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如何从苗舞踩鼓的动律中看服饰对舞蹈的影响

2021-11-12劳炳杏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上肢苗族下肢

劳炳杏

一、少数民族服饰对舞蹈产生影响的逻辑关系

(一)不同服饰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美感

在舞蹈体系中,服饰主要起到的就是视觉引导和创造艺术观感的作用。普通的现代艺术舞蹈,服饰上的统一可以令视觉观感统一或集中在某一点上,从而起到聚集注意力的预期作用。而少数民族的服饰更具有视觉上的特殊性。这种视觉表现上的特殊性,使得观众所看到的整体或者个人的视觉感受呈现出绝对的特殊性,进而使得观众能够根据服饰的不同体悟出不同的舞蹈美感。这就是服饰与舞蹈的基本逻辑关系之一,即不同服饰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美感。

(二)服饰的外观特征可以影响舞蹈的主题

人们对于“符号”有着天生的敏感性,这是因为符号通常会被赋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意义,是人们快速明确某些信息的途径。而服饰上的花纹、佩饰往往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符号中的一种。尤其在少数民族文化体系中,这些不以文字形式出现,但却经常被用于服饰、房屋装饰中的符号元素,经常承载着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宿文化的重要信息。因此,实际上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中,服饰的外观特征就是影响舞蹈主题的关键因素。这些服饰从外观上看具有明显的区别,且不同服饰之间的差异也存在可寻的规律性。这一观点明显可以从多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料中得到验证。因此,少数民族服饰对舞蹈产生影响的第二个基本逻辑,就是舞蹈服饰的外观特征可以影响舞蹈主题。

(三)服饰版型会影响舞者的动作可能性和表现性

在论证了少数民族服饰在视觉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后,就应该对服饰最基本的功能进行研究,即穿着功能。众所周知,舞蹈是一种使用身体完成各种动作和组合动作的表演艺术,而服饰很明显对人的动作具有限制作用。如果服饰给出的可活动范围较小,那么舞蹈者很明显就无法做出大幅度的动作。如果服饰的层次结构比较复杂,那么舞者就需要做出大幅度的动作,令动作带动服饰去呈现出良好的弧度,从而有效降低复杂层次在视觉上的厚重感,给观众一种轻盈的艺术观感。在观看了许多少数民族集体舞蹈的音像视频后,这一观点得到了验证。服饰上条状装饰物较多的民族,在舞蹈时都会增加许多来回摆动的动作,从而令衣服上的装饰物能够跟随韵律摆动,成为舞者动作展示的一部分。故而,服饰的版型会影响舞蹈者的动作可能性和表现性,也是服饰对舞蹈产生影响的一个逻辑关系。

二、苗族踩鼓舞的动律分析

(一)肢体活动特征:上肢活动幅度小于下肢

从第一眼的视觉观感上看,苗族踩鼓舞最明显的动律特征,就是上肢的活动幅度明显较小,种类较少。下肢的活动幅度较大,灵活性更加突出,动作也比较复杂多样一些。研究发现,这可能与踩鼓舞的主题密切相关。首先,踩鼓舞最突出的就是“踩”字,而“踩”明显是下肢动作,是由腿和脚共同完成的动作。为了突出“踩”,自然而然会让下肢动作更加明显,从而刻意地不去让上肢做出突出性动作,只是让肩部小幅度地多方位摆动。其次,踩鼓舞强调的是跟随现场伴奏的鼓点去活动,而踩鼓舞本身又是以娱乐观赏为主题的舞蹈艺术。鼓点的节奏自然会相对欢快一些,节奏类型比较多样,整体风格十分活泼。这就使得依照鼓点去完成动作的舞蹈者也必须跟随节奏调整脚下的动作,做到整体上的轻盈和灵动。而这时由于下肢动作幅度本就明显,动作频率的提升自然就会进一步凸显上肢活动幅度小于下肢的这一特征。

(二)身体重心特征:重心整体下沉

细致观察苗族踩鼓舞群体舞的整体动律,可以明确第二个踩鼓舞的动律特征,即身体整体的重心呈现出偏下沉的状态,也就是集中在腰胯的部分。即使是在灵活的动态状态下,也很明显是以身体的中下部为重心。这使得踩鼓舞在下肢动作幅度更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灵活”的厚重感。结合舞蹈动作的基本规律可以明确,这种重心下沉动律状态的产生共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种原因是踩鼓舞属于低空舞蹈,进一步强化了视觉上的下沉感;第二种原因是踩鼓舞起源于苗族培植水稻的动作,而培植水稻就是要将重心下沉来提升身体的稳定性,从而为上肢争取更多灵活的活动空间。故而,踩鼓舞动律就会出现重心下沉的特征。

