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渔歌融入岳阳市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初探
2021-11-12
(湖南理工学院 音乐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一、“洞庭渔歌”融入岳阳市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必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的根基。其中,我国的非物质遗产更是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源泉。课程的建设源于文化传承的需要,同时课程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因此,学校必定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地方之一。结合本土特色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无疑是传承文化较好的途径和方法。ŋa]口调”,即在生活或是劳作中融入情感的即兴演唱。这对于研究洞庭湖区一带的传统民俗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经岳阳市文化部门申报,2014 年11 月“洞庭渔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音乐不仅能够洗涤心灵,更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对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明确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课程内容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每学年学生能够背唱中国民歌1-2首”。由此,便可得知音乐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将“洞庭渔歌”融入岳阳市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是对本区域传统音乐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必要举措。
二、构建本土区域内小学校园的音乐文化认同
如今,在西方音乐文化以及流行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下,人们深知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但却由于缺乏一定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需要而使得人们往往对民族音乐望而却步。根据笔者对岳阳市小学不同年级的班级进行抽样调查的数据可知,每个班级至少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没有听过本区域的民间音乐“洞庭渔歌”。
然而,对于“洞庭渔歌”这一类区域性的民间乡土音乐来说,从小生长在这里的孩子们便是最好的传承人。一方面,对于本土区域内的民间音乐来说,“方言”的使用必然是其演唱的精髓所在,而“洞庭渔歌”采用洞庭湖区域内的母语“古巴陵语”作为演唱的语言基础,其曲调进行中有些许的滑音作为装饰音。演唱通常采用平腔与高腔等交替进行,歌曲曲调柔和,音域跨度较小。这里所说的平腔的音域及音区与人们日常生活中说话的语调相近;而高腔相较之下音区较高,较为嘹亮。“洞庭渔歌”的演唱技巧无不体现着洞庭湖本土区域的语言特色,密切地贴近本区域内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时代背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统的多重影响下,难以正确地认识自我,不了解其自身所处区域的相关文化。且社会教育机制下的传承,对于具有一定的学习压力的孩子们来说,只能是间歇性的走马观花,并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的目的。所以,对“洞庭渔歌”融入岳阳市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进行探索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歌唱,而传统的民歌也不可能离开“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将本地区的传统民族音乐“洞庭渔歌”融入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使学生学会演唱“洞庭渔歌”,从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准确地找到自己的民族和区域定位,且将音乐审美建立在民族区域文化与乡土情怀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周期性地接触和学习“洞庭渔歌”,以及不断进行演唱,在此过程中深刻地理解民歌文化、内涵、智慧和情感,从中体悟到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形成更深入的认知,从而更加理解、尊重本民族区域内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且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构建出民族区域内的音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在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传承和发展本土区域内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目的。因此,在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帮助青少年学生喜爱和接受本土区域内的乡土音乐,建立区域音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对促进乡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三、构建本土区域内小学校园“洞庭渔歌”传承体系
本土区域民族音乐融入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不仅是对当地小学学科建设的一个考验,更是对承担着文化传播职责的教师以及学校教学体系的一个挑战。音乐课程改革是音乐教育向民族音乐教学发展的一大动力。“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可见,国家对于地区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是极高的,那么,要想构建好“洞庭渔歌”文化传承体系,最主要的就是培养这一体系的运作主体——本土区域内的音乐教师,要将其组建成本土区域音乐文化“洞庭渔歌”传承小组。
要想组建一支“洞庭渔歌”教师传承队伍,前提是这些音乐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民族情怀,然后,要对这一区域内的音乐教师进行“洞庭渔歌”相关文化的系统培训,只有这一区域内的音乐教师清楚、深入地了解了“洞庭渔歌”,这一区域内的学生才可能知道什么是本土音乐文化、什么是“洞庭渔歌”。在岳阳当地存在很多“洞庭渔歌”传承人、民间艺人以及志愿服务队,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民间师资,组织教师统一学习,为“洞庭渔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主体,其本身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受教学生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民歌教学理想和民歌教学情怀,才能产生对民歌演唱的激情,才能在民歌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区域文化认同。倘若教师主体都不能够成为民歌传承的原始动力,那么“洞庭渔歌”融入岳阳市小学教育教学的计划可能也只是空想。只有教师对本土民歌的教学价值产生深刻的认识,并具有沉重的使命感,肩负起对本土民歌进行教学传承和深入钻研的责任,才能为本土民歌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保障。教师在教学本土民歌的过程中,应该带有积极的情感,充满力量,保持坚定昂扬的精神状态。教师对本土区域内民歌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这类民歌的积极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状态也会直接影响本土民歌教学的效果。
四、“洞庭渔歌”融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传统音乐文化,其囊括的价值丰富多样,并不仅仅只有被表现出来的外在价值,更有深厚的关于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俗价值。应通过平民化、大众化的民间音乐,将久经沉淀的民俗文化整合起来,使其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传播。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在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中的巨大作用。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小学的歌唱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需要在歌唱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建立起民族认同和民族自信。
“洞庭渔歌”作为洞庭湖区域最具代表性的民歌种类之一,记录了这一地区渔民部落起源、迁徙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们学习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音乐教育,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便是歌唱,歌唱也是使学生最快速地掌握音乐技能的方式之一,当然也是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课堂上融入“洞庭渔歌”的演唱,引导学生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能使学生通过演唱进一步了解“洞庭渔歌”所承载的历史、民俗等传统文化。学校应持续完善音乐教育体系,使乡土音乐文化的价值得到彰显,并将其带入到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中。通过音乐教学,能触动学生的心灵,赋予学生精神力量,这对弘扬民族情怀、培养民族精神有着巨大的作用。现如今,网络信息十分通达,学生们的生活几乎被现代流行音乐以及西方音乐所覆盖,极少涉及本土音乐,因而学生普遍缺乏民族音乐情怀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音乐教育者的重视。本土音乐作品全面、生动、形象地诠释着这一地域的民间文化,是这一地域的时代缩影。因此,在音乐传承教学中,音乐教师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对于本土音乐的文化认知,更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土音乐的过程中感知本土音乐作品中真实且带有民族烙印的内涵美。
注释:
①“母语”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其含义为“人在幼儿时期通过和相同语言集团其他成员的接触而正常掌握的第一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