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联理论视角下中国古代哲学文本的英译研究
——以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为例

2021-11-12王燕燕

名家名作 2021年8期
关键词:林语堂英译译者

王燕燕

一、概述

林语堂有多种身份: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等。林语堂的作品可分为三类:中文、英文和译作。中文作品有《大荒集》《行素集》等10余部,英文作品有《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30余部,还有以《浮生六记》为代表的英汉对照形式的汉译英作品。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后写的第一部英文作品。该书一经出版就占据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后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在该书中林语堂结合自身旅居海外的经历和对中西文化的理解,笔锋温和幽默,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人闲适达观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本文将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点,简单介绍关联理论的相关内容,同时运用关联理论去解释《生活的艺术》哲学文本英译的合理性与文化传播价值。

二、林语堂翻译研究综述

林语堂的翻译观点可见之于《论翻译》一文,他在此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忠实”即翻译活动对译者的要求,译者对原文和原作者负有责任。“通顺”即译者对译文读者的责任,若要达到通顺,需要以句子为本位进行翻译。“美”考虑的是翻译与艺术的关系,体裁风格都需兼顾,此条标准也一定程度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虽然《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的英文作品,但在该书中林语堂引用了诸如《庄子》《道德经》哲学文本中的句子,因此要分析这些引用句的翻译,事先了解林语堂的翻译观点是很有必要的。

三、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最早由法国学者斯波伯和英国学者威尔逊提出,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信息接受者对信息发出者所传递信息的理解是一个认知过程。格特进一步完善了关联理论,使关联理论在解释翻译活动这种跨语际交际行为时更为科学规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双重身份。译者首先作为原文的读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明示内容,推理原文的暗示内容。译者又是译文的作者,通过一番理解,译者将原文的内容明示给译文读者,判断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将原文暗示的内容以合适的方式译出。关联理论强调翻译的最佳关联,即译文的读者在推理过程中付出最小的努力,最大限度地获得原文的信息,从而达到原文信息与译文读者认知环境的最佳关联。此外,关联理论中有几对重要的概念,即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解释性运用与描写性运用、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

格特不断完善发展关联理论的研究,使其对翻译活动的解释力越来越强。因此本文用关联理论来研究《生活的艺术》中哲学文本的英译,以期来解释其中的翻译现象。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生活的艺术》文本英译分析

(一)语义层面

1.术语的准确化

哲学文本是哲学家思想精神的所在与呈现,每一位哲学家都有其特定的术语体系。译者在处理哲学术语时要传达原作深刻的思想,注重知识体系的连续性。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The Valley Spirit never dies.

It is named the Mysterious Female.

And the Doorway of the Mysterious Female

Is the base from which Heaven and Earth sprang.(Lin Yutang,1938)

在关联理论“明示—推理”的交际中,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处理话语和进行交流需要依靠话语的关联性,即如果某种信息在双方的认知环境中产生语境效果,那么传递的信息具有关联性(魏少敏,2009)。在原文本中,老子的哲学世界观较虚空,谷神是《道德经》一书中重要的哲学术语,是专有名词,绵绵不绝,似亡实存,不具有实体。因此译者译成“Valley Spirit”,首字母大写可视为专有名词,“Spirit”在目的语读者认知环境中同样虚空,不受时空的界限。该译法可与读者的认知环境产生知识共享,实现交际效果。

2.词语的灵活化

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不同的语境下需要进行灵活的处理。一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在哲学文本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译者在翻译时需要根据使用语境考虑其特殊含义。

江河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How did the great rivers and seas get their kinship over the hundred lesser streams?

听话人对话语进行解码分析获得信息时,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可能对话语做出多种理解,包括明说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合(Sperber&Wilson,1986)。“百谷”即众谷之水,“王”在此处并非统治者。汉学家安乐哲认为古代道家宇宙论中事物存在一种关联性,这种关联性自发行动而不受外力强制干扰(张琳,2017)。汉语中的“王”并不对应kinship,然而此种译法既符合原哲学文本的语意,又能让译文读者根据译者给出的明示信息得到话语信息与认知环境的最佳关联。

(二)语用层面

1.修辞

修辞的翻译属于语用层面,针对修辞可以采取直译,即完整再现原文的意义,保留原文风格;也可意译,强调译文的流畅和可读性。直译和意译都要忠于原作的意义,只不过表达方式上有差别。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The greatest wisdom seems like stupidity,

The greatest eloquence like stuttering.

Movement overcomes cold,

But staying overcomes heat.

So he by his limpid calm

Puts everything right under heaven.

翻译是对信息的“明示—推理”过程,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期待通过译者与译文这一中介,在认知语境相关方面取得最佳关联,使目的语读者花费最小的努力获取最佳的关联,很好地理解目的语,从而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魏少敏,2009)。原文本中有一些抽象词语,译者在翻译时要化抽象为具体,使目的语读者在其认知环境下能明确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本例中,原文文本是明喻,且句式结构对仗工整,译文也保留了明喻的修辞和句式结构,把原文抽象的词语化为具体,原作者意图成功传递,译语读者获得了最佳关联效果。

2.认知环境

语用效果要作用在受众的认知环境上。在此可采用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无论选取何种策略,都要考虑到原文本作者的意图。若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应采用异化策略;若是陈述客观事实,可采用归化策略。

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

While keeping my physical frame, I lost the sight of my real life. Gazing at muddy water, I lost sight of the clear abyss.

《庄子》中此句话的含义是留意外物的形体,忘记自身的安危,急于追求就会疏于思虑防范。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仅引用了这一句话,没有上下文的语境,也就没有给受众营造认知环境。译者首先作为原文本的读者,译者的认知环境与原作者的意图形成关联,然而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体验到了新的表达方式,有了新的认知。此例译文可使译语读者在做出较少认知努力的情况下实现较好的交际效果,却没能完整地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五、结束语

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探究出了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哲学文本英译的翻译合理性。在语义层面,对于哲学术语和特殊语境下灵活使用的词汇翻译,译者尽可能译出了原文之意,使译文和原文有着极高的关联性。在语用层面,译者注重认知环境的差异,关注原文的修辞结构,虽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可以看出译者为达到译文读者和原文的最佳关联所做出的努力。在关联理论视角下,我们发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哲学文本的英译在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的翻译都较为合理。因此,林语堂对哲学文本英译的处理方法对其后的译者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林语堂英译译者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