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可以很多,方向只能一个
——毕飞宇工作室第二十期小说沙龙实录
2021-11-12
庞余亮:毕飞宇工作室小说沙龙到了第二十期,这也是我们第一次来南大的活水轩做活动。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中提到,毕飞宇的家乡中堡,也是兴化乡贤郑板桥踏足过的地方。郑板桥特地为中堡写了一句诗:“半湾活水千江月,一粒沉沙万斛珠。”水一活,整个中堡湖内就洒满了万斛珍珠。在今天下午的活水轩,会持续激起无数朵文学浪花,这也是一次文学教育。这次讨论的小说的题目叫作“东川的水岸”,首先有请小说家易康老师。
易康:这个小说读起来非常舒服。无论是人物、故事还是情境,包括流露的情绪,抒发的情感,都是我喜欢的。小说通过两个主要人物,一个叫庄勇,一个叫小初,来表达摆脱平庸跟无奈的渴望。这两个人物写得特别有意思,作者好像在有意无意地暗示我们,小初跟庄勇有共同之处,我觉得这是作者的有意暗示,暗示这二人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写出了两个人物的努力与挣扎,最后这两个人物,一个消失了,一个好像即将消失,也许他们走向了远方,也许他们即将走向远方。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跟他们所处的现阶段生活来了一个切割,有了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也许是一切的终结。另外,这个小说,有些意象的描写特别出彩,特别是关于光亮的描写,很值得探究。我感觉这篇小说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比如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
这篇小说优点不少,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首先,小说在结构上有点头重脚轻。重,可能是为了后面的推进更加快捷顺利,问题是这个“重”更多表现在了叙述上的繁琐。小说一共写了三个人的自述:刘建忠、庄宇、小初。这三个人物当中,小初写得最好。文学是自然流淌出来的,庄宇的自述就显得有点生硬,刘建忠的自述好像是硬挤出来的。小说在结构上是不是可以做个调整,把刘建忠的自述放到后面去,把第一节跟第七节合并。如果作者觉得合并起来难度较大,那么最好把小初的自述放在开头,这样的话,无论是读者或者编辑读起来,都比较顺畅舒服。第二,小说在叙述节奏上可以做些调整。静态的描述太多了,有的时候连续三十个自然段都是静态描述,让读者产生阅读的疲劳。第三,道具的运用有点过犹不及。关于烟酒的描写特别多,但我感觉作者对抽烟喝酒的人并不了解。比如有一个细节,庄宇蹲在屋檐下一下抽掉了半包烟,我也算是一个老烟枪了,一般不可能坐在一个地方连续抽半包烟。她反复写烟跟酒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表现一种颓废情绪和沧桑感。第四,时间与空间的切换不够自如。我觉得在时间的切换上,可以借鉴意识流的描写,比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虽然切换很频繁,但当你适应了那种描述,就会发现它的时间跟空间转换非常清晰。
庞余亮:这篇小说的作者来自南京大学,很有才华,她追求小说的宽度、密度和深度,在小说中表现出了很多东西。
叶子:我希望我提的修改意见,不要打乱这位写作者非常可贵的自由写作的状态。有两点,第一点,我想谈一谈叙述的清晰与否。我读第一遍的时候,觉得有一些不清晰的地方,比方说空间,它是东川的水管所,可是再往后一点,谈到它是一个库管所,在重要地名上,不应该有两个可以互换的词,会给读者造成困扰。
庞余亮:水管所是在库管所之前的叫法,水库成立之后叫库管所。
