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临摹心得

2021-11-12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笔墨中国画古人

徐 隆

作者单位:枣庄市文化馆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最基本手段。临摹古名迹,还可提高辨识能力。看到了一流的作品,以此为标准,此后再有看到,用此作比较,好坏就一目了然。眼光提高了,再加上大量的技术锻炼,手就跟上来了,这样就进步了一个台阶。看一次名迹入心入脑,手上就提高一层。这样临摹的名迹多了,久而久之,学习中国画有了一定的基础,而这个基础对一个人将来能走多远是很关键的。所以临摹手段是掌握中国画基本技法的最有效办法。清人王学浩《山南论画》云:“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

学画的过程,凡起初临摹前人范本,皆为接受前人技法,体会古人经验。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六法论言: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画面要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韵味与气质特征的生动性,是抽象的。“骨法用笔”是指运笔的表现手段和效果,线条的疾、涩、徐、迟、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在“六法”中居第二条,可见其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所以笔墨的精妙也就成为一幅画优劣的重要因素。“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具象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具象的五条处理得当才能生发出“气韵生动”。宋人郭若虚曰:“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不断被充实着,不断在向前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中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临摹的手段,可以直接有效地让我们正确理解古人意随笔运、崇尚内心境界的表达,注重文化内涵与自身修养的修炼。而临摹的过程能使人逐步掌握独具特色的表现方法和表现能力,从而深入究其道理、渐悟通达、明理洞察,达到方法和观念上的高度自觉。例如画树,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水、石、树有精彩的论述:“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古人有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之法,所谓四枝,是指前后左右。先学画树,不仅仅因为其实用,最重要的方面是锻炼用笔用墨的方法,如顿挫、舒缓、干湿、劈破、皴擦等,把各种笔墨方法掌握到一定的程度,这是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千万不可以为画树是件小事而忽略之,清代龚贤说:“画树如画人,稍有不全如不全之人也。”他又说:“画树之功,居诸事之半。人看画先看树。”这都说明画树的重要性。并且要打下牢固的基础,因此学画应自觉地在画树这方面花最大的力气,这是学画山水画不可逾越的步骤,否则很难入门。临摹古人是师古人,“师古人,不如师造化”。这样看上去好像师古人和师造化是相互矛盾的,实则两者相辅相成,一点也不矛盾。因为古人的一切技法都是从造化中不断实践提炼而来的,所以还要多观察自然山水,深入生活,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自然中有的是有常形的,有的是无常形的,如行云流水,如风晴雨雪,学习中国画,要临摹继承古人,更要建立起深入生活、以自然为师的信念。方法和观念二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临摹过程本身是观念形成的前期准备和物质积累,而观念的形成又反作用于方式方法。所以临摹就是与古人对话,就是走近历史,走近前人,走近大师,走近灿烂辉煌的中国画传统,走进真正意义上的绘画殿堂。临摹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要有一颗恭敬心:要沐手焚香,神闲意定,如临大宾。然后理纸磨墨,展纸溽毫。要以认真的、耐心的、深入的、平易的态度与古人、与大师之间缩短距离,用眼、用心、用手去观察、去感受、去体验、去亲近前人和大师,从而获得形式语言上的丰富和内心的深切感动。

临摹使我们能更多地感受到中国画这一形象的文化中所蕴含的启示及后人的笔墨语言和观念上的一种精神。今天科技进步了,经济发达了,创造了超越前人的物质文明,却很难超越前人所建立起来的完美的精神世界。李成、范宽、荆关、董巨、刘李马夏、黄王倪吴、文沈唐仇、清四僧、清四王等巨匠大师完美无瑕得无与伦比,当你逐渐走近这些大师的时候,你会突然觉得:令人苦思冥想的东西,古代大师已做得几乎尽善尽美了。当然这种尽善尽美,也是大师面对自然、面对生活、面对所思所想创造出来的。如果不是通过临摹这种方式走近他们,就不会有这种认识,没有这种认识就很难对大师心甘情愿、五体投地地学习!通过对古人经典作品的临摹,对评判优劣自然就有了辨别,也就避免了盲目崇拜。临习古人、大师,其目的在于运用。李可染先生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临摹有过精彩论述:“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曾专心临摹,连躬习片刻都不愿意;还假借百般理由,引借班超为理由(曾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援列项籍而自满(《史记·项羽本纪》中载:项梁教籍学书,籍曰:“书但记姓名而已,不足学!”);任由自己的书写习惯为字体,任由聚墨而成字形,心里不懂得临摹的方法,手中不明白运笔的道理,还要求得书法的美妙,这不是十分荒谬的吗?

