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丝弦文献数字化收集与整理研究

2021-11-12

戏剧之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丝弦曲艺整理

(湖南文理学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一、湖南丝弦的发展和保存现状

中国的传统丝弦分为“南丝弦”和“北丝弦”,湖南丝弦属于“南丝弦”,它来源于一千多年前江浙民间小调和湖南传统民歌、时调小曲的结合,在明清时期演变发展成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交替、弹唱结合的曲艺形式。因采用民族弦乐器伴奏且用方言演唱而被冠以具有区域属地的名称,如常德、长沙、益阳、湘潭、武冈、邵阳、衡阳、道县等丝弦。而其中的常德丝弦与武冈丝弦这两个分支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它们分别是第一批和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ISBN 中心2001 年出版的《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南卷》将其统称为“湖南丝弦”。

湖南丝弦的内容大量涉及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及民俗民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探索湖南以及我国南方曲艺文化传播的走向及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是研究我国丝弦曲艺艺术传承和流布的活化石。湖南丝弦虽然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和重视,但由于财力投入不够、人才青黄不接,情势十分堪忧,加之目前仅剩不多的老艺人均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能唱会奏的更是寥寥无几。很多具有价值的资料没有专人负责管理,很多时间久远但十分宝贵的资料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翻录以及保存。至今,湖南丝弦文献的抢救性工作始终未有规划和实施开展。对湖南丝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研究,是对缺乏史料记载的湖南丝弦文献整理和研究的一种补充。湖南丝弦文献数据库建设是对“湖南丝弦”文献的重要抢救工作,对湖南丝弦的整理、研究、传承和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对研究湖南民间音乐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与应用价值,可以为我国传统曲艺的研究提供非常好的范式。

二、湖南丝弦数据库建设的步骤

湖南丝弦被曲艺界、音乐界、文学界等学科领域的专家所关注,既有基础性的普及、概述出版物,也有多视角、多层次的学理性探析文章;既有曲艺普及方面的读物、概述性论著,也有音乐学方面、文学语言方面的研究。此外,海外关于湖南丝弦的研究仅限于文化交流演出的报道。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检索,目前学术界对湖南丝弦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湖南丝弦代表性品种的研究方面,而对湖南丝弦文献收集与整理尚未涉及,更没有完备的数据库建设。湖南丝弦数据库建设应该在全面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资料以及散见于其他学科,如人类学、语言学、文学、音乐学等有关湖南丝弦曲艺的文字资料和现存的录音、录像、照片等音像资料进行收集、整理,重新展现丝弦艺术的整体艺术风貌和文化特色,为这一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寻找源头和活水。参照目前国内已建立的中国音乐学院世界民族音乐多媒体数据库、中国当代民族器乐表演艺术家数据库、中国戏剧学院数字资料库等,课题组在艺术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实施跨学科应用实践研究设计,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完备的、系统的湖南丝弦编目体系与数字化资料库。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利用现代化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对“大量集群、少量零散“的湖南丝弦文献以及湖南各地区的馆藏丝弦的纸质、数字等所有相关文献利用大数据方式进行采集,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挖掘、整合丝弦信息资源,提炼出更有价值的湖南丝弦的文献信息与其他有关的地方数据,创建湖南丝弦地方曲艺馆藏剧目数据库,对信息资源进行集中化管理。并以此为基础,根据读者需求进一步开发纸质或数字产品,实现湖南丝弦系统化、数字化的传承与保护,推动湖南丝弦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多元化、音像化的进程。

二利用现代化数据技术进行处理。在数据采集的基础上扩充数据,把保存的年代久远的纸质档案和图像、声像等资料转成电子档,并进行格式化处理。逐步增加湖南丝弦的全文、手稿扫描件、戏曲音视频、表演剧照等内容,构建以书目、剧目数据为核心,多样信息集成的综合性地方湖南丝弦曲艺大数据。磁盘、光盘、录像带等具有“原态化”的收集与保存形式,可以防止现代化进程中对一些濒临消失的丝弦的破坏与失传,在传播过程中可以突破地域阻隔与局限,有利于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湖南丝弦保护与传承机制,促进湖南丝弦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

