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钢琴演奏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021-11-12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钢琴被人们称为“乐器之王”,其现场演奏对于演奏者的素质要求很高,演奏者不但需要在演奏中加入自己丰富的情感,还需要具备比较高的心理素质,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做出及时的应对,保持平稳的心理状态。在钢琴演奏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演奏者在演奏阶段获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日常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学生学习钢琴演奏时所要实现的,不仅要熟练掌握钢琴技巧,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在钢琴的教学中,很多学生的日常发挥水平较高,但是在现场比赛或者钢琴等级考试时常常发挥不出自己的正常水平,原因在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高。所以,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说,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十分关键的,鉴于此,教师需要在高校钢琴教学期间增加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一、高校钢琴教学中演奏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在钢琴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只有在心理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自身的演奏优势,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对于乐曲的演奏中,并使听众达到情感方面的共鸣,这样才能够将乐曲的内容进行进一步诠释给听众。
良好的演奏心理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现场钢琴演奏的自信心。在钢琴的演奏中,自信心的展现会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演奏成果。假如学生缺乏自信心,对于自己的演奏状态不自信,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即使具备较为熟练的演奏技巧,也能够合理地把握乐曲本身的音乐主题以及风格等内容,但会由于自身的心理状态问题影响到乐曲的最佳效果的展现。鉴于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是培养钢琴演奏心理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内容,可以让学生在钢琴的演奏中展现出自己的优势与演奏技巧。
良好的演奏心理还可以激发学生对于钢琴演奏的兴趣。在钢琴演奏教学阶段,很多高校缺乏对于学生钢琴演奏兴趣的培养,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学生不仅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熟悉钢琴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多次地进行演奏技巧的练习,这使得很多学生直接放弃了钢琴演奏的机会。假如能够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钢琴演奏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挖掘自己的潜力。
良好的演奏心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演奏能力。学生在掌握基础的钢琴演奏技巧之后,可以呈现出更好的钢琴演奏效果。同时,学生对于音乐作品本身的理解,也可以帮助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绪,与钢琴曲达到情绪共鸣的效果。所以,假如学生可以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钢琴演奏,就可以更好地突出自身的优势,展现出自己演奏的魅力。
二、钢琴教学中学生的演奏心理素质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自信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自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动力,也是学生后续钢琴演奏阶段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所以,在高校钢琴的教学阶段,教师需要在学生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与学习态度,这对于学生的钢琴学习是十分关键的。在钢琴的教学阶段,教师首先需要分析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对于钢琴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更加需要教师的心理关怀。钢琴演奏的练习较为枯燥,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不同基础和水平进行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设定。
在高校钢琴演奏教学中,教师需要着重注意培养学生放松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够通过冥想法、深呼吸法等方式调整心理状态,在放松的心态下进行知识的学习。针对学生演奏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能够及时、针对性地纠正,将学生自身的优势挖掘出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钢琴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摆脱学习钢琴的消极状态。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减少批评性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能够采取公平公正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并提升钢琴演奏的自信心。
(二)强化钢琴实践练习,提升学生的自控能力
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情绪紧张的心理问题。教师如果想要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紧张的心理状态,实践表演练习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将“熟能生巧”落到实处是当前教育模式中最常用来缓解心理紧张的一种模式。实践本身就可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阶段不仅需要加强学生现场即兴的能力,还需要丰富学生对于舞台实践的经验。钢琴演奏属于实践性比较突出的一门艺术,假如只是采用灌输式的概念教学模式,很难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只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并消除其现场的紧张情绪以及心理障碍。
通过反复的实践演奏,学生可以积累演奏的经验,从而在心理状态调整方面有不断的提升,进而在演奏表演过程中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出现过度紧张的问题。所以,在日常的钢琴演奏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钢琴现场表演,让所有学生都能够通过舞台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的优势。教师也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钢琴演奏比赛,在比赛中不断吸收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演奏技巧,从而积累自己的现场演奏经验,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使自己的演奏心理更加稳定。除此之外,在演奏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学生需要及时进行自我的心理状态调整,比如通过深呼吸、心理暗示等诸多模式,在现场实践中达到一种放松的心理状态,从而提高自己现场心理控制能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的厌学心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也是推进学生长久学习的动力,所以在钢琴的演奏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并让学生可以在兴趣的引导下进行知识的积累,从内心去感受钢琴的魅力,并喜欢上钢琴表演.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有根本性的提升。想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就需要教师缓解学生的厌学心理,采取这样的心理调整模式也能够使得学生学习钢琴的道路越走越远。鉴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钢琴学习期间,不能单纯地灌输概念性的知识内容,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延伸,不断激发学生对学习钢琴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到钢琴的知识以及其发展历程,将钢琴演奏的魅力进行进一步的展现,这样的教学才能够帮助学生长久性地保持对于钢琴知识的热爱,减少学生的厌学心理,并使得学生的演奏能力获得逐步提升。
(四)采用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积累钢琴演奏经验。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其一,以慢练法为基础进行钢琴演奏的练习。在练习阶段可以让学生细细体会演奏的过程,并增加手指弹奏等演奏技法以及乐曲处理方法等内容,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演奏能力;其二,采用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可以重点对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进行培养并促进其不断提升;其三,正确的读谱练习。读谱练习也是基础课程的内容之一,教师除了可以加强学生的感官训练,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配合读谱的训练,更好地将钢琴的演奏技法与实际的演奏表现合二为一。
三、结语
在钢琴演奏教学阶段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钢琴现场演奏水平,展现出自己的优势,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剖析、总结,并达到提升自身自信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演奏心理状态,可以让学生在了解钢琴演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各类演奏实践的训练,并积极地进行心态方面的调整,将乐曲本身的情感通过演奏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达到钢琴现场演奏的教学要求以及音乐人才的培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