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域下山西礼俗音乐探微
2021-11-12
(中北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51)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不断地深入发展,山西的礼俗活动日益衰退。民俗活动是山西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作为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俗音乐是一种流行在山西的民间吹打乐,它广泛地参与当地群众的人生礼俗中,也是山西省的非遗项目之一,如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民间弹唱、山西省东南部长治一带的上党八音会,这些礼俗音乐活跃在民间各种娱乐场合。但目前随着山西民俗活动的日益衰退,作为各种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俗音乐更是江河日下。鉴于此,本文基于非遗视域对山西礼俗音乐进行探微,以期促进山西礼俗音乐的传承和弘扬。
一、山西民俗活动中的礼俗音乐
“礼俗”最早出现在周代的《周礼》中,“礼俗”具有民族性、等级性和共同性三方面特征。狭义上来说,“礼俗”是指民间形成的一种规范的、有意识的风俗习惯,是在国家礼仪规范或影响下,国家礼制与民间风俗相互作用的结果;广义上来说,“礼俗”是指民间的“礼仪”和“风俗”。在人类思想意识薄弱的原始时代,音乐是人们一致性的文化认同,是具有地域色彩的民俗活动,其中“乐”是连通人与神的桥梁。截至目前,在山西的农村中,凡是举行丧事,很多家庭都会邀请乐班进行奏乐。
20 世纪60 年代前,仍然有乐班在活动,虽然“文化大革命”时期,民间全面停止了民俗活动,但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间乐人再度复起,并对礼俗音乐进行了改革创新,在礼俗音乐中融入了更多的民间音乐和戏曲。例如,将二胡、电子琴、流行音乐等融入礼俗音乐中,极大地促进了礼俗音乐的发展,但同时也导致传统礼俗音乐色彩逐渐淡化,甚至有些曲目已经失传、消亡。
山西礼俗音乐源于民间,深深地扎根于老百姓中。目前,在山西民间仍有部分奏乐群体不以自我营生、金钱利益为目的,这些乐人坚持演奏传统曲目,他们坚守着心中的信仰,奏乐技艺高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法,秉持着只传内不传外的理念,使传统的礼俗音乐和信仰得以继续传承,并成为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山西礼俗音乐概况与种类
从类型上来说,山西礼俗音乐主要包括民间吹打乐、僧道乐、地方戏曲、民间歌曲小调等;从主题上来看,山西几乎所有礼俗音乐都与礼俗活动有联系,内容广泛,既有幽默、诙谐、忏悔、祝愿等主题,又有热情、奔放、清新、健美的思想感情,主要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的社会生活;从结构上来看,这些音乐曲牌包括散曲、套曲、组曲等。山西省临汾一代流行的《满堂红》《织布歌》《上坟》《探情郎》等礼俗音乐,不但反映出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劳动人民勤俭朴素、热爱生活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还体现了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以及民俗礼仪和亲友邻里关系、男女青年之间淳朴的爱情……而山西东南部流行的一种民间吹打乐——上党八音会,活跃在古庙会、节日庆典等民间娱乐场合,是一种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音乐,其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具有独立完备的基本演奏形制。
礼俗音乐是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俗音乐是在礼俗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山西拥有深厚的礼乐传统和丰富的音乐文化,礼俗音乐主要以宗庙公祭礼俗用乐、婚丧礼俗用乐、岁时年节礼俗用乐、庙会用乐的形式来呈现,大体上可以分为国家、社会、个人礼俗音乐三大类。
第一,国家礼俗音乐。国家礼俗音乐主要包括凶礼、吉礼、嘉礼、军礼、宾礼,统称为“五礼”。在古代,国家祭祀都有乐,例如:翼城的国家礼俗音乐主要包括文庙祭祀和关岳庙祭祀,以“吉礼”为主。祭祀的音乐类型主要包括乐舞和器乐两类:乐器有琴、箫、笛子、瑟等,器乐伴随着祭仪的全过程;乐舞包括文舞和武舞两种,文舞为羽籥之舞,武舞为干戚之舞,舞器有干、戚、籥、羽、节等。
第二,社会礼俗音乐。社会礼俗音乐主要以社火表演和戏曲为主,是指在一些岁时节令和庙会中使用的音乐。庙会音乐主要有祭祀音乐、歌舞、戏曲等,社火表演主要有歌舞、杂技等,表演形式非常丰富,例如:翼城的转身鼓、花鼓、浑身板,临汾的花庆鼓、地灯秧歌、高跷等。不同的庙会其音乐组织形式也有不同,但音乐形态是一样的,其中戏曲在庙会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深受群众的喜爱,每逢庙会必有剧团演戏祭神。
第三,个人礼俗音乐。个人礼俗音乐主要以婚礼音乐和丧葬礼音乐为主,包括诞辰礼、成人礼、婚礼和丧葬礼音乐,是在人的一生中举行各种仪式时所用乐,如生日、过满月等。古时候,婚礼迎亲要用鼓吹乐,尤其是在山西农村地区,音乐在婚礼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婚用乐多种多样,有军鼓乐、鼓吹乐以及请婚庆公司承办的。而治丧则以鼓手音乐和经堂音乐为主,音乐配器有大唢呐、扁鼓、钹、三弦、二胡等;经堂音乐则以道乐、僧乐为主,在民间治丧助祭中,主要具有超度亡魂的作用,以奏乐诵经为主,并配有唢呐等乐器。如今在祭灶、迎亲、祭祖等仪式上,农村的丧礼也主要以鼓吹乐为主,伴奏的乐器有唢呐、鼓、钹、电子琴等。