三是利用现代化数据技术进行储存。系统运用大数据储存等手段,建立文字与图像兼并的具有普适性的湖南丝弦数字化资料库,再进行文字、图、声、像的智能化检索,并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归类和保存,实现数据智能的最大化,便于资料查阅的高效性和快捷性。建设全省统一的地方戏曲数据收集平台,实现全省范围内湖南丝弦类数据的共享。湖南丝弦大数据库的建立将以高质量、高效率的湖南丝弦曲艺信息,满足教育、科研、文化传播需求,提升传统文化服务现实的能力。

三、湖南丝弦数据库建设的内容

一是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调查厘清湖南丝弦的发展脉络,对湖南地区的所有丝弦音乐,包括曲目名称、视频、音频、演出的各类资料等进行收集和整理、提炼、整合,进行数据化集中管理,针对传统需求,利用现代化数据技术对纸质版文献编写纸质版书目,书目分正文和索引两部分。正文提供按索取号顺序排列的文献索取号、题名、出版社等信息,同时提供所含剧目,索引部分提供按题名首字和按地区丝弦类别排列的两种途径。

二是对所有收集好的湖南丝弦文献进行整理。对年久失修的纸质档案以及濒临失传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并利用扫描技术来进行数据转化,逐步添加湖南丝弦的全文、手稿扫描件、戏曲音视频、表演剧照等内容,构建以书目、剧目数据为核心的文字、图、声、像多样信息集成的湖南丝弦数字研究平台。

三是对所有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类、编目。根据湖南丝弦的类别、流传区域、艺术特征、生存环境、生存的发展状况、文化功能和文化源流等方面进行整理和编目,再进行文字、图、声、像的智能化检索,并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归类和保存,实现数据智能的最大化,提高资料查阅的高效性和快捷性,建成全省统一的湖南丝弦数据库,实现全省范围内湖南丝弦类数据的共享。

利用大数据收集与整理湖南丝弦的相关资料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也是挽救部分即将消亡的湖南丝弦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有效参照与借鉴了图书馆、情报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创建湖南丝弦曲艺的编目体系,并结合了人文地理学和文化传播学等知识理论,创编了一套地域文化视域下多民族杂居地区湖南丝弦编目体系。通过文献调查、网络调研、重点丝弦传承人的访谈以及利用田野调查法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对湖南丝弦影像资料进行录制和后期的制作。

四、湖南丝弦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创新

一是利用更为科学、规范的大数据收集与整理手段和方式对湖南丝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影像资料的制作和编目的发掘和整理研究。二是参照与借鉴图书馆、情报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以及同类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资料编目体系创建湖南丝弦文献的编目体系,并融合人文地理学和文化传播学、民俗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等知识理论。三是重点对丝弦传承人进行访谈以及利用民族学最基本的方法田野调查法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并进行湖南丝弦影像资料的录制和后期的制作。四是充分利用数字化现代计算机技术建立湖南丝弦文献数字库,同时对湖南丝弦的资源研究、保护以及开发的相关资料进行挖掘与探讨,以便更好地配合数字库的整理与创建工作。对湖南丝弦抽象文字资料进行大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建立数字化资料库,能方便、快捷地查找资料。五是系统运用媒介文化传播技术等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传承、保护、传播和推广湖南丝弦曲艺。

湖南丝弦数据库的建成,使用户可以通过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进行前期研究,通过数据化处理与数据分析法,将收集整理好的湖南丝弦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评估、分析与研究,建立系统、规范、资料完备的湖南数字编目体系和数字化资料库。重新展现丝弦艺术的整体艺术风貌和文化特色,为这一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寻找源头和活水,并有效帮助湖南丝弦夯实综合实力。

猜你喜欢

丝弦曲艺整理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南国冬日暖总闻丝弦声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河北深州西辛庄村:“老丝弦”焕新生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湖南辰溪丝弦的音乐形态与表演特征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阿炳与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