叶子:读者无法明了第一部分的“我”和第二部分的“我”是不是同一个人,造成了阅读障碍。作者只要给出一些信号,用一些细节去充当一个“告密”的角色就可以了。稍微交代一下“我”的名字,或者在第一部分提到庄勇,他喜欢镇上批发部的女孩,这个时候的庄勇是有家室的,他是有孩子的。小说家不应该漏掉这样的细节。写作要制造一些困难,可以是叙事上的难题,也可以是情感上的难题,但是困难有两种,有的时候是有效的困难,有的时候是无效的困难。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没有意义的晦涩,刚开始写作的人,会沉浸在那种晦涩和不确定感中,很害怕写一个简单的故事,好像简单就会显得不高级。写出来的内容,只有你自己知道,别人都不知道,这是比较麻烦的。所以我跟易康老师有一个同感,就是觉得第三部分明显好多了,具有那种拼图的能力了,比方说提到凡士林,女孩看到凡士林的时候,感到一种力量向身上聚拢。我猜作者应该是个女孩,因为小初的叙事,相比前面两位男性的叙述视角,要自如很多。
我再谈谈细节问题。比方说饮食上的细节,谈到花生米,谈到什么牌子的香烟等等,似乎这些细节会让叙事变得更逼真。记不清在哪里看到的,小说中看上去冗余的细节,就像你离开房间以后,还亮着的那盏灯。亮着的灯,实际上本身就自带生活气息,会让人有一种活着的感觉。好的细节可以让小说变得更好。《东川的水岸》发生时间在泄洪以后,村镇要搬迁,村民的生活受到影响。我想到何伟写过的一篇关于巫山迁徙的文章,谈到搬迁之后的空房子里面会留下什么,一只男士左靴,一只印着女士短袜的空盒子,一张标着62 分的数学试卷。这是何伟给出的细节,这些细节非常好。一只男士左靴,借鉴于笛福,鲁滨逊被送到漂流岛上去,他找不到同伴,但是看到了两只不匹配的鞋。包括62 分的试卷,真的是冰山一角,看似是很浅的一笔,但重要的信息在里面。提到这方面时,《东川的水岸》的作者,用了很多很强烈的意象,比方说棺材等,小说还谈到山体爆破造成的人员伤亡。强烈的细节,在小说中间力度是会被减弱的。何伟的文章里有一个情景,一个男的坐在被拆毁的房子的窗框上问何伟,你看我像不像一个被钉子挂起来的人?这完全不是非虚构的写法,这就是一个好的小说细节。细节构成了认识,文学的叙述很重要的一点是对细节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简单的记忆上的,比方说牡丹牌的香烟或者是什么牌子的酒,而是要去创造某些东西出来。所以同理,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开场写一张照片是偷懒了,经验不足的作者喜欢让人物以静态的方式出场,因为写静态的人物一定比写动态的人物要容易。
庞余亮:我最喜欢的是爷爷这个角色,爷爷塑造得特别好,小说的推动,包括这个灾难的发生,爷爷在里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庄勇的悲剧,山体崩塌都跟爷爷有关系。
向迅:小说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也运用了很多现代主义的技巧。小说的主题是寻找父亲,父亲在一个意外事件中失踪了,然后写到了“我”,读大学,回到水库,就是为调查父亲失踪的原因。他选择了复调叙述,通过我、小初、刘建忠三个人物的不同叙述拼凑父亲人生的一个段落。以交替叙述的方式,使父亲的形象逐渐清晰。好小说,主线应该是非常清晰的,这个小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绕,很多地方没有说清楚。有些该交代的地方没有交代,没必要交代的地方,又显得有点冗余。比如,他回想到在百货大楼地下一层,看人家跳舞的那段,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交代。我和小初刚刚联系的时候,对小初理发店的交代,一笔带过去就可以了。