(三)腰胯动作特征:动作干脆、沉稳、灵动

在苗族踩鼓舞进入高潮阶段,也就是节奏最为欢快的阶段时,舞蹈者会小幅度但频率较快地摆动自己的身体,用腰胯去带动上肢下肢扭动,令身上的银饰能够在颤动的过程中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腰胯部分的动作上,呈现出了动作干脆、沉稳又灵动的特点。“干脆”指的是来回摆动、扭动时动作利索不拖沓,每一个动作的结束与下一个动作的开始都不会强调弧度,而是会刻意突出工作替换的空档,从而令每个腰胯动作的节奏都“清晰可见”。“沉稳”指的是动作平稳,幅度较小但力度分配均匀。“灵动”指的是每个动作的呈现时间较短,且不同动作交替的频率较快,呈现出灵活的动律状态。

三、基于苗舞踩鼓的动律,分析服饰对舞蹈的影响

(一)服饰文化意蕴决定了舞蹈动作、整体规律

调查发现,苗族踩鼓舞中的动作源于苗族水稻培植的历史,而其服饰也保留了方便膝盖下蹲、上肢甩手的特征。上肢尤其是肩部的版型比较紧凑,几乎都是贴合着身体的弧度去裁剪大小,腰部线条十分明显,多为交领上衣。这使得上肢活动范围比较有限,更适应于高抬手、简单摆动等基础动作。但下肢服饰却十分宽大,以长裙形式为主,并预留了较多的活动空间。同时,下肢在保留了最基本的百褶裙装、蜡染裙外,还在外部装饰了彩条。而为了让彩条发挥出作用,踩鼓舞编制了许多摆动类的动作。不仅如此,踩鼓舞的服饰多以青色、大红色、粉色(多为领舞服饰)为主,整体视觉风格也呈现出稳重、端庄的观感。即踩鼓舞服饰还原水稻培植、色彩稳重的文化意蕴,决定了舞蹈动作下肢活动幅度更大、整体观感稳重端庄的动律。

(二)装饰物影响了舞蹈动作幅度和主题

苗族传统服饰中,头饰、头帕、银梳、银镯、银项属于必然会出现的“符号”饰物,其代表了苗族对于自然之美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也是苗族舞蹈主题多以欢快娱乐为主的原因。但这些饰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重量较大。且基本佩戴在舞蹈者的头部和颈部,这会对舞者头颈形成较大的压力。为了缓解压力,踩鼓舞的重心便位于身体的中下位置。同时,由于配饰的重量基本都在几斤以上,且舞者通常为女子,使得踩鼓舞中上肢动作幅度较小,即使需要摆动身体也只是做出一些“细碎”的活动,为的是将头颈的压力降到最低。这也是踩鼓舞重心下沉,动作中以快速摆动、颤动的灵活性动作为主的根本原因。

(三)服饰层次性决定了动作的多样性

踩鼓舞的服装和配饰都具有层次丰富的特征,为了凸显这种丰富性,舞蹈动作就出现了大量的颤动。这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动作的对比,带动服装随之摇摆,呈现出一种视觉上的规律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通过摆动和颤动,令身上的配饰发出清脆的碰撞声。而如果要保证视觉的规律性和配饰碰撞,就需要不断设置摆动、颤动等多样性动作,从而令裙摆随着身体舞动、饰品不断闪光和发声。这就是踩鼓舞在动作上比较多样、灵动的原因。

四、结语

综上,少数民族的艺术明显具有“互通”性,文化可以影响服饰,服饰又会影响舞蹈风格和舞蹈动作。这是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需要传承的文化瑰宝。舞蹈服饰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文化内涵和舞蹈功能,从而更精准地定位舞蹈技巧的关键点。踩鼓舞服饰的文化意蕴、装饰特征和结构上的层次性,塑造了重心下沉,腰胯韵律深沉有力,下肢肢体动作灵动稳重的艺术特征。由此可见,认知和了解少数民族服饰的特点、要点,就是一种掌握民族舞蹈艺术精髓的方法。我们也需要利用服饰与舞蹈之间的特殊联系,吸引更多的人喜爱苗族踩鼓舞。

猜你喜欢

上肢苗族下肢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补妆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下肢最怕“凉、麻、痛”
乳腺癌根治术后家庭功能锻炼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32例——附单纯功能锻炼22例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