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的传播与治理
2021-11-12马磊
□ 马磊
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谣言来势凶猛且多发难治,与传统媒体时代的谣言传播相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治理局面。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达到9.8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网民手机上网的占比达99.7%,整体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为此,面对庞大的用户群,治理社交媒体语境下的网络谣言,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主体的单打独斗,而是要打出一套组合拳,实现多主体联合共治。
社交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传播的新变化
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客户拥有极大参与性的自由媒体平台,主要包括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社交媒体的主角不再是专业的媒体工作人员,而是网民,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媒介接近权,在意见交换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信息对流,传播途径变得更加多元化。但由于没有专业的媒体知识,他们在无意中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便利,使得谣言传播呈现出新变化。
意见领袖滥用话语权,加剧谣言传播。随着媒体权利的不断下放,涌现出一大批意见领袖,有名人明星、政府高官、知名学者、专业媒体人、草根阶层,几乎囊括各个圈层,他们在方方面面施加影响。网络空间、网上行为特有的匿名性导致少数“意见领袖”罔顾规则,利用“水军”发帖、买热搜,企图用虚假的多数人意见使网民放弃独立判断,产生从众心理,对他们的各种“意见”深信不疑。为了博出位,他们通常会对谣言进行加工和美化以吸引眼球,通过发布一些涉及生命财产、食品健康等切身利益的话题,激起网民剧烈的情绪反应,又因为他们的粉丝对他们与生俱来的认同感,从而引起激情转发的现象,使得谣言四起,扰乱了网络环境。
群体压力加速“沉默螺旋”。社交媒体为谣言的快速蔓延提供了前提条件,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红火,延续和扩展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圈。在这样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网络人际关系中,基于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谣言传播的阻力减少了很多,加速了“沉默螺旋”的产生和发展。在面对个别好友发出的谣言信息,网民还能保持理智,但当熟人网络中不断有人发声支持,便会产生极大的动摇。碍于压力和免于声讨很多网民选择沉默,而沉默使得人们误认为谣言变为共识,反对和抵制就意味着对朋友圈的背叛,愿意发表真实想法的人越来越少,沉默进一步加剧了谣言的扩散。
技术赋权造成信息真伪愈加难辨。随着Web2.0技术的普及,技术的赋权降低了信息的准入门槛,传受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往往也充当受传者,因此在这样一个传受主体角色频繁互换的过程中,信息的失真度颇高,网络谣言伺机产生。比如高度白酒可杀死新冠病毒,是因为网民大量在朋友圈、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的大肆转发让信息变得扑朔迷离,他们口中的消息没有经过核实就进入了传播渠道,极易造成社会动乱。
社交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传播的危害
从传统媒体的演变史看,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机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只用了14个月,社交媒体的传播力不言而喻。
辟谣难度加大。社交媒体中的信息传播者,大多是可信赖的朋友与关注的意见领袖,熟人间的信任关系降低了对信息的批判程度,越来越多的人转发谣言,基于圈层传播的高信任性,不断有人卷入其中。错综复杂的传播主体,使得辟谣者难以分辨传播源,一个一个的进行证伪和消除负面影响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无形中使得辟谣的成本上升,大部分人对谣言也就听之任之了。即使辟谣完成,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网络谣言传播的驱动力是夹杂其中的情感和立场。在后真相的时代,与真相相比人们更愿意去相信情感。
破坏网络舆论秩序。发源于社交媒体的网络谣言,在多数意见的裹挟下,容易对公众认知和领悟现实世界产生影响。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中,受到谣言误导中的公众,本就带有某些偏见,在激烈的情绪反应下,人们极易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引发群体极化现象,最后形成对公共事件的极端观点。久而久之,人们对社交平台发布的信息会保持警惕性,极易产生现实情感的疏离,对于社交平台的信任感会越来越低,对于准确信息的传播也会产生阻碍。
媒体公信力受损。社交媒体时代,人们被信息所包围,但无论是朋友圈、公众号、线下社交等,人们讨论的对象往往是社会热点事件。对于热点事件,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用不同方法解读突发事件,对各种新闻的解读和评论也如排山倒海般涌来,而这些言论的发酵在大量网民心中又可能产生二次、三次甚至多次的消费和传播。这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缺少把关,极易发生偏离原有信息的现象,为谣言和虚假信息提供了土壤,长久发展会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多主体联合共治网络谣言
社交媒体的网络谣言治理仅靠一方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的,而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积极调动多方的积极性,探索出一个多主体联合共治的模式,以法律为基本准则,各方主体联合行动,将网络谣言扼杀在摇篮里。
政府:以法为准,紧抓法律法规建设。在网络谣言案件中,对于传播者或制作者应负什么责任,受害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权利救济措施,以及对于谣言和网络谣言的定义是什么,我国法律均没有具体的说明阐释,也没有具体的操作规则。而且我国互联网技术和自媒体的规模近年来急剧发展,远远超过了立法的进程,法律的滞后使得网民难以把握言论的尺度,缺少规避谣言的意识。我国的互联网管理部门要及时完善和修订相关的法律制度和规范,让谣言在法律面前无所遁形。立法过程中,不能借打击谣言为由损害公民的言论自由,立法既要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又不能放任谣言,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度。
社交平台:健全体系,完善辟谣机制。我国主要的社交媒体平台大多设计了自己的谣言举报与惩罚体系,社交平台的辟谣机制正趋于正规化。以今日头条为例,它于2016年12月上线精准辟谣功能,严格管控自身的内容,实现了对政务号、个人等主体的精准辟谣文章推送,同时对新老谣言进行智能识别归类,于2017年3月建立今日头条谣言数据库,并且不断收集数据壮大数据库,为新谣言的预防打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也对于反复出现的谣言产生了强大的抑制作用。
网民个人:理性判断,提高媒介素养水平。网络谣言的表达形式,往往迎合大众口味并披上权威或专家外衣,对较为科学的言论移花接木,使得谣言更具权威性、可信度,实际上已与原始言论南辕北辙。社交媒体平台上大多数网民缺乏专业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和老年人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容易被谣言迷惑。因此,加强广大网民的媒介素养刻不容缓,提高对媒介的批判能力。网民在面对一些无法辨别真假又可能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时,要时刻谨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对信息内容进行理性的思考,切勿听风就是雨,自己做好自己的把关人,正确有效地使用媒介资源。同时,对于网络“大V”这一批特殊网民,更是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理性地引导自己的粉丝,利用自己的号召力多宣传正能量的信息。
结语
社交媒体的谣言传播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谣言治理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局势,需要政府、社交平台、网民个人协同发力,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发挥他们各自在社交平台中的能量,将谣言传播的空间压缩到最小,消除谣言传播的负面影响。