单玫:小说从不同人物的叙述角度铺陈,作者在小说中苦苦探寻,我们每天都在体验却难以琢磨的世界。作者在时间里穿梭,想在某一个时间点把所有人的命运拴在一起。可就是这个时间,作者没有运用好,过于模糊甚至混乱,读者为了理清时间的切换而浪费了很多时间。人物关系也不够清晰,刘建忠是否是第一章的叙述者,读了几遍才看明白,作者可以稍作交代,让小说读起来顺畅一些。还有就是细节不够严谨,比如一开始说他是“国字脸”“头发蓬乱”,后面另外一个叙述者讲述时却变成“他是长脸”“头发蓬乱”了。另外一处刘建忠说他是钓鱼高手的时候,喃喃自语说“你长得和你爸爸不像”,这地方就有点误导我。庄宇和庄勇为什么长得不像,回过头再看烟酒店,是不是里面有什么细节可以去寻一寻,到底是怎么回事?可惜没找着,有点遗憾,这篇小说里有很多地方是让人有所期待的,比如最后小初的离开,写得匆忙了,如果加一些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我想会更好一些。
庞余亮:这里面人物太多了,很多人物出现之后就不见了,小说家需要学会裁剪,毕飞宇老师在《小说课》里说过,小说的第一要义是准确,准确可以唤起审美,这两句话我一直记在笔记本上。如果不准确就不能唤起足够的审美。我要表扬这个作者,她是有野心的,只不过她目前还没有能力去实现这个野心。
庞羽:这篇小说语言还是比较流畅的,有流水的感觉,比较有诗意。但是,总体感觉作者对小说的把握能力还是不够,只能通过不断增加人物和事件才能完成。这篇小说很有日韩电影的感觉,甚至有一点台湾的味道,水汽氤氲。但没有电影那种黏合情节、人物的逻辑,很多东西写着写着就消失了,然后有些东西出现了,然后又消失了。刚才有老师说,有些人物甚至事件是可以完全忽略的。删除这些这篇小说能成立吗?完全能够成立。真正的杰作,是一个人物,一句话,一个字删去都不成立。还有要注意小说中的时空问题,螺蛳壳里做道场。关于时空,这个小说让我感觉像听见了一首很美妙的歌,循声而来,在门外徘徊了很久,最后不知道房子里发生了什么,然后就回家吃晚饭了。任何艺术都是在时空里面做精致的艺术品,要给观赏者开一扇窗,这一扇窗对于电影导演来说就是一个镜头,对于画家来说就是一根线条,对于音乐家来说就是一个音符。但是,这个作者可能仅仅只是造了个房子放在那里,并没有给我们开一扇窗,所以我们看得并不是很清晰。
庞余亮:这个小说里有三个核心事件要注意,第一个是搬迁,第二个是限购,第三个是山洪,时间的发生段是1999年5月18日到7月,时间跟事件串起来,把父亲放在这里就漂亮了。这三个核心事件其实他已经抓住了,如果把这三块写好,父亲形象就出来了。
李冰:这篇小说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通过刘建忠、小初、庄宇这三个视角的叙事,拼凑出庄勇失踪事件。另一条线索其实说的是小初和庄宇的爱情线,他们从晦暗不明到挑明互相喜欢,可是,他们中间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矛盾和冲突,无法逾越,在小说结尾被挑明了,所以我觉得作者的谋篇布局还是很用心的。前面几位老师也讲到,小说存在叙事不清晰的问题,三重视角的叙事之间没有明显的不同特征,导致叙事上存在一定的混乱。视角的转换也有点混杂,尤其有许多无效的细节,导致这两条线索并不特别清晰。还有,小说用力过于均匀,没有节奏上的加速跟减速。
朱辉:这个作品比较混乱。反映在很多方面,比如说人物太多,短篇小说一般三五个人物就够了,她至少写了八九个人物。要表现的想法、情绪,太过复杂了。复杂对不对呢?肯定是对的。我们很希望读者看过我们的小说以后,感慨万千,一言难尽。这是很好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常常是由清晰带来的。所以,第二个问题就是时间线的问题,作者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写小说是一种传达,或者说是一种表现,作家希望把想表现的东西传达给读者,但是不能天然地认为读者就一定能够接受到。真不是这样,写小说那么多年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自己心里边倍儿清,可是读者看不出来。读者老看不出来,那是因为你没做好。这个作品由于人物过多,时间线过杂,视角的不断变化,它的跳跃让读者犯晕。