这些礼俗音乐不但具有实用性,还具有继承性和开放性,能够从不同角度上淋漓尽致地反映山西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面貌,其内容丰富多彩,充分地反映出了山西地区的民情风俗和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
三、非遗视域下山西礼俗音乐的特殊性
作为载道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序传承,凝结了中华传统文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无形之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积淀与文化内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弘扬民族文化、传递民族精神。而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很多音乐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礼俗音乐就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能够渲染气氛,还能抚慰心灵。例如,在婚礼、节日等特殊场合,礼俗音乐能够营造一种隆重、盛大、红火、喜庆的气氛;而在丧葬中,礼俗音乐能够充当心灵抚慰师,劝说孝子们节哀顺变,向孝子们诉说他们的父母生前的善行惠德。
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山西礼俗音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满足了人们在生活中精神方面的诉求。山西礼俗音乐长期存在于民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源于人们心理上对民间礼俗音乐的文化认同。此外,山西民间一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歌舞团、戏剧团与礼俗音乐相互依存,正是由于具备这种实用功能和社会功能,才更加凸显了礼俗活动的意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歌舞团、戏剧团来说,礼俗音乐同样重要。各种庙会、社火演出大都面向农村,如果没有这些礼俗音乐和艺人的参与,礼俗就会面临濒危,艺人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
另一方面,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礼俗音乐既保留了优秀的元素,又舍去了糟粕的部分,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在发展过程中,有的礼俗渐渐隐去了部分功能,在传承过程中不能丢掉它的主要功能,例如,礼俗音乐旧时主要具备祭祀、娱乐和物资交流三大功能。如果将第一项祭祀活动舍弃了,只保留后两项,就缺失了其主要功能。庙会旨在祭祀人们所供奉的神,如翼城的洁侯介公庙会是为了祈求家人如洁惠后侯公一样忠孝、正直。如果庙会中取消了祭祀活动,就失去了庙会的意义。因此,在民间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礼俗的作用,应确保其功能的完整性,才能有利于传统礼俗音乐的发展。
另外,山西礼俗音乐不但保留了民间传统的礼俗音乐形态,还具有欣赏性,深受人们的喜爱。近些年来,随着山西旅游事业的发展,礼俗音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具有开发价值。为了推动礼俗音乐的发展,一些民营企业家和政府纷纷加入礼俗音乐的开发中,很多村子纷纷办起了庙会,庙会已经成了民间技艺表演和购物、旅游的场所,极大地促进了礼俗音乐的发展。在会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社火表演、水鼓舞、旱船等,并且在城内村还以古代传说为背景,创作了一些大型的历史情景剧、民俗表演、戏剧等,使得传统礼俗音乐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具有了巨大的开发价值。
四、总结
就目前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山西礼俗音乐的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得不到政府的支持、技艺处于濒临消亡状态、新型传媒对传统音乐的冲击等较大问题,并且在短期内,这些问题还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因其在民间中得到了民众的文化认同和喜爱,形成了稳定的根基,其发展还留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在山西音乐发展史上,礼俗音乐是主要形式,占据着重要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和骨气,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并将其置于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坐标系中。礼俗音乐不同于美术、工艺、设计等其他文化遗产,在山西的历史长河中,礼俗音乐就像一颗明珠,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了让山西礼俗音乐发扬光大,就要不断改善和优化对其的保护、传承机制,才能让山西礼俗音乐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