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裕固族民歌学校传承模式考察
2021-11-12铁书毓
铁书毓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1)
坐着大巴慢慢进入大山深处,眼前再无一望无际的戈壁,而是一片郁郁葱葱,远处还有雪山奇峰。这儿便是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八月份正值暑热,红湾寺镇却下着丝丝小雨,等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又变得毒辣了起来。雨过天晴,笔者终于能看到这个小小镇子的全貌,整齐崭新的居民楼,打算翻新的街道,医院、剧院、体育场样样具备,还有远处白雪皑皑的山顶和山下翠绿的草原。
裕固族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而且也是一个善歌的民族。裕固族人在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怀里听宁静、优美的催眠曲;当懂事时,就从父亲唱的叙事歌中认识自己的民族;当长大成人,歌声就伴随着他们放牧、割草、捻线、拉骆驼……在习俗活动,如婚丧、祭鄂博中,同样也是歌声伴随。裕固族群众中有句俗话说得好:“当我们忘记了故乡的时候,故乡的语言我们忘不了;当我们忘记了故乡的语言的时候,故乡的歌儿我们忘不了。”这形象地说明裕固族是善于歌唱的民族。
一、裕固族民歌进校园背景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发生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裕固族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关键机遇期。为了挽救传统文化急速衰落的现状,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14 年8 月“裕固族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裕固族教育研究所是立足于裕固族聚居区的基础教育,聘请国内外相关研究专家和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发挥社会各界和民间的力量,以教育政策、教育创新、多元文化教育和传承裕固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公益机构。自此,裕固族民歌传承的新途径——学校教育传承产生了。裕固族民歌被正式引入当地的小学、中学课堂之中,成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背景下,笔者此次对肃南一中进行了调研。
二、裕固族民歌进校园调查
此次笔者选择当地的肃南一中进行民歌进校园的调查。这所坐落在隆畅河畔的学校,创建于1957 年,是肃南教育史上的第一所中学。据了解,学校现有21 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25 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4.2%。专任教师66 人,中学高级教师12 人。音乐教师1 人,双语教师1 人。
来到办公室,H 校长非常亲切,主动给我们介绍了“裕固族教育研究所”的概况。“6 年前,在多名裕固族学者的支持下,我们成立了裕固族教育研究所,地址就设在我们学校。研究所现在是三级体系,一级就是高等院校的一些专家学者,一些研究裕固语言文化的专家,还有一些我们自己本民族的一些专家,当然还有当地有这方面兴趣爱好和能力的一些民间团队,每年8 月都会举办以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等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二级是我们这些教学一线的工作者,教龄比较长的,用我们的经验做课程开发。三级就是教学实践。”
另外,民族文化氛围方面,肃南一中在裕固语口语的教学上独具特色,每年学校都要举行裕固语口语暨才艺展示活动。2019 年5 月,第九届裕固语口语暨才艺展示活动在肃南一中学术报告厅举行。活动由舞台剧、情景对话、歌舞小品等多种形式构成。现场有年近80 岁的耄耋老人现场助唱,有牙牙学语的天真孩童友情出演,还有一些致力于裕固语传承的社会爱心人士光临现场和学生同台演唱裕固族原生态歌曲。
(一)师资情况
肃南一中只有一位音乐教师和一位双语教师,负责音乐教学的L 老师,毕业于河西学院,从教12 年。负责双语教学的S 老师,裕固族人,从教1 年。笔者在校长的介绍下认识了学校里唯一的音乐老师L 老师,全校19 个班的音乐课都由她一个人教。
(二)教学模式
裕固族民歌正式走进校园是从2015 年肃南县双语老师的引入开始的,至今一共招聘了5 位裕固语老师,皇城区和康乐区各有一位东部裕固语老师,县城红湾小学里有东部裕固语和西部裕固语老师各一位,肃南一中有一位西部裕固语老师。
肃南一中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裕固族民歌的教学:双语课与合唱团。双语课为融合课,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教授地理、文化、科学、艺术等,所以民歌的教学形式多为鉴赏。合唱团在音乐老师和双语老师的联合带领下对民歌进行学唱。校长介绍道:“在课程上,我们也是实行这种两条腿政策,专职的裕固语老师主要负责学生们裕固语课程的教授,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裕固族民歌,但由于不是音乐专业的,所以多是鉴赏为主。而我们学校的音乐老师不会裕固语,所以我们学校也在极力打造学生合唱团,让专职的音乐老师去开设社团合唱课。在这个活动当中,音乐老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再和双语老师、民间歌手进行联合教学,打造民族合唱团,相互补充。”
(三)合唱课
L 老师非常友好热情,告诉笔者之后有一节合唱课,是和学校的裕固语老师S 老师联合教授的。
笔者先来到了合唱团的活动室,教室大概70 多平方米,里面有一架钢琴,两架爵士鼓,一架古筝,三个葫芦丝。下课铃响后,就有学生陆续进来。
L 老师说:“这个合唱团是我今年才接手的,根据孩子们的爱好和音乐素养能力等方面,我在七年级里选拔出了三十几个孩子组成了这个合唱团。”笔者观察到这天合唱团的人数为38 人,女生26 人,男生12 人,询问后得知汉族学生25 人,裕固族学生13 人。
L 老师分发好谱子后,先带领学生们练声。
练声结束后,先由L 老师带领学生唱谱并一起分析歌词及歌曲情绪。学唱曲谱时,林老师边弹伴奏边进行领唱,学生逐句跟唱。在分析歌词及歌曲情绪时,L 老师和S 老师进行了互动,意图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意境和歌曲情绪。
L 老师看向S 老师并问道:索老师,您可不可以给我们解释一下歌词里这个“祈志”是什么意思?