小说又谈到爱情,写得最出彩的,是关于理发的这一段。虽然看起来跟这个小说关联不大,但是它显示出作者的才华。我要鼓励这个作者,她的文字清楚干净雅致,是超出90%的青年作家的,包括著名作家。作者把小说的语言整理得非常好,这一条可以决定了一个人能不能吃创作这口饭,如果这一关没过,那就别干,也干不好。我觉得这个作者是有可能干好的。
毕飞宇:我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体量问题,在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3 万字以下是短篇,3 万字到13万字左右是中篇,13 万字以上叫长篇。在我的阅读范围里,1 万5 千字到3万字之间的小说,很少有成功的。最丑陋的小说,大多都是1 万5 千字到2 万字左右,我个人的短篇小说一般不超过8000 字。为什么呢?因为信息量跟体量之间是有比例关系的,就像身材跟肌肉的关系一样。当然你也可以特别长,少数的你也可以特别短,但通常来讲都是这样,有能力把那么多的信息量放在1 万字或8000 字以下,你就是一个短篇高手。我觉得这个小说目前的体量,其实是可以花1万字把它完成的。这个作者的手松,松出了6000 多字,这就不漂亮了。
第二个问题,角度。这是这篇小说最大的亮点,但不停地换角度,又换得不算很好,造成了一些混乱。
第三个问题,写性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又小心,要不你就不要写。我这样说,和道德无关,和社会无关,只和人物的外部和内部的世界有关。如果能给人物带来丰富性,你就写,如果不能,那就没意义。性涉及到很丰富的内心世界,写好它并不容易。
第四个问题,照应。如果这个小说按照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单一视角单一角度贯穿,就没有必要去前后照应,叶子老师讲的我特别赞成。你要把最大的困难留给自己,你要把最大的方便留给读者。第二部分开始的时候,马上给大家提供一个信息,我换视角了。老实说我看这个小说看到第四章第五部分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在转视角,急死我了。所以你要让读者知道你在换视角,你是有想法的,你要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育邦:我的感受跟毕老师很像。开头一两句话提示一下就行了。小说里出现的菜是鱼,鱼跟水是有关系的,这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但是这个鱼的文章确实没有做出来。这里面可以想象的东西很多,但是删繁就简在抓取一个要害的时候,出了问题。
庞余亮:关于小说的信息传递,可以仔细阅读毕飞宇老师的《玉米》《玉秀》《玉秧》。我数了一下,小说一共有十三个人物,故事很多。还有一个信息没传递出来,村民之间的那种黑暗,理想与现实,权力与现实之间的故事,他写了一点,但没把它放开,放开会非常漂亮,庄勇的牺牲其实不仅是理想的破裂,还因为权力,权力在指向弱者,庄勇其实是一个牺牲品。
金倜:易康老师提到了一个问题,说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可能不太清楚它的意义,它讲的是半包烟,我讲的是二斤酒。“我”和庄勇爬到塔顶,坐在倾斜的瓦坪上喝了二斤酒。小说要讲究合理性,表达的合理性。
毕飞宇:如果父亲在这个里面,塔尖就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东西。因为今年特殊,塔尖从水里面出来了。庄勇费了很大的精力修了这个塔,他最后说了,死了以后他的魂要回来。他的魂始终在哪?在大坝下的旋涡里,他一直渴望到那个塔尖,就是因为有一个大坝,这个大坝是他让修的,所以等他的儿子逃到塔尖上的时候,跟那个女孩喝二斤酒的时候,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出小说的地方。如果作者勇敢一点,让庄勇水下的灵魂作为一个视角出现,小说会非常非常精彩。液体的时间和固体的时间,高处的时间跟低处的时间都能有。水下的世界一定不能没有。水下的世界,它就是现实啊。你用潜水器下去一看,什么都有,厨房在那,树桩在那。