临摹起步不高,终身受累。因为我们知道临得像一家不容易,所以若起手学的是庸俗之笔或者坏习气很多的作品,将来要改掉很难,还不如一张白纸新学的为好!即使是古代大师的作品,也有优劣,要善于学习,长处为我所吸收,为我所用。吸收的方法,临摹是重点。临画不是照抄一遍,要找寻其规律,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地临:是解决树的问题还是解决石的问题?问个所以,为什么要这样画呢?悉心体悟,方见成效。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看画也叫“读画”,好画读得多了,默记下来,眼睛一闭,如在眼前。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所以我们应“功夫在画外”。悟性要高,要动脑思考,提笔溽毫要讲笔性,不好此不可能提高。

画画的人不可名利心太重,要耐得住寂寞,要多做点功夫,否则一有杂念,心有旁骛,浅尝辄止,学如蜻蜓点水,日子久了就来不及补课了。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写字很重要,一个画家连字也写不好,画肯定好不到哪里去。画家读书、学点文字很重要。学点古诗词也不一定非要自己会填词作赋,但起码要学会欣赏,会欣赏就会提高自己的格调,在今后的创作中就会有所不同。

临摹古人,临是必要的,看也需要,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悟”,还要“想”。江南的山水和太行山的真实山水,各美其美,对照古人画法加以总结:到北宋已经形成了董巨、荆关、李郭三大流派。三家表现各不相同:董巨表现江南山水,江岸山峦起伏,山势圆浑,密点峦头,百草树木丛生;荆关画太行危岩、山石厚重,峭崖挂壁;李郭写高原丘壑,石丘外圆轮廓没有棱角,画树多蟹爪。三家因所处地域不同,所以风格也各不相同。我们试把董源的《潇湘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荆关一派的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互相比较:董源的《潇湘图》用短披麻皴,巨然的《秋山问道图》用的是长披麻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用的是豆瓣皴,郭熙的《早春图》用的是云头皴,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用的是斧劈皴。因为他们所生活的地区地理环境不同,所画的是碰到的不同的山水风物,因此也创造出迥异皴法,然其又都浑厚华滋、韵味隽永、气象高古、融液腴美,这些是高度契合的。

历代大师也是师古人转而师自然,所以学习中国画要研究古人的佳品妙笔、规矩严谨,每每如逢异人,各具风神。临摹感悟善思会学的人,应学为我用,要专精,要深究,千万不可粗枝大叶为临画而临画,不甚了了而为。临摹要避免概念化、公式化和走过场,自诩已广泛涉猎其实精研不足,最终自欺欺人而不入堂奥。临摹师古的目的是学法,要研究古人为什么这样画,要感受古人区别于他人的成规,要究理、研用,要善于发现异于他人的个性化的笔墨语言,而这些个性化的笔墨语言既能点化明白人,也能把糊涂人和不懂装懂的人带入没有生命活力的概念化语言世界。画画不要整天不停地画,不思考,机械地画,也不一定能画好,每天画半天足够了。下功夫要全面,读书、写字、画画都不可偏废。画画最好山水、花鸟、人物都涉猎一点,不要专攻一样。要感受笔墨语言的精神力量和内在的启发和暗示。如感受不到或不去感受,临摹过程就会把本来鲜活的个体变成一部机器的生产过程。

大自然是丰富鲜活的,生活是丰富鲜活的,生命是热情的,笔墨是有趣的。我们临摹是为了观照自然、体验生活,善于学习的人,善于积累自己的鲜活体验,也善于以鲜活的笔墨语言展现出自身独特的笔墨个性。

猜你喜欢

笔墨中国画古人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多彩链接(中国画)
关东风(中国画128cm×68cm 2022年)
敦煌壁画中的中秋节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陈海良《古人诗》
古人时尚文化秀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