S 老师:就是祈祷,祈祷的地方
L 老师:那大家知道我们裕固人祈祷的地方在哪吗?
学生们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最终喊道:在鄂博!
L 老师:对了,那祈祷些什么呀?就是下一句歌词,祈祷很多的牛和羊。也就是说这首曲子反映的是什么呢?
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L 老师:说得好,那么这首曲子的前两句是不是比较舒缓悠扬,后面唱到数牛羊的时候又比较活泼俏皮呢?那我们再来一遍,接下来让索老师给我们教一下这首曲子的裕固语。
之后由S 老师教学生演唱裕固语的版本,S 老师把歌词中的数字抽出来,先教学生这几个数字的裕固语,并告诉学生学习语言没有捷径,只有多说多听,之后引出裕固语的语法。
S 老师:这其实是一首简单的数字歌,就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给学生教这十个数字的裕固语)。其实经常说,慢慢就会了,就像草原用裕固语怎么说呀?
一名裕固族的学生自信地喊道:tala!
S 索老师:就是嘛,doma,domakda,这就像英语一样后面是有后缀的,doma 意思是深处,domakda 就是在深处。
接着S 老师将英语的语法和裕固语的语法进行比较,生动地告诉学生们裕固语的语法。并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时也尽量使用裕固语,营造沉浸式的语言环境。
S 老师:裕固语和英语不一样,英语“我有家”怎么说?
学生:I have home。
S 老师:但是,裕固语的“有”在后面,说起来就是“我家有”。所以看歌词,“有一个地方”就是“地方一个有”,“有”在最后,balei 就是“有”。所以这句应该怎么唱?来,一起唱一遍。(学生们根据语法唱对了歌词的顺序)
S 老师:唱得太好了,yake yake!yake 就是“正确的”,知道吧。(继续第二句歌词翻译教唱)注意这儿歌词里写的是“牛和羊”,裕固语直接说就是“牲口”maer,舌头卷起来。第三句就是我们开始教的一到十数数。来,一起唱一下前三句。
笔者拿着谱子不知不觉地跟着S 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读完了整首曲子,感到十分有趣,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充满了整个课堂。
三、教学优势与困境
(一)教学优势
笔者在观看完课堂教学之后,认为肃南一中的教学模式有其新颖之处。音乐老师与双语老师协作教学,既能达到曲调的准确性,也保证了语言的纯正。
其次,老师在教民歌过程中,会运用一些理性分析手段来加强学生们对知识的认识与掌握。例如,这节课堂里,L老师在教唱新歌时,对其歌词、曲调风格、情绪特点等方面都进行了讲解,拓宽了学生们理解民歌的角度。
(二)困境
在课下与L 老师沟通后,笔者得知刚刚课上用的谱子还是老师自己找来的。给学生用的谱例需要经过挑选,找一个相对简短、朗朗上口并且内容适合学生的谱例非常难,而学校里现在还没有一本完整的民歌谱例或教材可供老师们使用。在这节课堂里所用的谱例上可以看到只有汉字的歌词,文字的缺失,导致语言成为学生们学习民歌的一大障碍。笔者观察到,在S 老师上课时,有很多学生在谱例上用谐音或拼音去标记裕固语的发音,更有汉族学生完全听不懂裕固语,接受起来相对较慢,课堂上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
其次,由于两位老师共同教授,课堂层次稍显混乱,老师之间缺少互动和协作的默契。
最后,口传心授是很多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方式。在这堂课中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之所以存在,从客体上讲,是因为缺少乐谱等物质载体;从学习主体而论,是由于存在语言文字障碍,学生只能靠模仿和死记硬背。而学生在模仿基础上理解、领悟乃至创新的学习过程,应引起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视。口传心授由于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活态传承,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究竟是否适合学校传承也是需要思考的地方。
四、小结
研究者应对裕固族民歌的几种传承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挖掘出更深刻和更复杂的教育现象,以此来揭示在学校之外的自在教育是以何种方式存在的,并找到教育本身所蕴含的博大的真实意义,从而反思学校应怎样达到更为完整的教育。教育需要建立满足多样化需要的体系,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并整合尽可能多的教育资源。裕固族民歌作为肃南县独有的教育资源,可以为我们提供认定、开发、利用民族教育资源的样本,对社会和谐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