吴帆:我读完这篇小说,想起了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它里面的很多写法,包括结构都跟《我弥留之际》挺像的。但是,小说的结构、时空的把握还是不太够,比较混乱。如果我改的话,可能就像毕飞宇老师说的那样,我会让亡灵说话。情节会处理得荒诞一点,更有冲击力。
任一琼:我比较喜欢作者叙事的风格,语言特别流畅,读的时候可能前面视角稍微有一些模糊,到第三部分才开始觉得这个故事是清晰的,整个语言的节奏,比较成熟。在我们编稿子的过程中,有一些作者可能还达不到这样的语言流畅程度。
何燕婷:小说最主要的一条线索就是东川水库的建设,小说里面所有的人物以及一些重要事件,比如说那场械斗或者说山洪,包括庄勇的失踪,还有小初爷爷的死亡等等,都是因东川水库的建设而造成的。这个水库的建设给几代人都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有一些人被这个洪水推着前进了,有些人还在原地,还有些人转移了场地。
大家都觉得以小初作为叙述者显得更加精彩。那为什么小初给大家的印象更深刻呢?小初其实是一个性格比较平和的女性,作者在使用这种女性视角的时候,是比较舒适比较自然的,但当切换到另外两个叙述者的时候,感觉表述不是非常自然。男主人公庄宇,是她学生时代的暧昧对象,小初的奶奶、爷爷,包括很少出现的小初的母亲等等,都是有灵魂的人物形象。但是在人物塑造过程中,也有些不合逻辑的地方,比如说小初的男友一直在家暴她,但是小初不选择离开,我也没看出他们有多么相爱。一般来说,情感婚姻上的悲剧与人物的原生家庭或过去的生活经历分不开。但是从这个文本当中,看不出来她有怎样的家庭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使她做出了这样的妥协?这个我不太懂。我觉得母亲这个角色非常有亮点,她在那样一个不如意的生活里面,想要切实地抓住一些,或许是爱情,或许是能让她在生活中透出一口气的东西,而且从小说叙述来看,小初是理解母亲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轮到她做选择的时候,却会是这样。
毕飞宇:我来写的话,就这条线就可以了,母亲原来是一个特别本分的理发师,搬了家之后,她像换了一个人,作为一个已婚女性,还有一个女儿,她整天换男朋友,然后这女孩就在这个家里长大,特别鄙视这样的一个女人。后来,她遇见了庄宇,这里面特别有意思。
宋云静:大家说刘建忠叙述的部分读不下去,其实主要原因,在于刘建忠这个人物本身是一个工具人,他在这里完全是为了引出其他人物,他出现在他们的故事里,这个故事却与他无关。
刚刚有的老师说了这篇小说混乱,其实作者是做了努力的,想用一个文本串联起所有的人物。庄勇提出了水库修建的方案,爷爷因为水库事件死了,奶奶因为爷爷疯了,妈妈在照顾奶奶的过程当中,与她水火难容,然后小初又和这个男主之间有了爱情的关系,但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一个事件当中,作者就有一些乏力了。
育邦:这是一个寻找和消失的故事,寻找父亲寻找爱情寻找希望,发光物其实就是希望。同时又是一个消失的故事,消失了家园,消失了爱情,最后人也消失在这人海之中。她使用了多视角处理,三个视角,使文本增加了复杂性和丰富性,试图形成互文性的叙事结构,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这次叙述中,作者极力控制着文本的规模、外貌甚至气质,但是我以为不幸的是,有时候她无法完成统一。在法国新小说出来之后,对小说有另外一种说法。这是一场冒险的叙述,还是一场叙述的冒险。假如是一棵树,要鲜活要有生命,不仅需要方向明确的枝干,也需要很多精确生动的树叶。作者在细密的描绘中有很多拿手的绝活,也有一些不恰当,细节上不准确、前后矛盾、违反生活逻辑的地方。我觉得作者是有文学野心的。想完成一件优美的阔大的作品,却忽略了简单凝练可能会获得的巨大力量。小说有一些非常好的动人情景,比如我特别赞赏的,理发的这一部分。一个作者其实不停地与自己过去的知识进行抗争,这个抗争的过程就是把好的东西发扬光大,把不好的东西一步一步地丢弃,那你就能成为一个好作家。
