

4.4 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

目前,农村劳力缺失,青壮年进城务工,留守村庄的老弱病残人员比例较高,不适宜进行农事劳作;加之果农一户多山、一山多户的情况普遍存在,不便进行管理。通过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资金、项目、技术上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推广集约化经营。

4.5 建设生态型基地

在全县的山核桃基地内推广机器除草,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对果农购买割灌机给予适当补贴,提高果农使用割灌机除草的积极性,确保不破坏山核桃林分内的土壤及环境,提高山核桃林的生态防护效能和生物多样性。

4.6 推广先进的采摘技术

改变传统的采摘方式已在我国山核桃产区形成共识。结网采收,即“自然落果+采摘网(围网)+还蒲于山”采收技术体系已成熟,是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临安已在大力推广,歙县在杞梓里镇也进行了推广试验,推广的条件已具备。推广结网采收是安全生产的需要,也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必然要求。

山核桃采摘振动器,即通过振动果枝的方式来采摘山核桃球果。该采摘技术已在歙县三阳镇进行推广试验,效果得到果农肯定,也适宜在山核桃产区逐步有序推广。

4.7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选择部分规模较大的新型经营主体,分批建设基础设施齐全的生态型高效山核桃示范园区,以点带面,引导林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利用好如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基地等林业工程项目,加大山核桃基地建设和林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山核桃产业。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山核桃产业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产业跨区域、跨行业的合作与发展。

猜你喜欢

歙县山核桃林农
徽港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山核桃
林下经济发展及对林农影响分析
松鼠的山核桃
林农的林下经济
歙县推广烟菜连作模式成效及做法
歙县乡镇林业站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路
林农合作组织的合作联盟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