黄荭:我虽然不写小说,但我翻译小说,所以我对文字可能也是相对敏感的。我觉得作者的文字的确很好。他的写作其实很细腻,我觉得应该是一位女性作者写的。有一些描写很出彩,比如大家都关注到的旋涡。小说写到2009年爷爷奶奶养鸡这个细节,我觉得肯定是有设计的。因为2009年其实是禽流感流行时期,所以说后来就把鸡埋了。挺有野心的一个作者,有很多想法,但可能现在还没有写到40 万字,如果等写到40 万字80 万字,回过头来再去处理这个文本,我觉得会打磨得更好。但是在打磨的过程中,也可能会丧失像萤火虫那种细微的美,真正到了很成熟的阶段,必定会丢掉一些青涩的打动我们的地方,这几乎是没有办法的。
李嘉茵:我是南大文学院戏剧与影视专业的硕士生。在整整两三个小时的过程中,我特别感动,抛开谈论的具体内容,这样的一个氛围就令我感动,这可能是一个写作者一生中绝无仅有的一次经历,有这么多成熟的作家老师和研究者坐在一起,把自己写作过程中最为宝贵的经验,非常无私地传递给大家,传递给我。
这篇小说可能确实是一次比较失败的尝试和冒险。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觉得自己陷入了旋涡之中,比较混乱,发现了自己能力的不足,在如此大而杂的体量和题材面前,有一点回天乏力。但是没有办法,我只能往下写。就像毕老师说的,写的字数还不够,经验还不够充足,写作的水平也有一些忽上忽下,不是特别稳定。老师们今天提出的建议,我都记了下来,回去会好好思考,斟酌修改。同时,也想告诉像我一样的初学者,可能开始写的时候会有很多问题,但等写到一定字数之后,回过头来会发现眼前的迷雾已经散开了,呈现在面前的会是一条比较清晰的道路。谢谢大家。
朱燕玲:今天能来到这里特别高兴,我回到了母校,虽然我并未在这个校区读过书。昨晚我知道了小说沙龙都是以批评为主,我特别担心,一个初学者经受得了大家炮轰吗?刚才听到李嘉茵小朋友的表态我就放心了。作为一个编辑,我参加过很多类似的改稿会,我不得不说这是水平最高的一次。关于作品,我同意刚才朱辉讲的话,你真的超过了很多名家,要不就写不出来,要写出来一定是好作家,你一定要有自信。比如说语言,如果语言都过不了关,不管你写的是什么好故事,叙述再好,结构再好,思想再深刻都没有用,因为它首先得是艺术品。
很多人对第一节提出了意见,我恰恰相反,我觉得第一节写得非常好,我甚至觉得是惊艳的,非常具体,用这种陌生感点出时间和人物,一下就给出了非常具体的东川水管所二楼资料室。但是,还有一个看法我跟大家一样,就是它的混乱。今天听这么多人讲我才放心了,我一直觉得是我的智力有问题,我怎么看不懂啊?我先在手机上看了一遍,因为在高铁上面,旁边有小孩吵闹,老接不上,昨天给了我一个纸质版本,今天早晨又看了一遍,说实话很多地方我还是不明白。比如说人称问题,如果是几个视角的话,每个视角一定要有非常大的区分,你不能像同一个人在说话。我读了好几遍,才知道第一段是刘建忠,后来不得不在每一段上都标明。但即便这样,还是有一些疑问,这个就不去展开说,大家都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还有,我认为它特别像港台地区的小说,有台湾的那种湿漉漉的海边背景。一个山东姑娘在厦门大学读的本科,所以有南方缓慢的节奏。另外,就像刚刚黄荭老师讲的,是一种江南的湿漉漉的感觉,文本非常的细和软,语言真的很棒。有一种做旧的去掉烟火气的感觉,就是和宏大叙事刻意背道而驰,这个作者确实是有想法的,是有追求的。
总体来讲,这真的是出乎我意料的一个小说,这种探讨的形式我也觉得非常好。作者应该觉得非常幸运,有这么多著名的作家在评点这个作品,回去好好消化的话,是非常受益的。
庞余亮:我们更期待毕飞宇工作室第二十一期小说沙龙,欢迎大家去兴化。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